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术之功在燥,而其妙处在于多脂,其味甘苦,性温,归脾、胃经,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临床运用广泛,被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言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运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最早记载应为东汉《伤寒论》第179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在跟随刘华一教授临证中,通过对生白术古典药性记载的学习及刘师临床经验,再次验证了白术补而不滞、能守能走的两重性,并在治疗以脾虚为主、虚实夹杂便秘中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2.
白术附子汤证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如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文中的“去桂加白术汤”就是白术附子汤。  相似文献   

3.
《金匮·痉湿暍病》:“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坚(《伤寒论》179条称“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对条文中白术附子汤(即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之病机,历来争议颇多。辨析条文,细解方意,管见以为自术  相似文献   

4.
本期导读     
<正>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着,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本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贾跃进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因时、因地、因人"治疗不寐、口僻、呃逆等疾病,临床有奇效。详见《贾跃进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经验》一文。  相似文献   

5.
<正>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眩,谓眼黑,晕着,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本方由半夏、天麻、茯苓、陈皮、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贾跃进从事中医临床一线工作30余年,是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善于从"痰湿"角度,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不寐、口僻、呃逆等疾病,临床有奇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通过几例病案  相似文献   

6.
“一方二法”四字在《伤寒论》全篇中仅出现一处条文,这就是174条桂枝附子汤证、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证。“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原文方后注“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  相似文献   

7.
白术,健脾燥湿,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虚泄泻。然重用白术可以治疗便秘症却鲜为人知。《伤寒论》第179条就记载有:“伤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8.
朱焜 《江西中医药》2008,39(11):14-15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便以白术治疗便坚或泄利不止,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三)第23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来有争议,有认为白术为燥湿止泄温燥之品,用之不宜,甚至怀疑文有错简者。其实白术健运脾气,使胃肠津液输布正常,水行当行之处,自然便坚得润,大便得通尔。《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医师全面了解北京地区付药情况,特将几种常用中药的炮制与付药常规介绍于下。 白术 炮制品种有:①生白术,浸润切片干燥。②麸炒白术,切片麦麸炒。③土炒白术,切片灶心土(伏龙肝粉)炒。④焦白术,切片用强火炒至焦黄色。处方写白术、炒白求、贡白术者付给炒白术。写土白术、土炒白术者付给土炒白术。写焦白术、焦术者付给焦白术。写生白术者付给生品。  相似文献   

10.
我看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6月号,吴考盘先生的"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一文后,引起了我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吴先生的意见,我不加反对,只就我个人的见解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假使能就此问题引起更多的争鸣,使真理愈彰,对中医学术的发扬是有益的.原文在伤寒论太阳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桂枝去桂条,不但历来注家对它有怀  相似文献   

11.
防己黄芪汤临床及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己黄芪汤是益气利水的代表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该方由防己、黄芪、生姜、大枣、甘草、白术构成.原用于风湿浮肿,症见:关节痛、浮肿、汗出、恶风等.近十余年来,此方临床应用日广,研究成果颇丰,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于清代著名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其云:"眩,谓眼黑,晕着,头旋也,故称头旋眼花是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该方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要用来治疗风痰导致的眩晕,为了更好的了解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现代临床运用,以便指导临床实践,现将其临床运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宗修英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宗修英教授重用生白术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宗老从<金匮要略>"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中受到启发,临床重用生白术(16~55 g)配伍木瓜、甘草共用治疗脾虚证便秘,对脾气虚证便秘、脾气虚而致的湿阻证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有独特疗效.同时介绍了宗老临证对脾虚证望闻问切的辨证要点,如神疲倦怠、面白少华、气短声低、舌质淡苔白边有齿痕、口不渴、口渴不多饮或渴喜温饮、大便干或不干以及脉沉而虚弱或濡等.  相似文献   

14.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15.
<正>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金匮要略》记载:"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伤寒论》也记载:"伤寒若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主要用来治疗痰饮引起的病证,笔者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古训,运用该方治疗结核性胸水、肝硬化腹水、中风后口角流涎、心包积液,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传统品质评价经验,对种子直播、育苗后移栽、打顶与不打顶、生长年限差异等不同生产方式的白术进行品质比较研究。方法:使用游标卡尺测量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性状数据;采用番红固绿染色法制作不同生产方式白术的石蜡切片并观察显微结构;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浸出物测定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及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硫酸-蒽酮法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水溶性总多糖含量;使用纤维分析仪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纤维类成分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检测不同生产方式白术中单糖、低聚糖及部分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性状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术与古代本草所载“凤头鹤颈、甜味重、气清香”的优质白术接近,移栽后打顶3年生白术次之,而今市场流通率高的移栽打顶2年生白术普遍较肥壮,气味淡;显微方面,3年生的样品中木质部导管及纤维束排布形成2个明显的环状,与亳州及浙江主流栽培2年生白术比较,直播不打顶3年生及移栽后打顶3年生的白术样品中木纤维较多;化学成分方面,直播不打顶3年生白...  相似文献   

17.
<正>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方功能通阳降冲、化饮利水,是张仲景专为中焦阳气不足、脾虚水停、水气上冲之证而设。其临床方证多  相似文献   

18.
小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思菡 《光明中医》2006,21(6):9-10
《伤寒论》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历代伤寒注家有不同的观点,对这些观点,本人认为该条文"去桂"应理解为去桂枝之量,即当"减桂"解,而真正要去的是芍药.  相似文献   

19.
<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曾认为《伤寒论》第28条去桂应理解为减桂之量,其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前  相似文献   

20.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1]"、"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1]"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