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55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采用经前、后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最短7个月,最长4年,平均2年7个月.术后内固定稳固,骨折复位佳,椎管有效径恢复,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较大恢复.结论前、后路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入路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胸腰爆裂性骨折,其中经后入路治疗20例,经前入路治疗10例,坠积性肺部感染1例,肠梗阻(动力性)1例,前或后入路神经恢复均有2—3级提高。结论前或后入路均是目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良好方法,应注意根据术前检查及手术适应证选择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手术时机、术式及疗效。方法 对4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作手术治疗。其中前入路10例(kaneda4例,Z-plate6例),后入路32例(Dick16例,RF5例,Luque4例,CD7例)。结果 随访2~18个月,平均7.4月,5例术后无恢复,37例术后Frankel分级恢复1~3级,其中3例Dick远期出现复位失败。结论 应根据神经损害及椎管受压的程度及位置  相似文献   

4.
AF系统内固定加人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AF系统内固定加入工骨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AF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后行横突、关节突植入人工骨治疗.结果:经10个月~6年随访,椎体前缘平均高度由术前48%恢复到术后91%,植骨融合率96.8%.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提高1~3级.结论:后路AF系统内固定加人工骨植骨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减小手术创伤,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对2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6个月,前或后入路完全融合,神经恢复均有1~3级提高。结论:前或后入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优秀方法,应注意根据术前检查决定手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非手术治疗13例,手术治疗33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行脊柱前路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非手术组除1例有手术指征而放弃手术致病情加重外,其余病例临床愈合良好;手术组复查前后缘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纠正满意.33例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椎体高度和形态明显恢复.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疼痛均消失,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应根据椎体稳定性及神经损伤程度来决定是否实施手术,手术入路与具体方法应根据骨折类型、椎管狭窄和后凸畸形程度来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4例患者中,采用经前入路手术16例,经后入路手术38例,随访3~28个月,平均16个月.经后入路38例中断钉2例,退(松)钉3例,经前入路骨折均完全融合无断钉、退钉现象.前入路、后入路患者脊髓神经损伤均恢复,肌力提高1~3级.结论 前和后入路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应根据病情决定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AF椎弓根钉后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一些心得.方法 后路入路用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15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2-24个月.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神经功能除Franket A级外均有提高.结论 AF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肯定,且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管减压、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远期疗效.方法:全麻下,俯卧位,采用后正中入路,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压缩55%(35%~75%)恢复到术后85%(75%~95%)(P<0.05),随访椎体前缘高度87%(P<0.0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达93.5%.结论:后正中入路AF钉复位固定髂骨行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椎管内有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非椎板减压仅行椎弓根钉撑开达到骨折椎体复位、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术前评估,根据标准选择病例,经后路(即传统后正中入路或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不行椎板切除减压,行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术中C臂X光机透视观察患椎椎体后缘骨块变化情况,治疗18例合并椎管内有占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结果其中16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后伤椎高度恢复程度、后期腰椎曲度丢失与术后第一次测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均无明显变化,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满意,腰背部并发症状少。结论后入路非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撑开复位内固定术,对部分合并椎管内骨块站位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不失为一种损伤小、效果满意、后期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经口腔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行经口腔入路腔镜手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21例为口腔入路组,采用配对原则选取同期行常规开放手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21例及行胸乳入路腔镜手术的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21例作为对照,对比观察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颈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口腔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胸乳入路组(P<0.05);口腔入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VAS评分、颈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切口满意度均优于常规开放组相应指标(P<0.05),而口腔入路组切口满意度亦明显高于胸乳入路组(P<0.05)。结论 经口腔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患者创伤小、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切口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3.
三种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种手术人路治疗髋臼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23例,髂腹股沟入路19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结果: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时间4-48个月。关节功能按D’Aubigne和Postel6分法评分标准评分,优27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93.5%。4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2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合并坐骨神经损伤者术后6个月恢复。结论:术前准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对骨折进行解剖复位,并采用有效内固定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相关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采用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9例,模拟相关手术入路,对重要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左侧视神经长6.12~14.32 mm,平均(10.22±2.64)mm,右侧视神经长6.10~14.30 mm,平均(10.12±2.52)mm;前床突(ACP)长7.36~13.82 mm,平均(9.17±1.23)mm、宽7.95~17.16 mm,平均(12.36±2.40)mm、厚3.15~7.80 mm,平均(5.47±1.32)mm;硬膜外切除ACP后,视神经长度的显露增加了2倍,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OCT)长度增加了2倍,OCT的宽度增加了3~4倍。结论翼点硬膜下入路作为常规手术入路,具有相对安全性并便于对近端血流进行控制。硬膜外入路主要是强调硬膜外磨除前床突,增加显露,具有安全、简洁的优势,往往需要联合硬膜下入路。对侧入路只适合于小的、指向内侧的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经桡/尺动脉径路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连续性患者624例,其中男346例,女278例,年龄33~84岁,临床上均符合冠状动脉造影指征,无禁忌证。使用5F桡动脉专用穿刺鞘组首选穿刺右侧桡动脉,若失败再选择穿刺右尺动脉、左桡动脉或左尺动脉,分别使用5FJudkins型造影导管或左右共用型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619例患者经桡/尺动脉径路成功完成左右冠脉的造影,5例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失败而改股动脉径路成功。结论经桡/尺动脉入径使用5F桡动脉鞘及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患者极易接受等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LeFortⅠ经上颌入路用于切除颅底中线区肿瘤。方法 使用LeFortⅠ经上颌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的 8例巨大颅底肿瘤。结果  5例全切除 ,3例次全切除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LeFortⅠ经上颌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和安全、有效地切除斜坡、鼻咽部和筛蝶窦广泛生长颅底中线区肿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脊髓受压型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骨科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颈脊髓受压型病人及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35例颈脊髓受压型患者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颈前路减压30例,颈后路减压30例,前后路一期联合手术5例。按JOA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65例患者均得到9个月至5年门诊或电话随访,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伴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者、退变性椎管狭窄者,选择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1~2个椎间盘突出者选择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或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椎管狭窄合并椎间盘突出较大脊髓前后受压者,可选择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旨在对桡动脉、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比较研究,证实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方法:同期365例病人拟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244例),经股动脉组(121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手术时间、暴光时间、造影剂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暴光时间、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而并发症则股动脉组高于桡动脉组(4.9%,1.23%)血管痉挛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8.6%,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检查。  相似文献   

19.
张宇  温宏  苏尚庆  刘忠堂 《河北医学》2002,8(4):331-333
目的:总结临床经改良Smith-Perterson入路行全髋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Smith-Perterson入路作如下改良:①切口起自髂嵴中点,沿髂嵴向前达髂前上棘前外侧,转向股骨大转子。再沿股骨干纵轴线向下延伸8~l0cm。②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的间隙进入,将臀肌从髂翼前部外侧面剥离和切断部分阔筋膜张肌肌腹,使髋臼及粗隆的基底部得到充分显露。③术中不切断股直肌的起点。减少损伤。行THR80例92髋。结果:术后随访68例73髋,随访时间8个月~6年,平均4.1年。按Haaria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分,疗效满意。结论:此入路有损伤小、暴露好、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的优点。是经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较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我院568例行冠脉动脉造影的患者,分别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268例,经股动脉冠脉造影300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并发症,造影剂用量,手术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造影成功率,并发症,血管造影剂用量,x线照射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的成功率及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