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敏感成像(SWI)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症状出现6d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T1WI、T2WI、T2 FLAIR、DWI和SWI检查,1~2周内复查CT或MRI。分析HT患者的SWI影像特征,测量并比较HT患者SWI和T1WI最大出血层面上的出血面积。结果:59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HT 11例(18.6%),其中出血性脑梗塞(HI)8例:HI 1型1例、HI 2型7例;实质性出血(PH)3例:PH 1型3例、PH 2型0例。SWI上HT呈斑片或团片状低信号影。1例(9.1%)HT在T1WI上未显示出血;SWI显示全部11例HT,SWI显示出血面积较T1WI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还检出5例患者同时存在微出血灶。结论:SWI能在脑缺血早期敏感地检测出血,可作为诊断缺血性脑卒中HT、筛选溶栓病例的MR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检出脑微出血灶(CMB)及隐匿性CMB(rCMB)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有脑CMB患者的MR影像资料,观察病灶大小、部位等特征,比较常规MR成像序列及SWI序列的检出率。检查序列包括常规MR成像序列(T1WI、T2WI、FLAIR及DWI)及SWI序列。SWI采用Ven-Bold-HR三维梯度回波序列。结果共检出197个CMB,常规MR序列检出162个,SWI检出191个,SWI的CMB检出率是常规序列的1.18倍,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P<0.01)。SWI序列可以检出常规序列不能检出的隐匿性CMB(rCMB)。结论 SWI在检出CMB及rCMB中优于常规MRI序列,建议作为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梗死超急性期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兔脑梗死后出血(HT)的预测作用.方法 35只兔经颈内动脉插管注入自体血栓建立急性血栓性脑梗死模型.术后3 h常规MR检查,证实为脑梗死后行兔脑冠状面DTI,72 h后处死动物、取脑,观察大体标本及显微镜下梗死区有无出血及其程度,比较HT组与无HT组、有HT动物的HT区与非HT区、HI与PH区DTI参数变化差异.结果 26只动物(74.29%)模型制作成功.无HT者8只(30.77%,8/28)、HT者18只(69.23%,18/26),HT组包括HI组14只(53.85%)及PH组4只(15.38%).HT组与非HT组T2加权示踪(T2WT)、平均扩散系数(DCavg)、各向异性系数(FA)、容积比(1-VR)、指数衰减(EA)均有明显差异(P<0.001~P=0.039).有HT动物的HT区与非HT区的T2WT、DCavg、FA、及EA值差异显著(P<0.001),1-VR值无明显差别.HI组与PH组HT区DTI各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TI有可能预测兔脑梗死后是否继发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0 T M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检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所并发出血病变(ACI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7例ACIH患者行MRI扫描,比较T1WI、T2WI、FLAIR和DWI等常规序列与SWI序列对ACIH中出血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67例ACIH中,常规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59例,检出率88.06%;SWI序列检出伴有出血的病例67例,检出率100%;SWI序列对ACIH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序列,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常规序列未检出的隐匿性出血灶均表现为与脑梗死一致的信号影,而在SWI序列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影。SWI所显示脑梗死中出血灶的平均面积[(4.32±0.67) cm2]均大于MR常规序列所显示的平均面积[(2.87±0.48) cm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SWI序列较MRI常规序列能准确检出ACIH中更多的出血性病变,应作为大面积脑梗死检查的补充序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手术结果比较,找出目前腰椎MR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100例经手术证实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术前有MR平扫资料的病例,观察MR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及压脂序列,横轴位T2WI),分别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计算矢状位与横轴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特殊征象的检出率,并分析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的漏诊原因。结果 MR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突出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3.6%,矢状位为84.8%,前者高于后者(χ~2=5.02,P0.05);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向上下方突出或脱出和髓核游离的检出率低(36.00%、45.45%),矢状位检出率高(96.00%、100.00%),前者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χ~2=20.05、8.25,P0.05)。横轴位对椎间孔型及椎间孔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高(96.30%、88.89%),矢状位上分别为74.07%、38.89%,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χ~2=5.28、9.75,P0.05)。横轴位局限于椎间隙层面的扫描范围和矢状位缺乏参照是MR常规图像漏诊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结论 MR常规图像对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漏诊,可以通过密切结合MR矢状位图像,根据需要局部增加横轴位扫描层面或结合三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CT灌注成像中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参数变化与继发出血(HT)的相关性。