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肝胆功能失调所致的脾胃疾病极其常见。《金匮要略》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同时又提出“当先实脾”。但如何调理肝(胆)而治疗脾(胃)疾病则未详述。笔者就这一问题归纳,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调肝理脾法在小儿脾胃疾病、肺系疾病、心肝系疾病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认为调肝理脾法在治疗上述小儿疾病中比较重要,并附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调肝脾治慢性乙型肝炎谷城县中医医院(4411700)陈子忠,张洪成1一般资料本组305例中,门诊241例,住院64例,其中男性193例,女性112例。年龄在8岁~59岁,平均年龄27.5岁。原有急性肝炎病史者215例,无肝炎病史者90例。病程最短者半...  相似文献   

4.
张××,女,30岁。1977年7月25日诊。自产后5年多以来,就发生月经不调,经期先后不定,经量逐渐减少,终日两侧乳房隐隐作痛,右侧乳头每每有粉红色,甚或红也稠厚分  相似文献   

5.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常见。故善于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肝脾不和,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兹就常见之小儿脾胃病证,略陈脾病治肝法则之一二,以示管见。腹痛治肝解痉缓急胃脘以下,脐之两旁,至耻骨以上疼痛,谓之腹痛。脾居大腹,为至阴之脏。或为寒邪所中,或为乳食所伤,或因络脉痹阻,气机阻滞不通,则发为疼痛。腹痛多从寒凝、积滞、虚寒、淤血论治。但是,肝脾不和,亦作腹痛,王肯堂、夏禹铸等前辈医家均曾论及。《幼科铁镜·辨  相似文献   

6.
肝病治法前人有许多论述,笔者对肝病治法分析,分为疏肝、清肝、泻肝、养肝、柔肝、缓肝、敛肝、镇肝、平肝、温肝、搜肝和理肝等十二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梅核气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病名,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多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治标不治本,且不良反应颇多。而李慧臻教授基于中医五脏一体观和辨证论治理论,认为本病当责之肝脾二脏,病机为肝脾失和,夹痰夹瘀夹火,治疗以调肝理脾,斡旋气机之法,从本论治,疗效较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学的独特思维模式。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诊疗原则,中医学通过观察人体五体、五官、五志、五声及五动等方面的异常变化,用以推断患者体内脏腑功能的偏盛偏衰。由于不同种疾病(甚至是西医不同系统的疾病)在各自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某种相同的证候,因此,中医学存在“异病同治”。笔者以下所举4个案例,从西医学角度来看,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分属于不同系统的疾病,但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些患者都存在“肝脾不调”的机能失衡状态。故而,临床治疗从调肝理脾大法入手,结合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随证治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调肝理脾法为中医治疗大法之一,属"和法"的范畴。调肝理脾主要是协调肝脾功能,包含了各种调肝、理脾治法及相互配伍应用。张声生教授认为疑难脾胃病与肝脾失调关系更为密切,临床常表现为各种肝脾相关证候。张声生教授通过辨析疑难脾胃病的病机特点,采用相应调肝理脾治法,如疏肝健脾法、泄肝扶脾法、补脾泄肝法、补脾养肝法、泄肝和中法、柔肝滋脾法、暖肝温脾法、理气化瘀法、清利湿热法等,往往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11.
郑敏 《河南中医》2003,23(4):47-47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有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为六淫犯肺 ;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传统认为肺为气主 ,肾为气根 ,脾为生痰之源 ,故自古论咳嗽多责之三脏 ,而独责肝脏者较少。肝居气机上下之道 ,握其升降之枢。生理上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为全身气机之总司。而气则敷布上下内外无所不至 ,故上焦之宣发 ,中焦之斡旋 ,下焦之开合 ,以及表里出入 ,皆离不开肝气疏泄调节。病理上 ,盖肝属木 ,肺属金 ,金本克木 ,而一旦肺金病变 ,则又常易受木气反侮 ,慢性反复的肺病患者 ,尤其如此。或肝失调达 ,一身气机…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妇女一生,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而气血的生成与运行都与肝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中医妇科临床当辨证施治多以疏肝为先. 1 疏肝开郁 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机受阻,临床常见月经失调、不孕及更年期综合征,以其胸乳胀痛、腰腹胀痛为主证,治以疏肝开郁,笔者常用调经1号方和调经2号方治之.  相似文献   

