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根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及《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规定要求,采取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4年4月发生的溧水区林洲饭店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海产品加工不当,花蛤加热不彻底而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结论海产品彻底加热、煮熟煮透、生熟食品及容器严格分开,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解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发生特点 ,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对某酒店 2 0 0 3年 7月 17日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 3 0人一起进餐 ,餐后 3h出现首例中毒病人 ,至 3 1h 3 0min止共发病 2 9例 ,罹患率为 8.79% ,该起食物中毒是由于海产品加工不当、生熟容器混用交叉污染而引起的。结论 煮熟煮透、生熟分开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3.
王晓红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3):93-93,96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产品中,是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食物中毒病原菌。据报道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已高居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特别是沿海省份[1,2]。2009年10月2日,本中心接到报告,龙湾区某工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本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查清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食物中毒的再次发生。[方法]通过对1起群宴食物中毒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结果]该次食物中毒23人,罹患率达17.69%,经实验室采样在9名患者的大便和1份冻虾等10份样品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该次食物中毒是1起由于海产品冻虾加工不当所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5.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海洋微生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为甲壳类、软体类、海鱼类等食品.海水温度、盐度以及金属离子浓度会影响海洋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数水平,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逐渐成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海产品是否处理得当及人群自身的免疫力都会成为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因素.通过教育改变消费者行为是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有效方法,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有效措施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技术.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是引起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1]。该菌也是北京市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北京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2006年7~8月对市场出售的不同类型的海产品共52件进行了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调查,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样品来源北京市各大商场、超市及农贸市场的随机抽检样品。包括鲜活和冷冻的虾、鱼、贝等海产品共计52件。1.2材料3.5%NaC…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一起混合性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发生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与建议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方法]对中毒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对中毒现场的各种工具容器以及患者的排泄物进行了采样检测。[结果]发病患者25例,罹患率69.4%。在采样检验的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结论]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判断为一起由混合性细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生熟食品及工具容器交叉污染是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方法。[方法]根据基因库公布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的保守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FAM荧光剂标记探针的5',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分析,使用于食物中毒样品的快速检测。[结果]检测灵敏度为170.8fg/μl,菌液的灵敏度为30~70cfu/ml。用此反应体系检测53株副溶血性弧菌均出现特异的荧光信号,未见与其它试验种属细菌交叉。对3起食物中毒样品45份用荧光PCR法和国标法检测副溶血性弧菌,荧光PCR检测阳性22份,国标法阳性20份。荧光PCR检测从样品处理到结果只需8h。[结论]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可用于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快速诊断和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2003~2004年广西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防范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GB/T4789.7和中国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络的统一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对来源于不同沿海地区的4类海产品共205份进行检测,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1株,检出率20.0%,其中甲壳类污染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为26.0%、贝类为24.7%,海鱼类为12.5%。结论说明在广西市售海产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存在着食用安全隐患,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生食海产品和生熟交叉污染,是重要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于欢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9):3710-3710
[目的]分析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方法]GB/T 4789.7-2003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方法。[结果]在剩余食品、呕吐物、腹泻物中分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此次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1.
海产品由于营养价值高,鲜味可口,成为人们餐桌上美味佳肴,因而食入污染海产品导致食物中毒案例时有发生。以往海产品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绝大部分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此次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验证实是由拟态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发生经过,探讨食物中毒发生原因,防止食物中毒,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18名中毒病人6日晚餐均食用过虾固弹,都有腹痛、腹泻症状,平均潜伏期13h,剩余食物虾固弹及病人粪便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是一起由食用虾固弹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3.
吃蟹子放醋已成为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但是,奥秘何在呢?原来,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主要存在于海蟹、海虾、海蜇等海产品中,这些海产品的带菌率夏秋两季可高达80%。当人们吃了生食、半生食、未烧熟煮透或是生熟交叉污染的海产品时,往往会受到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而引起食物中毒,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之有腹泻,每  相似文献   

14.
由海蛰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张家港市卫生防疫站毛珍美副溶血性弧菌属嗜盐性弧菌群,通常发现于海岸浅水和河流入海口的水中,广泛生存于海水、海底部沉积物及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是海产品或加工海产品后再污染其它食品而引起的。我市常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深圳市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致食物中毒事件的特征,为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和有效控制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4~2009年深圳市罗湖区食物中毒资料,对其中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占总起数35.42%,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中毒场所主要为餐厅,主要中毒食品为凉拌菜,潜伏期最短为2.5h,最长为23.5h。[结论]副溶血性弧菌是深圳市罗湖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首要致病因素,应加强市售食品制售过程中副溶血性弧菌各可能污染环节的监控,控制好关键时期以及关键人群,做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检测。[方法]采集食物中毒学生的肛拭子5份、剩余食物2份共7份标本按照GB/T4789-2003~[1]、WS/T9-1996~[2]、GB17012-1997~[3]进行检测。[结果]5份肛拭子中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4份肛拭子既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又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奇异变形杆菌;1份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奇异变形杆菌、新港(纽波特)沙门氏菌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2份剩余食物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简称Vp),属于弧菌科,弧菌属,1950年日本人藤野从大阪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最早分离得到此菌[1].Vp属于嗜盐菌,大量分布在海域沿岸、江河人海口的海水和底泥中,对人类和鱼类均具有致病作用,主要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感染性腹泻及伤口感染等疾病.目前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病原菌[2,3].我国沿海城市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比高达50.00% ~ 70.00%[4-7],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资料统计显示,我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已经取代沙门菌占据首位[8].虽然副溶血性弧菌源性的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逐年增加.但并不是所有的副溶血性弧菌都能致病,从海产品和环境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株[9].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此次集体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为防止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1],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生化鉴定试验。[结果]2份粪便标本和1份剩余食物(大虾)均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所检出的3株副溶血性弧菌经生化分型为同一生化型,神奈川试验均为阳性,具有同源性。呕吐物未检出致病菌。[结论]结合流行病学、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19.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弧菌,存在于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及鱼类、贝类之中,具致病性的菌株能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我省地处沿海地带,海产品丰富,每年夏秋季节均有本病发生。为了找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我省的发病规律,现将我省8年来(1980~1987)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报告雷进生,林超泉,于国惠,雷锦芳,王锦清,梁荣来,陈伟湛1993年12月3日台山市台城镇发生一起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中毒原因是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食品受污染的原因是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进餐人数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