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难经·四十五难》言“血会鬲俞”后,历代诸多针灸医籍中均描述了膈俞穴擅治血病,并强调了膈俞的活血化瘀作用。为进一步了解膈俞的临床使用情况,笔者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检索1979~2012年间相关文献8284篇,发现膈俞穴适应症广泛,  相似文献   

2.
林霓鹏  符文彬  赵晶  尹格 《新中医》2011,(12):164-165
四花穴即膈俞、胆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N线上,都是背俞穴,临床上常配合一起使用而得名。四花穴首载于《崔氏别录》,后《医学入门》称之为崔氏四花。《针灸聚英》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明确指出“四花乃膈俞、胆俞”,并引《难经》曰:“血会膈俞。  相似文献   

3.
膈俞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一般情况 膈俞穴出自<灵枢·背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第17号穴;背俞穴之一;八会之血会穴.别名七焦之间.<会元针灸学>云:"膈俞者……即横膈之所系于背,膈者过也,足太阳之所过,故名膈俞".很得体地说明其内应横膈,横膈自此系于背,又主膈肌之病,故而命名为膈俞.  相似文献   

4.
膈俞穴活血化瘀作用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的是主免疫指标观察,证明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 将65例血瘀证患者随机分成针刺膈俞穴组33例和口服龙血竭组3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6-K-P、TXB2含量和6-K-P/TXB2值,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针刺膈俞穴治疗血瘀证疗效优于口服龙血竭(P<0.01);针刺膈俞穴能使血瘀证患者血浆6-K-P含量和6-K-P/TXB2值明显上升(P<0.01),血浆TXB2含量有所下降(P<0.05)。结论 针刺膈俞穴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针内关公孙穴治疗顽固性呃逆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国伟 《陕西中医》1995,16(1):30-30
通过电针内关、公孙穴与电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对比观察,证实电针内关、公孙穴组治疗效果优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其治愈天数亦少于电针膈俞穴组(P<0.05)。  相似文献   

6.
膈俞穴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膈俞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穴.日前.国家中管局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穴典》腧穴主治临床研究项目已将膈俞穴纳入首批招标的36穴之中.本文将有关膈俞穴占籍记载及近20年的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肺俞、膈俞、肝俞、章门等穴,循序闪罐3~5分钟后,膈俞穴刺络放血,1次/d,3次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27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l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96.30%。结论:闪罐合膈俞穴刺络放血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针刺或艾灸膈俞穴对低白模型大鼠提升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方法 选用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在不同时相进行白细胞计数,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以评估针刺或艾灸膈俞穴的升白及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结果 针刺、艾灸膈俞穴及常规西药治疗均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膈俞穴组疗效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P<0. 05)。结论 艾灸膈俞穴可明显提升低白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9.
膈俞穴注射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膈俞穴注射川芎嗪注射液及电针膈俞穴对脑梗塞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观察 ,证实两种方法均能使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明显降低 (  P <0 .0 5 ,P <0 .0 1) ,而以膈俞穴注射影响更大 ,两组治疗前后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 5 ,P<0 .0 1)  相似文献   

10.
膈俞穴是临床常用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该穴既是“八会穴”之一,同时也是“四花穴”之一,是治疗血症的要穴。“血会膈俞”首见于《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血会鬲俞。”此后历代便以此为“经典论据”,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血症。近年来,笔者应用此穴颇有所得,兹举数例,供同道参考。[例1] 孙××,男,48岁,1988年5月19日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或艾灸膈俞穴对低白细胞模型大鼠提升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c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在不同时相进行白细胞计数,并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以评估针刺或艾灸膈俞穴的升白及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结果:针刺、艾灸膈俞穴及常规西药治疗均可显著提升白细胞、增加骨髓有核细胞计数,且艾灸膈俞穴组疗效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膈俞穴可明显提升低白模型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相似文献   

