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土茯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味甘淡.  相似文献   

3.
正川贝母又名贝父、勤母,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的鳞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母与浙贝母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浙贝)治风火痰嗽为佳。"历代本草所载贝母并非一种,主要有松贝、炉贝和青贝三种。松贝主要来源暗紫贝  相似文献   

4.
<正>天南星又名虎掌、三棒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等的块茎。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以虎掌之名收载。天南星属有多种植物,如东北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拟天南星、朝鲜天南星、多疣天南星、偏叶天南星、象天南星等都作为正品天南星使用。每年9—10月上旬采收,刨出块茎,去掉茎叶、须根,洗去泥沙,  相似文献   

5.
满茹 《开卷有益》2014,(1):44-44
<正>九香虫又名黑兜虫、蜣螂虫,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全虫,《本草纲目》载:九香虫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龟,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九香虫冬、春二季捕捉,置沸水中烫死,取出晒干或烘干。其性温,味咸,具有理气止痛、温中壮阳的功效,多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昆虫小皱蝽冒充九香虫出售,在使用时要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6.
正南沙参又名白沙参、泡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杏叶沙参或其他几种同属植物的根。每年秋季采挖,除去茎叶和须根,洗净泥土,刮去栓皮,晒干或烘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甘微苦,入肺、肝经,具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热燥咳、虚痨久咳、阴伤咽干喉痛等症。《玉楸药解》载南沙参:"清肺气,生肾水,涤心胸烦热,凉头目郁蒸,治瘰疬斑疹,鼻疮喉痹,疡疮热痛,胸膈  相似文献   

7.
满茹 《开卷有益》2011,(6):50-50
燕窝又称燕菜、燕根,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用唾液或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的巢窝,产于热带沿海地区,分布在东南亚一带及太平洋各岛屿的悬崖峭壁上,我国海南岛亦有产。  相似文献   

8.
9.
麝香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已记载。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的成熟雄性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用于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是我国的特产名贵中药之一。由于药源紧缺、价格昂贵,市场上时出现伪品和搀杂现象,多数搀杂为植物,动物的粉末或泥砂等。因此,作为一名稽查中药工作者,有必要开展麝香快速真伪鉴别,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合格中药材,笔者现介绍以下鉴别方法,供同道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常用的中药。每年春、秋两季皆可采收,采挖后,除去茎基、枝杈、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即可。甘草按产地分为西草和东草两类:西草主产于内蒙古西部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为优质草;产于内蒙古东部及东北三省、河北、山西等地,称为东草。同科植物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也为药典品种入药。其性平、味甘,  相似文献   

11.
<正>新会陈皮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所产的大红柑的干燥果皮,为新会著名特产。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历史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行销全国和南洋、美洲等地区。新会陈皮按时间采收分为:农历立秋至寒露采收的称为柑青皮;寒露至小雪采收的称为微红皮;小雪至小寒采收的称为大红皮。新会陈皮性温,味苦、辛,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胸腹胀满、不思饮食、嗳气呕  相似文献   

12.
满茹 《开卷有益》2011,(3):46-46
麝香又称麝脐香,为雄麝(亦称香獐)香囊中的分泌物,为四大动物香料之一。自古从来都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称为“毛香”,挖取囊内颗粒称为“麝香仁”,其中呈块状颗粒的称为“当门子”。今麝香多人工饲养,即“养獐取麝”,将饲养3岁以上的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分开囊口,用取香匙徐徐插入,  相似文献   

13.
<正>白花蛇草又称白花蛇舌草、蛇舌癀,为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带根全草,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常用中药,主产于两广、湖南、安徽、福建等地。每年夏、秋两季采集全草,除去泥土、杂草,扎成小把,晒干或鲜用。其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用于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黄疸、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等症。市场上有以石竹科植物蚤缀的全草冒充白花蛇草出售,使用时须细辨之。  相似文献   

14.
佛手为常用中药,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其功效为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来源于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l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纵切成薄片,干燥即得。近年来,四川地区少数药店销售佛手伪品——佛手瓜片Sechiumedule(jaca)Swartz和小佛手片,故对其真伪进行实验研究,以便鉴别。  相似文献   

15.
土茯苓     
土茯苓,又叫土萆薢、刺猪苓、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山地栗等,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藤本土茯苓的根茎。土茯茎性味甘、淡、平,无毒,入肝、胃二经。《本草纲目》载此药能“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杨梅疮毒盛行一时,当时医生用轻粉治疗,虽取效一时,但因其毒性较大,常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中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饮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场上出现很多品种供应不足,而发生药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现象,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就产生了价格上扬,从而使一些不法之徒乘机发不义之财,以差充好,以假当真,甚至图财害命。  相似文献   

17.
18.
处方:土茯苓二斤银花一斤甘草八两毕介八两泽泻八两当归四两白芷四两黄柏四两五加皮四两制法:以上各药切碎,加水熬膏为六斤。服法:成人每次服五钱至一两半,一日三次,连服24日为一剂,晚期患者服一剂半至二剂即可。疗效:我省金寨县用此方治疗33例,有25例体  相似文献   

19.
从土茯苓Smilaxglabra根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Ⅱ),上茯苓甙(Ⅲ),琥珀酸(Ⅳ),棕榈酸(Ⅴ),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Ⅵ),胡萝卜甙(Ⅶ)及豆甾醇和谷甾醇的混合物(Ⅷ,Ⅸ)(化合物Ⅰ另文报道)。Ⅲ为一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5,7-二羟基色原酮-3-O-α-L一鼠李糖甙,命名为土茯苓甙。Ⅵ和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土茯苓应用浅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明代以前无土茯苓的记载,因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治杨梅毒疮"后始广为人知。总结土茯苓在后世的发展应用,除治疗"杨梅毒疮"等性病外,临床用于治疗头痛、痹症、淋证、疮癣等。其药性平和,沿海地区常用于药膳食疗,主要用清除体内湿热。并有抗肿瘤作用,广泛用于各种抗肿瘤药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