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IL-6和IL-10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中的预警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IL-6与IL-10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判断作用。方法 将40例人住急诊ICU的SIRS患者分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MODS组)和非MODS组,存活组和死亡组;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IL-6和IL-10浓度,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 SIRS患者IL-6和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6浓度和APACHEⅡ评分分别明显高于非MODS组和存活组(P〈0.01);MODS组和死亡组IL-10浓度分别与非MODS组和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患者IL-6浓度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8813,P〈0.01),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r=0.0627,P〉0.05)。结论 在SIRS患者中早期检测血清IL-6浓度对患者病情和预后有判断作用,早期检测IL-10浓度对患者的预后没有判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老年患者240例分为SIRS组和非SIRS组,SIRS组190例再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常规测定各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别用ELISA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 发病后24h内SIRS组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MODS组患者血D-二聚体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D-二聚体与预后呈负相关(r=-0.2879,P〈0.01)。结论 检测SIRS患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MODS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胸腹部创伤病人外周血中自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并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量法检测77例胸腹部损伤病人外周血中IL-12的水平,35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严重胸腹部创伤病人(ISS评分≥16分)外周血IL-12水平组比轻度创伤(ISS〈16分)明显增高(P〈0.05)。两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伤后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病人,IL-12的水平较非SIRS和MODS的病人显著增高(P〈0.05)。结论胸腹创伤后外周血中IL-12的变化与创伤严重程度相平行。其检测对伤情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创伤后并发SIRS和MODS有重要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及TNF—α的动态变化,探讨AOPP引发MODS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2例AOPP伴MODS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OPP患者血清IL-6、IL—10及TNF—α水平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OPP可导致细胞因子失调,细胞因子参与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MOD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浓度在MODS诊断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以及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6例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以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Ⅲ(APACHEⅢ)评分和改良MOD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比较MODS组与对照组[包括非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以及MODS组内死亡和存活患者之间血清sFas、sFasL浓度的差异,分析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浓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及血清sFas和sFasL与TNF-α浓度的相关性。结果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均明显高于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且与病情严重度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中死亡组较存活组血清sFas、sFasL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MODS患者血清TNF-α浓度较非SIRS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并与MODS组血清sFas、sFasL浓度呈高度正相关(P均〈0.01)。MODS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随器官衰竭个数增加而升高。结论血清sFas、sFasL可用于临床MODS辅助诊断和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TNF-α可能促进了MODS中Fas/FasL系统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血TNF-α及IL-6在急性脑血管病(ACVD)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病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53例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演变特点分为3组:急性单纯脑血管病组(ACVD)、急性脑血管病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组(ACVD引发SIRS组)、急性脑血管病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组(ACVD引发MODS组),采用ELISA测定ACVD患者外周血TNF-α及IL-6表达。结果(1)患者发病第3天TNF-α及IL-6表达明显升高;(2)对于TNF-α及IL-6的表达,ACVD引发SIRS组与单纯ACVD组相比较,P<0.01,ACVD引发MODS组与ACVD引发SIRS组相比较,P<0.01,而且其表达升高的程度均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升高趋势;(3) MODS积分越高,TNF-α及IL-6的表达也越高,且P<0.05;(4)ACVD引发MODS患者中,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较,死亡组的血清TNF-α及IL-6的表达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IL-6与TNF-α在ACVD发病的急性期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过程,并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现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抑制剂对肝移植围手术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53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术(OLT)后MOD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IL-10水平;并按照是否接受了床旁持续血液净化(CBP)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住院时间、病死率和ICU治疗费用。结果53例患者发生MODS后血清TNF-α、IL-6、IL-8和IL-10水平均较正常参考值显著升高(P均<0.05);其中接受CBP治疗后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而血清IL-10水平则与治疗前持平。治疗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ICU治疗费用也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但两组间病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可导致成人肝移植围手术期MODS患者机体促炎/抗炎反应失衡,以抗炎因子过度释放为主。CBP治疗可降低血清促炎因子水平,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在急性感染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在急性感染患病情严重度,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的关系,进一步观察SIRS评分对患预后的价值。