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4月9日消息,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9日通报,截至4月6日,广东口岸共检出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从4月开始,检验检疫部门已在口岸统一开展蚊类监测和控制行动,加强出入境人员检疫防控措施,全力防范登革热传入传出。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其主要传播媒介为伊蚊(花斑蚊)。据了解,按照联防联控机制,广东口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泉州市2004—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以及登革热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泉州市2004—2013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59例,无死亡病例,除2009年外,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病例98.3%(58例)来自东南亚国家,其中菲律宾占87.9%。入境前发病33例(55.9%),入境后发病26例(44.1%);病例主要分布在晋江和石狮(83.1%);7~10月高发,共47例(79.7%);男女性别比1.5∶1,年龄4~64岁,其中11~50岁占79.7%(47/59);初诊即考虑登革热仅24例(40.7%)。结论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登革热诊疗知识的培训,增强对流行病学史重要性的认识及诊断敏感性;加强重点人群和地区的防控和管理,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和医疗机构及时诊断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基孔肯雅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越秀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发现、诊断和应急处置等进行回顾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该病例在非洲乘坐埃塞俄比亚至广州的ET606航班时发病,血液标本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P3实验室检测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结论]流行病学证据显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防控措施及时有效,未出现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溯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完善罗湖区伊蚊传播传染病多部门协作防控模式,为深圳市罗湖区防控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罗湖区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诊疗过程及密切接触者信息,对感染来源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确认病例为罗湖区1例境外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结论深圳市罗湖区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过及时诊断,科学治疗,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有效的疫点处置,未发生疫情传播风险,未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检出的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监测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2008-2011年入境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发热人员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判定染疫嫌疑的采集样本送检,对阳性病例资料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例病例均来自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9例入境时在发病,2例入境后医学观察期间发病;平均年龄40.2岁,以男性中青年为主;体温监测是主要检出手段;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 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口岸防制基孔肯雅热的措施适当得力,能有效阻止基孔肯雅病毒通过口岸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伊蚊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异同点,为预防控制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患者就诊资料的方法,搜集东莞市2010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起疫情共同点为:输入性疫情;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发生疫情的社区蚊媒密度高;采取以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类似,以发热、疼痛为主.两起疫情的不同点:与登革热暴发疫情相比,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家庭聚集性更强,但疫情持续时间短;在临床表现方面,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痛、皮疹、肌肉痛的发生率高于登革热患者,而登革热患者头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基孔肯雅热患者.结论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类似.但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传播能力更强;病人更常见关节痛、皮疹,而白细胞、血小板则多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告一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疫情处置,为防控提供经验。方法 对石狮市2012年发现的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为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实验室确诊病例,该疫情处置取得成功。结论 重视病例的发现与疾病控制,严格做好病例发现报告、传染源隔离,政府部门重视协调、病媒应急监测、持续开展疫点病媒消杀灭等工作是控制疫情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广东省东莞市暴发了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聚集性疫情,打破了其长期以来以散在输入性病例为特征的流行现状。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伊蚊是其主要传播媒介。而我国大多数地区拥有其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一旦病原体侵入,可能暴发基孔肯雅热疫情。如何控制该疫情,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现就基孔肯雅病毒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基孔肯雅热在我国历年的流行状况做一概述,以便更好地认识基孔肯雅热,为有效地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广东国境口岸入境发热患者的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口岸虫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收集2013年全年广东国境口岸入境所有发热患者血液样本,以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黄热病病毒、埃博拉病毒、西尼罗病毒核酸;抗凝血涂片镜检,检测疟原虫。结果 2013年度共收集400份广东入境发热患者血液样本,其中的195份抗凝血样本中检出21例输入性恶性疟疾阳性病例,检测阳性率为10.8%;从205份血清中检测出14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阳性率为6.8%)和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阳性病例(阳性率为0.5%)。85.7%的登革热患者(12/14)均来自东南亚地区,85.7%的疟疾患者(18/21)均来自非洲地区,1例基孔肯雅热患者来自东南亚地区(菲律宾)。登革热病例中12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为20~50岁,均有发热症状;疟疾阳性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为28~50岁,均有发热症状。结论2013年广东口岸虫媒传染病患者体征各有特点,但均具有发热的共同体征;来自东南亚的旅客传播登革热的风险最大,来自非洲的旅客携带疟疾病原的风险最大;检验检疫部门应大力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力度,严防虫媒传染病传入我国并引起国内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浙江省衢州市一起基孔肯雅热(CHIK)的流行特征,探索有效的防控策略,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热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CHIKV)核酸,结合CHIK疫情流行情况,提出防控策略。结果 4例病例经实验室检测CHIKV核酸均为阳性,其中1例病例曾有孟加拉国旅行史,3例本地病例与首例病例同村居住,且无外出旅行史。经过实施病例搜索及疫点灭蚊等综合防控措施,该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起疫情是浙江省首起由输入性CHIK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的案例,加强出入境检疫、开展医疗机构症状监测和控制传播媒介密度是预防控制CHIK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1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史,通过掌握同期蚊媒监测情况,为进一步加强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遵义市新蒲新区2019年蚊媒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病例为1例从缅甸入境的输入性确诊病例,为贵州省遵义市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未造成本土继发流行。