方法:75只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作急性脑梗死模型,证实脑梗死的动物3~72h依次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并获得PS图。采用欧洲急性中风合作研究方法对病理证实的HT进行分型。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比较无HT与不同程度HT组之间PS差异及PS值增加幅度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59只(78.67%)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其中无HT组21只(35.59%,21/59)、HI组31只(52.54%,31/59)、PH组7只(11.87%,7/59)。各组脑梗死区PS值升高均以3h最明显,此后逐渐下降。非HT组与HT组3h、6h、12h及48h、72h病变区PS值均有明显差异(P=0.000~0.010),24hHT组PS值与非HT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93)。PH组3~12h病变区PS值明显高于HI组(P=0.019~0.030),24~72h两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12h、48h及72hPS与HT的有无及程度明显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718~0.805(P=0.004~0.000);3h及24h时间点二者仅为中度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564及0.553(P=0.000及0.014)。结论:脑梗死急性期PS与HT的发生存在着较明显的正相关,原因可能是HT组微血管结构破坏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在脑梗死与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先进行轴位T_1WI、T_2WI常规序列扫描进行颅脑部检查,然后取DWI和SWI序列图像。比较2组患者病灶周边和中心SWI和DWI的不同特征,并测量病灶周边及中心区,进行PV和ADC值的测量。结果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T_1WI和T_2WI信号无明显区分,但DWI序列和DWI序列有明显差异。MRI常规检查,2组T_1WI序列、T_2WI序列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DWI序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SWI序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心区ADC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肿区P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血性转化区(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分别采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DWI和SWI序列图像,两种患者的图像特点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李斌  徐志锋  朱彬 《磁共振成像》2016,7(10):759-76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CT阴性的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优势。材料与方法 23例脑外伤CT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DAI患者3 d内行3.0 T MR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l、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IAIR)和SWI,分析比较各序列上脑内轴索损伤病灶检出率和病灶数目的差异性,分析SWI技术指标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的相关性。结果 DAI病灶主要分布于脑灰白质交界区和白质深部。常规Tl WI、T2WI、FLAIR和SWI序列对DAI病灶检出率分别为23.8%、32.2%、46.5%和83.8%,而微小出血灶检出数目分别为31、68、103、326;SWI与T1WI、T2WI和FLAIR在病灶检出率和病灶数目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SWI显示的出血性病灶与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876)。结论与传统序列比较,SWI对DAI出血性病灶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且能很好地反映病情,为DAI早期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更多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66例临床拟诊脑血管病病人行常规MR颅脑平扫T2WI、T1WI、T2FLAIR、DWI和SWI序列,对各序列显示的微出血数量及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 59例病人脑实质内有微出血,SWI序列共检出微出血病灶305个。T1WI序列检出微出血灶49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16.1%;T2WI序列检出微出血灶79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26.1%;T2FLAIR共检出微出血灶99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32.3%;DWI检出微出血灶45个,病灶检出敏感度为14.5%。各序列病灶检出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40-242.71,P〈0.05)。结论 SWI序列对微出血的检出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使得早期发现并评价微出血成为可能,对脑卒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铅辉  褚晓凡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904-3906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e transformation,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根据脑CT表现将HT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和脑血肿形成(parenchymal hemorrhage,PH).HI又分为小点状出血的HI-1型和多个融合点状出血的HI-2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急性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DWI+SWI检查证实为急性脑梗塞治疗后伴有出血性转化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常规MRI序列+DWI+SWI诊断为"金标准",分析SWI诊断出血性转化的准确率,记录分析SWI检查对出血灶的检出率。