13.
李敏  郑军  胡锦丽 《北京中医药》2017,36(4):376-378
正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贯阴阳,统气血,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肝脾二者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人体各脏腑功能正常的关键所在。1小儿肝脾相关理论脾与胃同属五行之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二者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共济,共同将饮食物消化、吸收,形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而营养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维持人体正常的  相似文献   

14.
调肝理脾法在肝癌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治 《光明中医》2010,25(8):1480-1481
<正>中医学认为,原发性肝癌属"肝积"、"癥瘕积聚"、"臌胀"、"黄疸"等范筹。肝癌多因情志抑郁,脏腑失调,气机郁滞,湿困中焦,久则脾虚食少,湿郁化热,熏蒸肝胆,气滞血瘀久而成肝积。由于小柴胡汤具有和  相似文献   

15.
周道红 《新中医》1995,27(3):1-2
李昌源教授调气治肝法周道红主题词肝病(中医)/中医药疗法,理气,李昌源治疗肝病注重调理气机,是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IRECLD)学术委员、贵阳中医学院教授李昌源先生学术特点之一。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化生输布,无不表现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相似文献   

16.
王亚  李春婷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51-1152
慢性胃炎患者如因肝气升发无力,肝气下陷于胃,致使胃气不利,当以温养肝木,养肝血、助其升发之品以治之,如桂枝汤合酸枣仁汤等加减;如因肝气升发太过,当以平肝气降肝逆为主,佐以和胃之品,方以旋覆代赭汤、镇肝熄风汤为宜。如因肝经气机郁滞,肝气郁而化火,应以清泄肝火为主,可选左金丸、龙胆泻肝丸等方加减;如因肝寒太过,肝气疏泄不及,则以温肝暖胃为主,可选吴茱萸汤、附子理中丸等方加减;肝阴肝体失养,治疗应以养肝阴、补肝血为主,可选芍药甘草汤、一贯煎、四物汤等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的病位虽然在胃,确与肝脾的关系至为密切、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饮食精微的运化传输,以上升为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如劳倦内伤,饥饱无常,每多脾胃同病,肝气横逆,木旺乘土,或中土郁滞,木郁不达,或肝火亢炽,迫灼胃阴,或肝血淤阻,胃失滋养,故在治疗上要着眼于肝脾胃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在胃脘痛病中采用调理肝脾法常收显效,供同道参考。 1.调肝和胃:例一,金××48岁,汉族,女,1987年3月11日初诊,胃脘痛三年  相似文献   

18.
月经病调冲任从肝脾肾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在治疗月经病时常用调理冲任法 ,冲任二脉是奇经八脉中的两条脉络 ,不是正经 ,临床用于调治冲任的药物 ,大多有补肾、理脾、和肝的作用。因此冲任二脉不是一个独立的经络 ,而是附属于肝、脾、肾三脏的两条脉络。营卫、气血、津液依靠脏腑通过十二正经 ,才能运送到奇经八脉  相似文献   

19.
在妇科病的治疗中,以调肝益肾之法多获良效,例举月经失调、绝经期综合征及带下病验案三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0.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心病急症之一.我们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本着“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着重从调肝入手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气滞心痛 疏肝为先王某,女,47岁,工人,1992年7月20初诊.该患于2年前始出现胸闷如窒,烦躁失眠,每于情志及天气变化时加剧,曾在职工医院诊为更年期综合症.经用西药治疗后症状缓解.近1月来病人由于心情不畅致病情加重.每于子时突发胸闷、心痛、汗出、肢冷.5分钟后缓解.曾以多种治疗冠心病的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现胸闷如窒.时发心痛,善太息,心烦少寐.每随情志变化而波动.查舌淡,苔薄白,脉沉;血压12/7kPa,心界不大,心率78次/分.律整、各瓣膜未闻及明显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正常心电图,前壁心肌供血不足.中医诊为胸痹心痛(气滞);西医诊为冠心病心绞痛.治拟舒肝理气,方选柴胡舒肝散加味.药用:柴胡15g,香附10g,枳壳10g,川芎10g,赤芍5g,玄胡10g,吴茱萸10g,酸枣仁20g,4剂,水煎服.7月26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较前明显改善,予逍遥散善后,并嘱其注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