方法:126例患分别予以SIRS评分,APACHEⅢ评分,MODS评分及死亡率统计,并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SIRS评分≥2组,APACHEⅢ评分,MODS病情严重度评分增高显,与SIRS评分=0/1组比较P<0.05,死亡组病人SIRS评分显增高(P<0.01)。入院第一天,APACHEⅢ评分、MODS病情严重度评分与SIRS评分明显正相关(P<0.001)。SIRS评分=0/1组患无一例死亡;SIRS≥2时,死亡人数逐渐增高,以SIRS评分为4时最高。结论:SIRS评分与病情严重度密切相关,尤其SIRS评分≥2分与病情及死亡率关系更为密切,支持SIRS评分是一个简单、独立、有价值的预后评分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配对血浆分离吸附法(CPFA)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伴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CPFA+CVVH技术对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11例MODS伴ALF患者进行38例次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Pa02/FiO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肝功能、肾功能、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同时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并进行治疗安全性评价。结果患者治疗后尿量较治疗前增多,黄疽减轻,发热、乏力、腹胀、食欲明显改善,精神好转,意识转清。治疗后MAP较治疗前上升了12mmHg(1mmHg=0.133kPa),PaO2/FiO2上升了40mmHg(P均<0.05);TNF-α、IL-1β、IL-6、IL-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氨、血尿素氮、肌酐均明显下降(P均<20.05);SIRS、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11例患者存活5例,存活率为45.5%;未发生出血、休克、过敏等并发症,患者耐受好。结论CPFA联合CVVH能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MODS伴ALF患者的预后,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CF)患者心功能和细胞因子(TNF—α、IL-6)的影响。方法 90例CCF患者(NYH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他汀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共服12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和血清TNF—α、IL-6水平,检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结果 治疗后他汀组NYHA分级中位数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自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TNF—α、IL-6水平他汀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降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改善心功能,有益于CCF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48例)和非SIRS组(7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 d、7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CRP、IL-6、D-Di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血清CRP,非SIR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时血清IL-6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非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D-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D-Di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5.042,P0.05),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7.879,P0.05)。结论血清CRP、IL-6及D-Di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重症中暑的疗效及对最终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收治的56例重症中暑的成年患者分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予以ICU常规中暑治疗,治疗组除ICU常规中暑治疗外,入院后给予乌司他丁,200 kU,静脉注射,6 h 1次,连用6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变化及住ICU的时间、最终转归.[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IRS评分、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谷丙转氨酶、肌酐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ICU的时间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控制重症中暑患者SIRS的进展,改善各受损脏器的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刘树峰  虎晓岷 《临床荟萃》2012,27(20):1762-1764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危重病患者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sTREM-1)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入住我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的危重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与血必净治疗组48例,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血必净治疗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使用7天.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分别抽血检测sTRE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记录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情况及预后.结果 血必净治疗组能明显降低危重病患者体内sTREM-1、TNF-α、IL-6、IL-6/IL-10水平,治疗后sTREM-1和IL-6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49.17±30.42)ng/L vs(70.24±36.17)ng/L;(20.41±21.72)ng/L vs (54.91±21.02) ng/L( P<0.01),MODS发生率、28天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体内sTREM-1的水平、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刘斌 《临床医学》2013,33(7):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肺源性心脏病并PAH患者72例,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疾病常规治疗+前列地尔,他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每晚1次;对照组给予口服安慰剂:葡萄糖钙片,1片/d,每晚1次。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同时选择门诊体检正常者36例为健康组。检测健康组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P0.01),但他汀组患者的改善更显著(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通过抗炎、减少内皮素,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脉搏血氧浓度,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脓毒症患者免疫调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72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88例,采用SSC经典治疗;治疗组84例,在SSC经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胸腺肽α1联合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TNF-α,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观察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28d病死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感染病程和ICU住院天数及治疗前后上述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①2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组治疗后外周静脉血HLA-DR表达率明显升高,血清IL-6、IL-10、TNF-α含量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d病死率、MO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感染病程及ICU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的免疫调节治疗能显著改善脓毒症患者免疫失衡状态,明显改善APACHEⅡ评分,并降低28d病死率、MODS发生率及减少机械通气时间,但对感染病程及ICU住院天数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预防再发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危险分层下小剂量辛伐他汀达标预防再发的效果、安全性及依从性的对照研究。