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与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79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粪便标本,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318份标本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结果 779份标本检出轮状病毒阳性263例,阳性检出率为33.8%;318份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79例,阳性检出率为24.8%;其中16例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诺如病毒组在发热程度上与轮状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日平均腹泻次数、疾病病程等均相似,而混合感染组与其他两组临床表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流行季节有所不同,轮状病毒腹泻更集中于寒冷季节,始于10月,直至次年4月,而于10月至次年1月的检出阳性率最高;诺如病毒的检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检出,但是冬季的检出率略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也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两者也是引起院内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瑞安市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分布以及主要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集瑞安市3家医院儿科门诊2012—2013年5岁以下急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PCR)及Taq Man荧光探针技术同时进行引起病毒性腹泻的5种主要病毒检测。结果 236份标本中有120份标本检出阳性,检出率为50.85%,其中轮状病毒28.39%、诺如病毒19.49%、札如病毒2.97%、星状病毒2.54%和肠道腺病毒1.69%。1岁~组中,病毒检出率高达62.82%。A组轮状病毒检出率为最高达28.39%,轮状病毒在1月份检出率最高达38.10%,诺如病毒7月份检出率最高达27.27%。结论瑞安市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病原复杂,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病原,其次为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浙江省新昌县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新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新昌县某医院2010-2012年5~12月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546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在546份粪便样本中,263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48.17%(263/546),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2.71%(124/546)、13.74%(75/546)和20.51%(112/546),混合感染占8.24%(45/546),病毒检出主要集中于2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监测结果表明病毒为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均为最主要的病原体,其次为诺如病毒。对混合感染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病毒性腹泻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对2011年7—12月间上海市浦东新区12家监测医院的1327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同时进行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1327份粪便样本中,179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3.49%。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扎如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8.29%、2.79%、1.36%、1.21%和0.53%。各年龄组均有病毒检出,其中年龄最小的为2岁,最大为87岁,分别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不同年龄组的病毒性腹泻感染没有差异。10月份开始是病毒性腹泻的高发期,各病毒的检出率均有明显升高。不同区域间腹泻病毒的感染没有差异。结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是浦东地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该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尤其是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了解婴幼儿感染性腹泻微生物病原谱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12月在温州市2家三甲医院门诊就诊的婴幼儿(≤5岁)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常见感染性腹泻致病菌培养与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517份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微生物201份,总检出率为38.88%。其中肠道致病菌检出74份(14.31%),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6份)最多,其中O抗原分布广泛,2份带有STX2肠毒素基因;其次为沙门菌31份,其中肠炎沙门菌(7份)和鼠伤寒沙门菌(6份)为优势菌;腹泻相关病毒检出127份(24.56%),其中诺如病毒Ⅱ型(56份)、A组轮状病毒(40份)和诺如病毒Ⅰ型(24份)检出较多。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64.52%,致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耐药率均70.00%,阪崎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对17种药物中的大部分敏感。利福平、新生霉素对所有细菌均100%耐药。结论温州市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病原菌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为主要流行株;病毒以诺如病毒、A组轮状病毒为主要流行株,应加强主动监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腹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南通市腹泻患者病毒感染情况、流行规律及病原特点。方法 采集哨点医院肠道门诊中腹泻病例的粪便标本,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札如病毒、星状病毒。结果 363份腹泻样本中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96份,总阳性率为26.45%,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腺病毒均有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4.33%、9.37%、1.38%、0.83%、0.55%,混合感染率为4.13%,均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Ⅱ双重感染。