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帝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关于经络的记载,尤以《灵枢》为最详。其中《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主要讨论了外邪侵入人体可使脏腑气血紊乱,发生各种疾病的病机,故以“邪客”名篇。其所论述的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邪气入侵使阴阳失调致失眠的病机、天人相应观、十二经脉循行的曲折离合、心包为心主、针刺宜忌以及肢节与内脏相关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2.
《灵枢·行针》是《灵枢经》的重要篇章,主要论述了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会出现6种不同的反应,并对不同反应的原因和机理做了深刻的探讨。本文从整体审查,调和阴阳、体质各异,针感迥然、辨证施治,指导临床等方面浅析针灸学术思想,这些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始终》是《灵枢经》卷二之第九篇,本篇论述内容十分丰富,重点介绍了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首先要认识脏腑阴阳、经脉气血运行的终始及脉象的变化,取穴原则、针刺补泻、因时、因人制宜、针刺十二禁及各经所见死证等。本文从脉诊、选穴原则、治神守气、气至及针刺禁忌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灵枢·逆顺肥瘦》论述了不同体质应有不同的刺法(即因人制宜)的针刺原则,并论述了脉之逆顺的规律。文中对针刺的方法提出了"针刺必守法则,针刺宜因势利导,刺法应因人而异"的规律。对今天针刺方法的应用、发挥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论述了刺五节的适应证和针刺方法、刺五邪手法、解结法的适应证及操作、推引法的应用,并重申真气、正气、邪气概念。本文从刺有五节、随证而异,病有五邪、刺有五章,人参天地、故可为解,推引三法、寒热辨之,真正邪气、明辨性质5个方面论述了该篇的主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本输》是《灵枢》第二篇,提出了五输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交汇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针刺动脉禁忌等,对各经的重要腧穴及临床运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柩·本输》中所蕴含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经》卷一之首篇,文章对针灸的理、法、方、穴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特别是着重辨证论治的针术。九针十二原第一主要论九种不同形态针具的名称和功用,以及人体十二原穴的治疗意义。故取篇中“九针”和“十二原”之文,以“九针十二原”命篇。本文从九针的选用,用针的基本原则,十二原穴的作用及针刺治病的效应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这些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中医著作,虽言"男科",但书中记录内容不限于男科疾病,包括了男性多发的内科疾病、儿科及少数外科病证.傅氏临证治病辨证明确,治疗详尽;经验丰富,审证求因,思维缜密;审时度势,把握时机;顾护脾胃,扶助正气;用药精练,见解独特.书中阐述了证治特点,创制了新方、验方,其临床经验丰富...  相似文献   

9.
《灵枢·本神》篇是《内经》论述神的专篇。在这一篇中,对神的产生、概念及分类,神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异常情况下神的种种表现都有详细的论述,为后世有关神的认识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下就本篇有关神的内容作一分析,以兹对神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一关于神的分类...  相似文献   

10.
总结概括《灵枢·胀论》的学术思想为:胀病的病机为"寒气逆上,厥气在下";根据被累及的部位及所出现的兼症,可分为脉胀、肤胀、脏腑胀三类;胀病的治疗原则为"工在疾泻,补虚泻实"。这些都为后世针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临床上治疗胀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神灸经纶》从灸疗功用、灸疗方法、灸疗治病等方面对灸法加以阐述,认为灸疗功用全在宣通气血、灸疗方法贵在简单易行、灸疗临证要在明症审穴。《神灸经纶》虽对灸法加以系统整理,然其发挥者少。  相似文献   

12.
13.
固本清源思想来自传统医学祛病延年的古老智慧。林洪生主任认为肿瘤治疗既要关注肿瘤产生的土壤,又要重视肿瘤本身。她创造性的将固本清源思想引入到肿瘤治疗中并提出:1)固本培元应贯穿肿瘤治疗的始终,在固本培元基础上还需通过解毒、活血、散结之法方能标本兼治,固本清源,控制肿瘤;2)固本清源治疗肿瘤的关键在于恰当处理肿瘤治疗中攻与补的关系;3)运用固本清源防治肿瘤的机制在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干细胞,调节肿瘤生长微环境,发挥多靶点整体调节的效用。这些学术见解在临床实践中取得很好疗效并且丰富了中医肿瘤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长津 《中医药导报》2007,13(1):3-7,11
文章将20世纪有关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发病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发展;著名医学家的临床学术经验;几种病毒性传染病的临床诊疗新进展及成果进行了全面阐述。并结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临证体验对其进行了中肯的、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续上期)3治则治法的创新发展3.1姜春华等提出的“截断扭转”及先发制病,以防逆变的防治原则自清代叶天士提出温热病多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以来,后世医家临床多恪守这一浅深先后次序论治外感温热疾病。而近代以来,许多临床医家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对此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春华先生提出的对急重热病要采取“截断扭转”疗法的观点。姜氏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明确地提出了对于许多重症温热疾病的治疗,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及“到气才可清气”的尾随疗法,主张采用先证而治,截…  相似文献   

16.
(续上期)4.2张锡纯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2.1主张以仲景六经统治外感热病张氏对外感热病,主张皆用伤寒六经分治。张氏认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皆可浑统于六经”,“以纳简于繁”;对温病家“伤寒传足不传手,温病传手不传足”之说不以为然。并认为,就是《伤寒论》条文中标明“伤寒”二字的方证,也“恒统中风、温病而言”,非专指伤于寒邪。因此说,《伤寒论》诸方也决非只为寒邪而设,即如麻杏石甘汤、大小柴胡汤、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三承气汤、大小陷胸汤、黄芩汤、白头翁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等。4.2.2临床运用经方的经…  相似文献   

17.
(续上期)4.4秦伯未的14种退热法外感热病皆以发热为主证,这里应包括可测量的发热和病人、医生所感触的发热。因此,退热往往是外感热病辨证治疗的主要目的。因此,秦伯未先生50年代即在深入研究伤寒、温病学说及历代名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中医退热14法,  相似文献   

18.
论20世纪中医外感热病临床学术的创新发展(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上期)3.4.7治疗登革出血热何氏曾报道(新中医1987,10:8)用凉血化瘀方药为主治疗登革出血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具体治法:药用大黄5~10 g,赤芍、生地各30 g,丹皮、紫草各20 g,人中白10 g。腹痛者,加四逆散、木瓜、槟榔;恶心呕吐者,加法夏、竹茹;发热甚者,加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青蒿、金银花;头身痛者,加葛根;尿血者,加白茅根、小蓟、大蓟;大便脓血者,加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湿重者加苍术、茵陈蒿。每日2~3剂。另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9~60 m l加入糖盐水中静滴,局部填塞止血,休克者抗休克。共治疗登革热出血热27例,结果:治疗1周痊愈1…  相似文献   

19.
(续上期)4名家学术经验举要4.1何廉臣论治外感热病的学术经验4.1.1治温热病八法何廉臣先生在《重订广温热论》中认为,虽然辛凉解表、苦寒清里、甘寒救液是温热本症初中末三大基本治法。但在实际临床中,病情往往多有兼夹而不是那么单纯的,即感邪有兼风、兼寒、兼湿、兼毒之异;入里有夹食、夹痰、夹瘀、夹虫之别。因此,何氏与其师樊开周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共同探索总结出《验方妙用》即治温八法,虽主要为温热病而设,但也不废辛温、温燥、补阳等法。八法紧扣临床实际,全面而有主次,深刻而别开生面,充满辨证思维,对临床治疗外感热病颇有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