方法初发性脑梗死患者287例,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147例、阿托伐他汀组140例,给予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10~20mg每天晚饭后口服。两组均分为高危患者和极高危患者,脑梗死的高危患者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为达标,极高危患者以LDL—C〈2.1mmol/L为达标,达标后5~10mg长期维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变化、不良反应、药费及退出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年后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辛伐他汀组高危患者(3.58±0.81)mmol/Lvs(2.49±0.33)mmol/L、极高危患者(3.73±0.72)mmol/Lvs(1.94±0.12)mmol/L,阿托伐他汀组高危患者(3.42±0.71)mmol/Lvs(2.55±0.22)mmol/L、极高危患者(3.61±0.42)mmol/Lvs(1.95±0.21)mmol/L(均P〈0.05);但两组间治疗前及1年后LDL-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第1、3、6、9及12个月LDL-C的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脑梗死再发和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也无死亡患者。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药费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辛伐他汀组退出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在脑梗死的危险分层下,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能使LDL-C持续达标,预防脑梗死再发效果理想、可靠安全、价格低廉,患者依从性好,能使广大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血脂、脂联素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行 PCI 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6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 组患者(4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 口服,B 组患者(4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口服,C 组患者(4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 口服,1次/d。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周和4周测定患者血脂、脂联素、C 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后血脂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但 C 组改善更明显(P <0.05)。三组患者用药后脂联素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升高,但 C 组升高更明显(P <0.05)。三组患者用药后 CRP、TNF-α及 IL-6水平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但C 组降低更明显(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仅能够调节血脂,而且还可以升高脂联素水平,减轻 PCI 术后炎性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辅酶Q10(CoQ10)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冠心病伴血脂增高患者肝脏酶活性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150例冠心病伴血脂水平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5)。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睡前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CoQ10 30mg/d,分3次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CoQ10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O.05);ALT、AST未见显著性增高(P〉0.05);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1),HDL-C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内CoQ10含量显著性降低(P〈0.01),ALT、AST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脂水平除LDL-C明显降低(P〈0.05)外,其余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CoQ10及血清转氨酶、血脂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源性补充CoQ10可避免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并能增强他汀的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史晓静  陶贵周 《临床荟萃》2010,25(7):560-56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抗心房颤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100例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1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和20 mg阿托伐他汀组(n=50),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左心房内径(LAD)及心房利尿钠肤(ANP)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实性心律维持率及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IL-6、TNF-a、ANP水平及LAD内径均较治疗前降低,20mg组:hsCRP(4.10±1.85)mg/L vs (6.42±1.71)mg/L,IL-6(11.71±1.69)ng/L vs (14.61±2.47)ng/L,TNF-α(18.07±2.67)ng/L vs (22.32±3.51)ng/L,ANP(213.10±28.20)ng/L vs (352.10±58.71)ng/L,LAD(38.8±7.1)mm vs (50.2±8.7)mm(P<0.05),且20 mg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20 mg阿托伐他汀组较10 mg阿托伐他汀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栓塞事件发生率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降低老年冠心痛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能降低ANP水平及LAD内径,提高窦性心律维持率,降低栓塞事件发生率,且呈剂量依赖性,这可能是阿托伐他汀发挥抗心房颤动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免疫调理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MOD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而治疗组(1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治疗,疗程为7d。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Marshall标准的MODS评分(Marshall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表达率;统计患者ICU住院天数以及28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APACHEⅡ评分与Marshal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Marshall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TNF-α、IL-6水平、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d后,治疗组血清TNF-α与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7d后,治疗组CD14^+单核细胞HIA—DR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d病死率对照组为40%,治疗组为37.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治疗能够一定程度改善MODS患者的免疫机能,缩短ICU的住院时间,但研究结果显示未能显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