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教授以辨证精准见长,用药独特,临床效果显著。其将崩漏分为三类:血热型崩漏、气虚型崩漏及血瘀型崩漏。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下,治以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褚玉霞教授治疗崩漏的经验进行了总结。褚教授认为肾虚血瘀、虚瘀生热是崩漏的基本病机。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临床上辨证论治治疗崩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介绍尤昭玲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崩漏的经验。尤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临证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则,以"塞流、澄源、复旧"为治法,辅以健脾补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从虚热瘀湿论治崩漏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崩漏的发病不是单一病理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病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病理因素是以虚、热为主,或兼瘀、湿。在治疗上,针对引起崩漏的具体病理因素,综合采用补虚、清热,或兼以化瘀、祛湿之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出血期"塞流"与"澄源"并用,标本兼治;非出血期"澄源"与"复旧"共举,缓则治其本以达治病求本的目的,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崩漏8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崩漏属妇科疑难急症之一,在发病过程中,"崩"和"漏"的病因、病机基本相似,症状可相互转化,主要由冲、任受损,不能固摄经血所致。其原因有血热、血瘀、肾虚、脾虚,本病辩证观察月经量的多少、血色的紫淡、血质的粘稠等,对妇女不同年龄分别重视肝、脾、肾的作用。治则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步治法,即止血、救脱、塞流以治其标,审证求因,澄源以治其本,调理脾肾以复旧从而巩固疗效。通过对80例临床确诊"崩漏"患者治疗,其疗效甚佳,本文总结分析了整个诊治过程及疗效评估,以供医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6.
崩漏误治挽逆案析王静芳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临床多以血热、血瘀、脾虚、肾虚为因,治疗应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随证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全面周到方能收效,否则见血即止,非但血不止,而变生实证者也不鲜见。若能从失败中分析...  相似文献   

7.
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崩与漏出血情况虽不同,然二者常互相转化,交替出现,且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概称崩漏.在治疗崩漏的过程中,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同的病情阶段,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治疗.当出血较多或出血较长时,"急则治其标",应采用"塞流"、"澄源"之法以尽快止血,血止后当以调理月经周期为治本之法,采用"复旧"为主,结合澄源求因之法以正本清源,固本善后.如《傅青主女科·血崩》所云:"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阳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  相似文献   

8.
杨振领 《河北中医》2004,26(9):678-679
“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首见于明·方约之先生所著《丹溪心法附余》 ,此乃治疗崩漏之基本治法 ,治用至今。笔者认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很难绝对分开 ,故将崩漏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论治。第一阶段为出血期 ,宗“急则治其标”之旨 ,采用塞流法 ;第二阶段即血止之后 ,采用澄源、复旧之法以调周期而固本 ,使源清而后流洁 ,方可达到恢复健康 ,防止崩漏再发之目的。现略述如下。1 塞流 (第一阶段 )崩漏是以出血为主症。所谓“塞流” ,是指崩漏的初始阶段 ,应把止血作为临证时的第一要务。先人有“血遇黑则止”之说 ,故塞流所选的药物一般…  相似文献   

9.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 ,亦是疑难重证。其发病机理复杂 ,常是因果相干 ,气血同病 ,多脏受累。临床治疗仍遵循塞流、澄源、复旧 3大法则。按初、中、末三期运用 3法。经多年临床实践体会 ,3法中澄源是关键。初治塞流必佐以澄源 ,不澄其源 ,下流难塞。如血热崩漏 ,在止血的同时必须凉血 ,否则难以获效。末治复旧亦必佐以澄源 ,如源不澄 ,即出血之病根不除 ,补血乃是白费功夫。如血瘀崩漏后期 ,瘀未尽去 ,补之无用。必补血之中佐以化瘀 ,方能达到理想效果。因而笔者将治崩三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塞流需澄源 ,第二步复旧亦需澄源。第一步多用于初期 ,…  相似文献   