12.
针灸膈俞对白细胞共同抗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瑾  申定珠  熊芳丽 《四川中医》2006,24(2):100-102
目的:研究针刺、艾灸膈俞对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用环磷酰胺(CTX)腹腔注射造成白细胞减少及免疫功能抑制模型,分组处理后,用FACS流式细胞仪和配套计算机软件对外周血CD45进行分析;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结果:造模组大鼠CD45下调的同时,白细胞和IL-2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对白细胞、CD45及IL-2的影响,艾灸膈俞穴组的效果明显优于针刺膈俞穴组及常规西药对照利血生组(P<0.05)。结论:艾灸膈俞穴能上调CD45和增强免疫的功能,这是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膈俞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1治疗方法主穴:膈俞。配穴:中脘、内关、足三里。操作:患者俯卧位,针刺双侧膈俞,快速进外,针尖稍向脊柱方向,施轻幅度捻转,得气后,用针灸治疗仪输出线分别连接双侧膈俞,将输出电流调到患者能耐受的程度,留针20分钟。膈俞出针后,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相关背俞穴的体表温度,观察肺脏病变状态下,相关背俞穴体表温度的特异性变化。方法:选取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45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BK-MT02A医用红外热像仪检测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较对照组同侧腧穴体表温度升高(P<0.01,P<0.05);两组受试者双侧肺俞、膈俞穴体表温度高于同侧脾俞、肾俞穴(P<0.01,P<0.05),同侧肺俞与膈俞、脾俞与肾俞之间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俞、膈俞、脾俞及肾俞穴体表温度病理性升高,说明以上背俞穴具有反映肺脏疾患的特异性;体表温度显著升高的肺俞、膈俞穴,不仅为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本虚标实”的病机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体现了相同经络不同腧穴对肺脏疾患反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治法:取肺俞、厥阴俞、脾俞、胃俞、膈俞、大椎穴。患者取伏卧位,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分别在肺俞、膈俞、胃俞、脾俞、厥阴俞点刺后挤压出血,每穴挤血8~10滴,然后以干棉球擦净血迹,再将大椎穴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8~10滴,再将4cm×4cm大小、厚02cm?..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测量直刺膈俞穴的危险深度,探讨左右、性别、身高、体质量、BMI指数与针刺危险深度的相关性。方法:将20名成年志愿者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每组各10人,将维生素E胶丸固定于双侧膈俞穴上,应用MRI断层技术测量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并计算其安全深度。结果: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为(53.7±6.8)mm,右侧为(54.8±8.9)mm,女性组左侧为(39.9±7.2)mm,右侧为(42.1±9.5)mm;男性组左侧膈俞穴直刺安全深度为(40.3±5.1)mm,右侧为(41.1±6.7)mm,女性组左侧为(29.9±5.4)mm,右侧为(31.6±7.1)mm。膈俞穴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在左、右侧穴位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组的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均明显大于女性组(P<0.05)。膈腧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及安全深度男女存在差别。膈俞穴的直刺危险深度与身高、体质量及BMI指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膈俞组、眼针组和眼针膈俞组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收集顽固性呃逆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3组,每组20例患者。膈俞组体针针刺膈俞穴;眼针组眼针针刺双侧3、4、5、7区;眼针膈俞组针刺体针膈俞穴和双侧眼针3、4、5、7区。每位患者治疗至少7 d,随访2周,分别统计3组患者的疗效并加以对比。结果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高于眼针组、膈俞组,眼针膈俞组的总好转率分别与眼针组和膈俞组对比,疗效均有提高,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单独使用眼针疗法或者单独使用膈俞穴疗法,眼针疗法配合膈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俞穴埋针治疗膈肌痉挛65例河北省任邱市华油综合二处医院陈龙李文丽△(062552)关键词膈肌痉挛;针灸治疗;膈俞穴;埋针隔肌痛挛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间歇性收缩而引起的疾病。笔者运用膈俞穴埋针法治疗该病65例,效果满意,兹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65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方法:针刺膈俞、脾俞、胃俞、肾俞、肺俞、肝俞穴。结果:总有效率97.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钮雪松 《北京中医药》2010,29(8):597-599
六腑俞加膈俞为已故著名针灸大师王乐亭教授的临床经验处方.该方由双侧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六腑的背俞穴加上血之会穴膈俞组成.笔者在北京市东城金针研究学会工作期间曾对此方进行学习和研究,发现该方组方独具特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于治疗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有着较好疗效,故在此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