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性疼痛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曼莉 《陕西中医》2007,28(5):563-56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将门诊的62例病人随机分为中医组32人,根据不同病情辨证施治。西医对照组30人,以抗病毒、消炎、止痛、局部对症和防止感染处理。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为93.75%,西医组总有效率为100%(P>0.05)。提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性疼痛具有行气祛瘀,疏肝止痛,益气止痛,清热利湿止痛作用,效果明显,能缩短病程,减低费用,安全可靠,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
海螵蛸为中医制酸止痛良药,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痛吞酸。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海螵蛸治疗胃痛吞酸的效果与不同的服药方式关系密切:单药研末冲服的制酸止痛效果最佳,2~3d即可见到明显效果,1~2周返酸症状消失;症状复杂者,经辨证论治加用其它药物,海螵蛸仍单药研末冲服,疗效与单用基本一致;如果患者不能接受单药冲服(因海螵蛸味涩不易下咽者)且病情复杂,则选择与它药配伍同煎,制酸止痛效果略缓于单药冲服。  相似文献   

3.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的病证,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伴有暖气、烧心、吞酸、呕吐等症状。中医治疗胃痛疗效显著,辨治方法变化多端,但离不开“通”字立法。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通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无论胃痛因于寒热虚实,其共同之处在于胃气失  相似文献   

4.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通过对82例病人的检测,发现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凝血因子I等有异常,且中医辨证病情变化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之间呈正相关趋势,而经中医辨证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临床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呈正相关,亦证明了中医“不通则痛”的理论。结论: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刘婷  张佩青 《光明中医》2023,(5):862-864
从张佩青教授辨证治疗胃痛的3则医案着手,浅析张佩青教授对于不同证型胃痛的选方用药经验及其独到的胃痛“十法”辨证理念。张佩青教授认为虽然引起胃痛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治疗所遵循的大方向应是相近的,即循古而揣新从多维度考虑“通”,将“通”贯穿治疗胃痛的全过程,气血阴阳通畅则胃痛愈。张佩青教授的这一新的治疗理念开拓了中医思路、指明了治疗胃痛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胃痛又称胃脘痛,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以下笔者将临床中辨证治疗胃痛的经验做一粗略介绍。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遇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大便不畅,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清胃止痛贴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中医胃疡病(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方案进行辨证施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清胃止痛贴贴敷中脘、上脘、胃俞、肝俞、足三里并辨证施治,对临床疗效、主要症状胃痛结果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和中医症状积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后临床总有效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85.0%(P0.05);胃痛视觉模糊评分法(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0d后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胃止痛贴贴敷中脘、上脘、胃俞、肝俞、足三里并辨证施治治疗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操作方便,起效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8.
温经止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以温经止痛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方法:43例病人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结果:治愈率74.42%,有效率95.35%。结论:本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经观察疗效好,病情稳定,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中医望诊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而知之者谓之神”,由此可知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认为,任何内在的疾病,均有其外在的表现,即“有诸内者,必形于外”。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变化迅速,急诊室护士可通过望诊,把表现于外的能体现患者病情轻重、病情变化的资料及时反映给医师,对解除疾病痛苦、争取时间挽救生命至关重要。现就作者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望诊的体会介绍如下。1望神色知病情轻重“神”是机体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现。有神者则表明五脏功能正常或病情较轻,若五脏功能衰败、病情较重则为失神,所以古人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0例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治疗方法为西医治疗,对比两组胃痛、腹胀、呃逆、呕恶、纳差等症状缓解时间、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胃痛、呃逆、呕恶、纳差、腹胀等症状缓解时间对比,观察组更短,P<0.05;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胃痛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可获益良好,且不良反应少,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房颤症状多变,病因复杂,属于临床疑难疾病。该文根据阵发性房颤的发病特点、主要症状特征和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中所发现的其与年龄、多发慢性病等因素的相关性,从“心藏神,主血脉”的基础理论出发,围绕“心中神明不能自主”则发为“怔忡之疾”的基本病机,基于神与气、血、精之间的辨证关系,运用气血精神辨证理论探讨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关键,为阵发性房颤的中医复律治疗提供新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胃痛患者的病情分为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六个病症,分别辨证施治。结果:食滞、寒凝、血瘀、肝气犯胃、胃阴不足和脾胃虚弱胃痛患者有效率分别为96.77%,94.12%,86.67%,100%,87.50%,85.72%。辨证施治治疗胃痛总有效率为93.33%(112/120)。结论:中医辨证施治治疗胃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胃痛,中医称之为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胃脘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多由于胃失和降或胃络失养所致.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消化道疾病,如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胃下垂等可引起胃痛.治疗以活血化瘀、收敛止痛为主.笔者采用五灵脂蒲黄散辨证治疗胃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胃痛是出现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种中的一个常见症状,目前无论在诊断或是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讨的问题。本文就胃痛的中医治疗问题浅加探讨,借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胃痛的治疗原则中医认为,胃痛发病的基本病理是脾胃纳运失常,气血淤阻不畅,即“不通则痛”。因些,治疗上多用“通”法,使气血通畅,纳运复常,则痛自已,故有“痛随利减”之说。然而,由于胃痛病情复杂多变,概以通治,显然是不全面的,笔者体会,欲提高中医治疗胃痛的疗效,至少要坚持病证结合、胃宜通补和调理气机几个原则。 1.1 病证结合病证结合是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胃痛的治疗也必须坚  相似文献   