10.
崩漏治验4则     
李淑珍 《新中医》2007,39(7):78-79
崩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常因崩与漏交替出现,因果相干,致使病变缠绵难愈。笔者临证着重从脾虚、肾虚、血热、血瘀辨治,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运用塞流、澄源、复旧治法,常获得很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国家级名医张良英教授认为脾肾功能失调,进而损伤冲任,冲任二脉虚损,不能制约经血,子宫藏泻失常是崩漏发生的根本原因所在。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始终贯穿健脾补肾的学术思想,临床自拟止崩方,以健脾补肾固本和摄血止血治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乔雪蕾 《河北中医》2022,(6):900-903+907
崩漏为妇科常见月经病,以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症。李晶教授将前人经验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认为崩漏核心病机为肾精亏虚,冲任不固,提出“大补肾精以澄其源固其本,止血不留瘀以治其标”的治法。塞流澄源,标本同治,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3.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其发病特点是月经的期、量、色和质的严重失常。我们根据崩漏的临床表现,结合长期的临床体会,笔者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热和血瘀,致脏腑功能失调,冲任损伤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故经血从胞宫非时而下。根据崩漏临床发病的缓急和出血的新久,而治疗本病应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同时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则。笔者按中医分期论治崩漏在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临床上治疗崩漏的新的探索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探讨孟河医派章次公先生治疗妇人崩漏医案的临诊经验及用药特色。章次公治疗妇人崩漏能够谨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灵活运用古代医家治崩之塞流、澄源、复旧三法,临证侧重于补、涩与祛瘀3个方面,体现"祛瘀生新,补涩止血"之要旨,或以通利祛瘀为主,或以收涩止漏为主,或通涩并重,或先攻瘀血后固摄之。继承古代医家治疗崩漏经验的同时不忘创新,临证时还结合现代医学之药理学,充分体现其"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总之其治病以切实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治崩三法,源于明代医家方约之先生,其曰:“崩中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嗣后以“塞流、澄源,复旧”概之,后世医家奉为治崩之指南。吾在临证中深感治崩三法固属重要,但在具体运用上,不能截然分开,往往塞流、澄源同时并用,或澄源、复旧并而施之,其中澄源是关键,它贯穿崩漏治疗的始终,其意在于澄清本源,治病求本。塞流意在救急,在暴崩大出血的情况下使用,世人多以炭类药止血,诸如十灰丸之类,临床虽可取效于一时,但有留淤之弊,以致淤血作祟、或留淤作痛、或淤血内阻,新血不生,崩漏之证复作,以吾之见,切忌见血止血,欲达“急则治标”之目的,不若“固气摄血”为要,乃为崇本之法。因暴崩出血,常可气随血脱而有亡阳之虞,临床以参附姜炭汤或参脉  相似文献   

16.
崩漏治验     
崩漏是妇科疑难病研究课题之一,临床古今医家大多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但对于错综复杂的崩漏重症,不可苛求一法一方,或一味药物即可达止血或调经目的,应当审证求因,根据地理、气候、个体差异及病因病机的不同,局部辨证与全身症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庶不致误。  相似文献   

17.
黄晓敏 《江苏中医药》2011,43(11):49-50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也是妇科的疑难杂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与更年期女性,临床多表现为经血非时而下,或淋漓不尽或暴下不止,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崩漏出血期属于血证、急证,"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暴崩之际,首当其冲的是"塞流"止崩,以防厥脱,其后再"澄源"、  相似文献   

18.
夏小军 《中医研究》2008,21(11):5-7
1源流 塞流、澄源、复旧,乃古人治疗崩漏之大法。崩之与漏,病势已有缓急之分,病性亦有虚实之别,且可相互转化,然总因冲任损伤,经血失固所致。欲治崩漏,首当调养冲任,镇注血海,以控制出血;之后究其根源,治其本根,以调整周期,乃治法之真谛也。  相似文献   

19.
再谈塞流     
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临床多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笔者有幸跟从导师张晓丹教授学习。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对用塞流治疗出血期患者有独到见解,一方面注重瘀血为患,不一味见血止血;另一方面根据出血特点适时采用"顺水推舟法",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伊春花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52-1453
崩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症,是妇科常见病,亦是疑难重症。病因多端。无论崩中还是漏下,均耗气伤血,日久冲任虚损,久病不愈。中医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古代医家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为治疗大法,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举陷法,运用中药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并设对照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