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中医1962年第10期,刊载了杨寿元同志“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初步探討”一文,1963年第一期,又发表了张济民同志对該文提出商榷的意见。讀后启发很大,受益甚多。的确,正副伤寒能不能运用下法?应該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下法?怎样具体的运用下法?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茲亦不揣譾陋,談談个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請同道們批評和指正! 一、正副伤寒賅括在那几种溫病范围之內“伤寒”和“副伤寒”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伤寒(正伤寒)是伤寒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小肠下部淋巴組織的  相似文献   

2.
我院在治疗正副伤寒的过程中,曾经展开了较长时期的关于运用下法的学术争论。通过中医温课及临床实践,逐步统一了治疗正副伤寒应该以下法为主的思想认识,因此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兹将关于正副伤寒运用下法问  相似文献   

3.
讀了本刊63年第1期张济民先生的《从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初步探討來談下法在温病中的运用》第4期朱正平先生的《对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初步探討与其所引起論争的总商榷》和陈皓先生的《試論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問題》三篇文章后,感到获益非浅,謹此表示衷心的欢迎和感謝。通过张先生等的批評指教,使我认識到前一次所写的文章里确实存在不少的缺点,有些是提法不妥当,不完整。有些是叙述籠統含糊,  相似文献   

4.
近讀《江苏中医》1963年第一期爭鳴园地栏所刊载张济民同志的《从“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初步探討”来談下法在溫病中的运用》(以下簡称张文),內容主要針对本刊1962年第十期杨寿元同志所发表的《正副伤寒运用下法的初步探討》(以下簡称杨文)提出商榷,本人除同意张文所提出的某些意见外,另有若干問題亦提出商討。此外,对张文的某些內容,本人也有不同看法,茲一并提出,以就正于作者、讀者。  相似文献   

5.
通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学中八法之一。它原载于《内经》。汉·张仲景用之治疗热病,《伤寒论》详载三承气汤之辨法,即是其例。尔后则代有发挥,如吴又可指出:“温疫可下者三十余证”;叶天士亦谓:“在阳明胃与肠也,亦须用下法”;戴北山甚至认为“温病下不嫌早”。种种论说,均阐明通下法在温病治疗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吴鞠通氏对温病运用通下法颇多创见,现作如下归纳。  相似文献   

6.
<正> 通下法是热病治疗中一种重要的祛邪方法。历代医家对于此法的运用不断发展、完善,而且种类增加,内容丰富,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至今又有不少补充,扩展变化,在重危症的抢救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热病中运用通下法主要着眼于“逐热”。对此,自张仲景以后,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和近代临床医家在运用中均是如此。张仲景立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  相似文献   

7.
<正> 温病中运用通下法,是一种攻导里实、逐邪下泄之治疗方法,具有“祛邪存正”之意义。其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粪,保津液,祛淤结。其应用范围之广,方法之多,用药之精,辨证之详,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现对温病中通下法的运用试作探讨如下。一、继承仲景之法,贵在创新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创承气汤之类,开逐邪热下燥屎治病之先河。明清温病学家宗其说,继承仲景运用承气之法,刻意创新。温病下法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通下等多种治法。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病位加减变换其方,极力扩大承气汤在温病中的应  相似文献   

8.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9.
温病治疗运用通下法,具有“祛邪存正”的意义,目的在于逐邪热、下燥屎、保津液,是病邪入里、里结阳明阶段祛邪外达的重要治疗方法,也是“釜底抽薪”以求“急下存阴”的应急措施。对下法的运用,温病学派诸家论说甚详,均宗仲景之法,师仲景之方,并有很大发展,其用药之精当,辨证之细致,确能发前人所未发,从而扩充了下法的应用范围。一、里结阳明必用下法里结阳明即指热病过程中,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足阳明胃及手阳明大肠的病理变化,也是运用通下法的辨证依据及病机所在。《伤寒论》中下法甚多,尤详于承气之运用,为治疗阳明腑实必备之方。温病学说亦宗其说,吴又可认为“其所同者,伤寒时疫皆能传胃,至是同归于一,故用承气辈”。  相似文献   