15.
辨证用药与合理配伍 1.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严重。如疮疡日久、失血病人即使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表虚白汗、阴虚盗汗禁用解表发汗药,实热证、津血亏虚者忌用温里药。再如羚羊解毒片有疏风、清热解毒功效,治外感风热效果好,用于外感风寒则会加重病情;而川贝止咳露治风寒感冒咳嗽效果好,若用于肺热咳嗽则加重病情。  相似文献   

16.
带状疱疹中医称“缠腰火丹”、“蛇串疮”。西医治疗多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中医传统辨证多谓“肝胆湿热”,倡用龙胆泻肝汤治之。笔者遵循中医教科书,从俗首先使用龙胆泻肝汤,但几无疗效,有时反而使病情加重,苦恼不已。后偶读当代已故中医名家刘绍奇著《临证发微》,里面有两则治疗带状疱疹病案,作者用“瓜蒌散”加味治之,效出意外。笔者又参阅其他医家外治之治,自拟六一冰朱散外涂,内服瓜蒌散、犀角(水牛角代之)地黄汤、一贯煎化裁合方,效果较好。一般不留神经后遗痛。  相似文献   

17.
《内经》对疾病预后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审神决死生《灵枢·天年》强调“失神则死,得神则生”,认为观察病人的精神魂魄之存亡可以判断机体脏腑气血盛衰和疾病预后。如《灵枢·本神》说:“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解释“神不使”时指出: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平  范秀芳  邓宁  王庆国 《中医杂志》2011,52(24):2092-2093
不寐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医治疗疗效高而可重复性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医对不寐的辨证分型不太一致,缺乏一个客观、简洁的辨证诊断法则.在《黄帝内经》“五神”理论以及后世医家论述指导下,经过临床观察,认为不寐因其自身特点而有一个既符合中医藏象理论,又方便易行、客观实用的辨证法则,称之为中医不寐五神分型诊断法,该法简洁方便,分类清晰明确,不仅易于掌握,而且其较为清晰的五脏五神相关关系对中医五行、藏象理论研究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新的理论研究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病机、针刺方法、疏肝调神针法理论、选穴、舒适化手法等方面入手,阐述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慢性胃痛的经验。疏肝调神针法治疗慢性胃痛以疏肝调神为宗旨,疏肝以和脾胃,疏肝以调神,采用舒适化手法,以百会、印堂、四神聪、神庭、本神、内关、太冲、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辨证配穴,使胃气通畅,气顺则不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