2019年蚊媒人诱停落法监测显示成蚊密度为0.19只/h(其中白纹伊蚊构成比为12.68%)。布雷图指数为0~34.55,10月废旧物品处布雷图指数最高,为34.55,5月建筑工地蚊幼路径指数最高,为2.35。结论遵义市新蒲新区存在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因素,应加强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预防可能出现的本土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基孔肯雅热流行与诱蚊诱卵指数的关系,调查白纹伊蚊成幼虫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状况.方法 基孔肯雅热流行期间,通过诱蚊诱卵器和布雷图指数调查蚊虫密度和采集蚊虫,用实时荧光PCR和细胞分离2种方法对野外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病毒进行检测.结果 确认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后,启动包括应急灭蚊的综合控制措施1周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下降到5以下;采集的蚊样品按照时间和地点分成27份进行病毒检测,成蚊标本都显示病毒阴性,有3份乙醇浸泡处理的蚊幼虫标本为可疑阳性,占总幼虫标本(24份)的12.5%.细胞培养分离病毒均为阴性.该社区共报告病例253例,应急控制在22d结束.结论 基孔肯雅热暴发流行时,诱蚊诱卵器法作为应急灭蚊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尤其在成蚊控制效果评价和捕获成蚊检测带病毒指数上有优势,流行期间白纹伊蚊对基孔肯雅病毒的感染率、传播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景洪市蚊虫分布特点及与虫媒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掌握蚊虫分布特点及其在虫媒病毒传播中的作用。方法:捕获蚊虫,分离病毒。结果:1981、1982、1986和1988年在景洪市采获成年雌性蚊虫31种22823只。白天在野外竹林采获蚊虫17种,优势蚊种为圆斑伊蚊、刺扰伊蚊和白纹伊蚊;夜间在农村畜圈及其周围采获蚊虫19种,优势蚊种为棕头库蚊、三带喙库蚊、迷走按蚊。从采获的7种蚊虫体内分离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0株,基孔肯雅病毒3株,登革热病毒1株。其中从白纹伊蚊分离到3株病毒(2株基孔肯雅病毒、1株登革热病毒),从三带喙库蚊分离到5株病毒(4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1株基孔肯雅病毒)。结论:白纹伊蚊是当地基孔肯雅和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4.
正蚊子可传播哪些传染病?蚊子可传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其中寨卡病毒病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台湾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分布于北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西至陕西省陇县和宝鸡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掌握广安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规律和在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分布,结合广安市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为预防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21年,每年5—10月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对居民户中积水容器进行调查,记录其中阳性容器的数量及类型,采用布雷图指数(BI)表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结合2017—2021年登革热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按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4版)定性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运用SPSS 17.0软件,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1年广安市监测期内白纹伊蚊幼虫BI均值为43.41,BI峰值主要出现在6—8月,5年间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557,P=0.014),不同月份间白纹伊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919,P=0.036);积水容器幼虫阳性率为11.63%,以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68.55%,不同类型的积水容器之间孳生白纹伊蚊幼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479,P<0.00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尽早发现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日-2011年8月31日东莞市应急监测病例及疫情监测病例血清样品,采用荧光PCR检测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登革热核酸检测阴性者,再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结果:共收集及检测248份合格血清样品。其中,应急监测病例血清2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疫情监测病例血清14份,检出2份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1份为登革热核酸阳性,为IV型;确诊2例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结论:通过实验室应急监测,发现了登革热病例,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天津市蚊虫密度监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登革热发病报告等资料,采用矩阵法对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4年天津市全境存在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在0.02~0.1只/(小时×灯)之间,构成比在0.12%~0.6%,2011,2013年有2例输入性病例,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检测阴性,2015年8,9月布雷图指数大于5,经分析天津市登革热流行风险为低风险,但有发生流行的可能。 结论 鉴于登革热可能在天津发生流行,为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应进一步做好登革热传播媒介白蚊伊蚊,媒介病毒携带监测,传播媒介控制,医务人员防治技术培训,大众防治知识宣传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8.
广东检验检疫局发现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在口岸的发现与有效控制的经验,完善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方法]在国境口岸,通过检疫查验、健康申报、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筛查、病人隔离医治、密切接触者跟踪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口岸发现的发热病人进行登革热、疟疫、基孔肯雅热的排查与诊断,对出现的传染病疫情采取多部门联合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结果]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的检查结果,确诊1名入境发热者为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时有效,避免了境外输入病例导致本地疫情的扩散。[结论]对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的成功应急处理,为国境口岸处置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提供了成功模式,为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一、蚊子可传播哪些传染病?蚊子可传播疟疾、乙脑、黄热病、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病等多种疾病,其中寨卡病毒病主要是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埃及伊蚊分布于我国海南省、台湾南部、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分布于北至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西至陕西省陇县和宝鸡市,西南至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成都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性消长规律,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3—11月的每月中旬对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采用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布雷图指数(B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 2016年成都市除3月外,每月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季节性消长明显,呈单峰型,峰值在7月(CI=7.10、HI=7.04、BI=9.46),叮咬指数为5.93只/(人·h)。结论成都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密度监测和环境综合治理,并开展健康教育等工作,预防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