10.
热病运用下法,是指在病情严重或危急情况下用通里攻下的方药荡涤积滞、实热,祛邪安正的一种治法。下法根据“实则泄之”、“盛者泄之”、“留者攻之”的原则立法,以清热、消痞、导滞、攻实等作用的药物为主,经通里攻下、清热解毒、荡积逐瘀而达到推陈致新的功效。攻下法的特点,不仅在于祛邪,同时也因急下存阴,保存阴液而成为扶正的积极措施。热病运用下法,适应症比较广泛。临床对于多种急性或感染性疾病均有较好疗效。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务工作者从理论、临床、实验等各方面对热病运用下法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有关热…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施治的八法中 ,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下剂中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 ,通腑攻下 ,在临床运用上已遍及六淫七情、脏腑致病的各个方面。以西医的病名来看 ,则可列举出急性热病 ,以及急腹症一百多种 ,这些急性热病与急腹症 ,大多采取攻逐邪热的寒下法运用于临床 ,其中润下、逐水两法则偶尔运用 ,而温下法临床采用的机会不多。兹就本人对温下法谈点体会和认识。使用温下的病机 ,主要在于脾虚寒积 ,因而出现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或胀、四肢不温、脉象沉迟 ,或阴寒内结引起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症。而治…  相似文献   

12.
小儿之病,热证居多,且易挟滞.本文通过临床验案讨论了寒下法在儿科热证中的运用,并列举了四个典型病例,以兹佐证,体现了寒下法在儿科临床热证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杏琴  刘任宏 《陕西中医》1994,15(3):114-115
通下法在儿科病证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凡病证中有痰饮、食积、水湿、瘀血、实热者,均可使用通下法,本文特就作者在这方面的体会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老中医王虚斋运用通下法的经验。采用先攻后补法治疗肝硬化腹水后期,先补后攻法治疗前列腺肥大合并老年性便秘综合征,上病通下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鼻出血,上下交通法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总结胡镜清研究员基于痰瘀互结病机证候的下法运用经验。痰瘀互结是当代临床各科许多疑难疾病的重要病机与证候,下法在理论层面可逐顽痰湿饮,行血通瘀,还可散中下部难解之癥结,故而适用于痰瘀互结证相关疾病之治疗。在临床下法应用过程中,胡镜清研究员强调诊断时将痰瘀互结病机具体分析,根据“湿热“”虚寒”不同分型运用下法,处方中灵活选择各类下法药物,同时注意下法宜与它法合用。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论,下法在虚体病人的使用,大体主用于三类证候:一是温病壮热。古有“温病下不嫌早”之说,柳宝诒谓:“温热病,热结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故温病壮热稽留不退者,常可用下法以通腑泄热。二是  相似文献   

17.
泻下法是临床祛除病邪的一种常用治法,尤其适用于急症,其通过"去邪安正,给邪出路"而保证六腑的正常通降功能。通过论述下法的概念、功能及分类,并结合通腑降浊法治疗横纹肌溶解症、温下法治疗晕厥病、通腑泄热法治疗卒中后肺炎、攻补兼施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等4个中医验案,阐述下法在急症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下法达到泻下存阴、逐邪外出、六腑通降等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下法在虚证中运用体会赵光明(江苏省泰兴市中医院泰兴225400)关键词虚证肺痨紫斑胸痹肺胀下法通腑泻下法不仅在急、重、危、实证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治疗虚证方面也广泛运用。医圣张仲景早在东汉末年就运用大黄虫丸治疗血痹虚劳,《医方考》用白劳丸〈主...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应用下法为主,治疗几种常见的急腹症,取得一定效果。现将这方面的几点不成熟体会介绍于后:一、下法在几种急腹症中的具体运用(一)急性阑尾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肠痈”。根据《金匮要略》“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汤主之”的记载,对于单纯性或早期化脓性阑尾炎,我们每以本方为主,加红藤、败酱草、赤芍、白花蛇舌草等。大黄剂量10~15克,生用后下,服药后常有轻度腹泻,腹痛与体征往往随利而减。便通后去芒硝,用制大黄,再服五至七帖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下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属温病中的温疫范畴。发病特点为淫热火毒极盛,迫血妄行,伤阴最速;易与胃肠秽浊之气搏结成实,致气机闭塞,瘀血内阻,肝肾被灼,津液消亡,脏腑气衰。而下法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泄大便、泻下邪热、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机体修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出血热凡出现腹胀便秘,腹痛拒按,满腹血水,小便闭塞不通,日晡热甚,舌红苔黄或通舌变黑生芒刺,脉数实等,为下法适应证。我们根据病变的不同阶段,采用解毒逐秽、增液攻下,祛瘀通下之法,取得较好效果。一、泻下实热,直捣火毒巢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