结果: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伴出血性转化的诊断准确率为89.16%,对出血灶的检出率为100.00%。结论: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治疗后伴出血性转化的诊断准确率与对出血灶的检出率均处于理想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患者在3.0 T MR成像系统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20例同时行MR血管成像(MRA),19例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将SWI采集的原始数据传输到GE AW4.4工作站离线处理,得到校正相位图(CPI)和磁化率加权图。手动测量脑梗死区及水肿区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0例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15例MRA图像可见大脑前、中、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5例SWI上可见大脑中动脉内血栓,与MRA图像显示的区域相一致;21例SWI上病灶内合并出血,CT发现9例,T1WI仅发现2例;SWI显示15例梗死区静脉血管增多,6例静脉血管分布正常,9例静脉血管分布减少。梗死区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分别为-0.021±0.006、-0.006±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5);水肿区与正常对照区的CP值分别为-4.853±0.005、-1.868±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P0.05)。结论 SWI对脑梗死急性期并发的出血及静脉血管分布的显示具有常规MRI无可替代的优势,对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校正相位图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个性化和常规两种扫描方案对≤1 cm肺小结节的CT成像效果,探索最佳扫描方案。方法 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在我院行肺小结节CT成像的患者,按随机对照表以平衡对照法随机分为个性化组(n=67)和常规组(n=70),个性化组进行严格的过度吸气训练、个性化体位、个性化扫描方向制定,获得的图像与常规扫描组进行图像质量比较。结果 个性化组的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均优于常规扫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04,P=0.017;χ2=6.625,P=0.036;χ2=7.139,P=0.028);两组组内CT平扫、肺动脉期、肺静脉期图像质量比较,常规组组内CT平扫和肺静脉期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8,P=0.010),常规组其余各期、个性化组组内比较图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扫描方案成像质量稳定,能提高≤1cm肺小结节CT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经临床确诊为脑梗塞的病例,首次均在发病6h内行CT平扫,采用TCT-300SCT扫描机。以听眦线为基线行轴位横断面平扫,层距/层厚10mm的连续扫描。结果14例CT异常表现有局限性脑沟变窄或消失4例;双侧脑池不对称8例;脑室受压变形2例。脑质密度轻微减低5例,基底节结构模糊6例。7例CT表现基本正常。首次CT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塞者仅有7例,占30.43%。结论CT表现局灶性脑肿胀和基底节区结构模糊对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有重要价值,但易被忽略,应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CT表现,尽可能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D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静脉(窦)的显示能力.并评价3D SWI在脑静脉畸形(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CV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行头颅3.0T磁共振T1WI、T2WI及3D SWI检查.根据静脉血管显示情况将其分为0~3共4级,评价T1WI、T2WI及SWI中预设的各解剖区域的脑静脉血管图像质量,分析三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回顾分析30例CVM患者的磁共振图像(常规MRI平扫(包括T1WI、T2WI)、3D SWI及T1WI增强).根据静脉畸形血管显示情况将其分为0~3共4级,评价常规MRI平扫、SWI及增强扫描对CVM的显示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20例健康志愿者,对静脉窦(直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大脑大静脉等较粗大静脉系统的显示,SWI与T1WI及T2WI基本一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大脑深部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及细小引流静脉(丘脑纹状体静脉、透明隔静脉、岛静脉)的显示,SWI优于T1WI及T2W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CVM患者,常规MRI平扫、SWI及T1WI增强扫描对CVM的显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两两比较分析,SWI与T1WI增强序列之间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CVM均获得了较好的显示效果;这两组序列均优于常规MRI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病灶的细节显示SWI优于T1WI增强.结论:SWI是显示脑静脉较为敏感、可行、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常规序列用于了解脑静脉系统情况.SWI对CVM高度敏感,可替代MRI增强作为诊断CVM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