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以0~10岁儿童为易感人群,轮状病毒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为主要感染病毒,重点关注冬春季节疫情防控,加强婴幼儿免疫接种,加大监测样本量,加深对病毒性腹泻基因型别的研究,对南通市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预警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源市感染腹泻流行状况和病原学分布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2017年在河源市哨点监测医院开展腹泻症状和腹泻病毒监测,对符合病毒性感染腹泻病例定义的患者进行粪便标本的采集,应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星状病毒、腺病毒,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年5月—2017年4月河源市腹泻监测共采集673份标本,腹泻病毒总阳性率23.48%,分别检出诺如病毒(6.69%)、轮状病毒(16.79%),未检出星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均为GII型。71.11%的诺如病毒及80.53%的轮状病毒阳性标本来自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病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腹泻病例总检出率为10.71%。轮状病毒在每年2月出现流行峰,诺如病毒在每年9—11月及2—3月出现检出率高峰。腹泻病例门诊就诊比例在0.36%与1.04%之间,与病原学检出率的秩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r=0.493,P=0.014)。结论 诺如和轮状病毒是2015—2017年冬春季河源市感染腹泻的主要病原体,5岁以下婴幼儿是重点防控对象,结合腹泻症状监测可为疾病风险评估、预警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2012—2013年间成人病毒性腹泻感染情况。方法通过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该区14家监测医院成人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的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扎如病毒和肠腺病毒。结果共检测腹泻患者粪便样本3 403份。在1 060份样本中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31.15%。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扎如病毒、星状病毒以及肠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1.28%、7.70%、1.85%、1.55%和0.59%。患者的性别分布不存在差异,性别比为0.95∶1。诺如病毒在各年龄组均有检出。不同病毒病原的感染存在不同的高峰期,但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结论诺如病毒是浦东地区成人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该加强对病毒性腹泻的监测,预防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暴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病毒性腹泻病流行特征和病原谱分布,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2020年按一定的抽样间隔随机选取上海市闵行区2家监测点医院肠道门诊的腹泻病例开展调查采样,同时用real-time PCR方法对采集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 RV)、诺如病毒(Norovirus, NV)、肠道腺病毒(Adenovirus, AdV)、星状病毒(Astrovirus, AstV)、札如病毒(Sapovirus, SaV)检测。结果 1 839例病例的粪便标本开展病毒检测,其中646例病例标本检出阳性,检出率为35.13%;RV、NV、AdV、AstV、SaV五种病毒均有检出,以诺如病毒为主(421例,65.17%),其次为轮状病毒(151例,23.37%);诺如病毒阳性率在20~69岁年龄组较高,轮状病毒阳性率在0~9岁年龄组较高。结论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是本地区病毒性腹泻病的优势病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应该在流行季节,开展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婴幼儿诺如病毒感染状况及对诺如病毒阳性株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收集广州市2008年5家病毒性腹泻监测点医院的门诊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的5岁以下患儿临床资料及粪便标本692份,采用ELISA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抗原,将诺如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用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扩增,阳性产物回收、纯化并测序,结合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进行型别流行特点分析。结果 692份标本中,ELISA方法检测4种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轮状病毒31.9%(221/692)、诺如病毒21.2%(147/692)、腺病毒6.1%(42/692)、星状病毒1.2%(8/692),混合感染占6.8%(47/692)。诺如病毒腹泻病例发病高峰在9—11月份,占51.7%(76/147),2岁以下病例数占91.8%(135/147)。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发热、腹痛为主。147份诺如病毒ELISA阳性标本中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率为84.4%(124/147),经测序及与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比对,证实124份均属诺如病毒GⅡ遗传组,其中1份是GⅡ2型,其余均为GⅡ4型,GⅡ4型中又有不同分支。结论诺如病毒是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之一,仅次于轮状病毒,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流行优势株基因型为GⅡ4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17年宁波市北仑地区5岁以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点。方法2017年在北仑区人民医院共采集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204份,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札如病毒、肠道星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测。结果204份粪便标本中,有95例患者至少感染一种病毒,总阳性率为46.6%(95/204),其中以轮状病毒感染最常见,共59例,检出率为28.9%(59/204),分型全部为A群轮状病毒。其次为诺如病毒感染共48例,检出率为23.5%(48/204),其中诺如病毒1型有6例,占12.5%(6/48),诺如病毒2型有42例,占87.5%(42/48)。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2型混合感染有16例,未发现3种或3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肠道腺病毒感染有4例,占2.0%(4/204)。未感染星状病毒和札如病毒。结论A群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2型是引起病毒性腹泻主要的病原体,诺如病毒1型、肠道腺病毒也是重要的病原体,同时存在着混合感染,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宁波市北仑区婴幼儿急性腹泻中病毒感染的构成及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小儿急性腹泻提供病原依据。方法 采用 ELISA 法、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 -PCR)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北仑区人民医院儿科门诊的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相关病毒检测。结果 送检300份标本中检出阳性123株,检出率为41.00%。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25.00%(75/300),包括1型30株和2型45株;其次为轮状病毒 A 型,共检出31株,检出率为10.33%。小儿急性腹泻相关病毒阳性检出率在一年中以冬季检出率最高;同时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P <0.05)。结论 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已成为本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襄阳市腹泻病病原学特征,为腹泻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3—2018年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341例儿科门诊及内科门诊、住院腹泻患者的新鲜粪便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分析其病原构成、人群及时间分布特征。结果1341粪便标本中,检出病原学阳性标本443例(33.04%),其中腺病毒检出率最高为8.28%(111/1341),主要为Ad31型以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其次为诺如病毒,主要为GII.3型和轮状病毒,主要流行株为P[8]G9,细菌性感染比例占1.04%(14/1341)。检出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中,0~10岁组儿童感染比例最高为45.39%(256/564);4~6月腺病毒检出率最高,10~12月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结论襄阳市腹泻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以病毒性腹泻为主,主要病原体为腺病毒、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细菌性感染比例较低,该研究对指导婴幼儿喂养和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提供了针对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病毒性腹泻防控和疫苗研发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集2018年1~12月北京市西城区哨点医院≤60月龄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用实时荧光PCR对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进行检测。结果共收集181份粪便标本,诺如病毒感染率16.02%,轮状病毒感染率14.36%,肠道腺病毒感染率6.08%,星状病毒感染率3.31%,札如病毒感染率2.21%。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发病高峰为冬春季,其他病毒感染无明显季节特征。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4~36月龄,星状病毒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7~60月龄。结论北京市西城区的优势病原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冬春季为感染高峰;3岁以下儿童是病毒性腹泻易感人群;诺如病毒以GII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病原监测,了解其发病情况及病原组成。方法粪便标本由哨点医院采集,汕头市疾控中心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用Real-time PCR检测诺如病毒、腺病毒及星状病毒的核酸。结果共检测719例腹泻病例标本,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轮状病毒22.7%,诺如病毒11.3%,腺病毒1.0%,星状病毒0.6%,其中重叠感染1.3%;〈16岁组病原检出率(44.4%)比≥16岁组(21.4%)高;〈16岁组以轮状病毒为主(70.3%),≥16岁组以诺如病毒为主(51.7%);症状除100.0%腹泻外,发热和呕吐占50.0%左右;每年的8月至次年2月是高发期。结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是汕头市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某高校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标本,以明确其致病原,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患者的粪便、呕吐物、唾液、手涂抹样标本,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患者宿舍外环境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四号琼脂、Mac、SS、沙门科玛嘉培养基对标本进行划线分离培养与系统生化鉴定常见肠道致病菌细菌学种类。采用普通PCR、多重RT-PCR和实时荧光RT-PCR方法进行诺如GⅡ型病毒和C组轮状病毒检测,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鉴定。结果共检测291份标本,病毒总阳性率17.53%,其中诺如GⅡ型病毒检测阳性45份,阳性率15.47%,C组轮状病毒阳性率2.06%。98份病例标本检出阳性率高,总阳性率37.76%,其中诺如GⅡ型病毒阳性率31.63%。54份健康人群标本诺如GⅡ型病毒阳性检出率7.41%,环境标本诺如GⅡ型病毒检测阳性率7.19%。结论本起疫情为主要由诺如GⅡ型病毒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致病病原中同时混杂有C组轮状病毒。  相似文献   

1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16(10):811-813
摘要:为了解浙江省新昌县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学特征,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新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新昌县某医院2010 2012年5~12月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546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聚合酶链式反应同时进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 在546 份粪便样本中,263 份样本检出至少1种病毒核酸,核酸阳性检出率为48.17% (263/546),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检出率分别为22.71% (124/546)、13.74% (75/546) 和20.51% (112/546),混合感染占8.24%(45/546),病毒检出主要集中于2岁以下儿童腹泻患者。监测结果表明病毒为本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轮状病毒和肠道腺病毒均为最主要的病原体,其次为诺如病毒。对混合感染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婴幼儿病毒性腹泻诺如病毒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天津市秋冬季婴幼儿腹泻患儿中诺如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型别。方法 2008年10-12月收集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部310例疑似病毒性腹泻的婴幼儿粪便标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粪便中诺如病毒核酸,并将部分阳性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采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测序结果 ,推断其毒株型别。结果 310份腹泻标本中,诺如病毒RT-PCR阳性37份(GII型37份,GI型0例),检出率为11.94%;23份PCR产物送往测序,经Genebank Blast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所有诺如病毒均为诺如病毒基因组Ⅱ型,其中GII-4/2006b占95.65%(22/23),GII-3占4.35%(1/23);感染诺如病毒的患儿多为1岁以下,且11月份检出率最高。结论诺如病毒是天津市秋冬季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2008年诺如病毒以GII-4/2006b型毒株流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