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西安市郊区农村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分析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对调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及生化检查,统计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流行情况并对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采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卒中和冠心病的标化患病率为0.72%、2.31%;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标化患病率为14.7%、5.98%、15.9%、10.2%、3.82%、9.81%;40~59岁无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10%的检出率为15.8%。结论西安市郊区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的患病率明显增高,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大;建议早期加强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青岛市2287名中年干部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低危),男性为98.16%,女性为99.39%.发病危险度≥20%者(高危),男性为0.19%,女性为0.15%,这一结果符合我国35~6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分布情况.(2)在高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00%、20.8%、75%、87.5%.在低危人群(绝对危险度<10%)收缩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异常检出率分别为7.31%、3.4%、37.74%、59.26%,两组人群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在低危人群中,计算个体绝对危险度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平均危险度和最低危险度来评估其发病相对危险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由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转换的血管年龄对心血管病危险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30岁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和服药史的1 284例健康体检者,采用人群中间值法计算血管年龄,根据血管年龄和年代年龄分别计算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分。结果结果 73%个体的血管年龄与年代年龄差异超过5岁以上(P0.001),66.8%个体的两种年龄计算的心血管病风险评分存在差异(P0.001),10.3%个体的血管年龄使心血管病危险分类发生变化(P0.001)。结论由ba PWV计算的血管年龄与年代年龄存在明显差别,并能改变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关系 ,建立中国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 [中国多省市队列研究 (ChinaMulti provincialCohortStudy ,CMCS) ]共 3172 8人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 (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 )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 10年累积平均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男性是 1 4 1% ,女性是 0 6 0 %。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病率男性是 2 0 2 % ,女性是 1 37%。 (2 )利用预测模型计算不同危险因素水平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概率 ,结果显示 :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 ,不同危险因素之间有协同作用 ,不同的危险因素组合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强度有所差别。 (3)我国 35~ 6 4岁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95 4 % ,发病危险概率≥ 10 %者占 4 6 % ,发病危险概率≥ 2 0 %者只占 0 8%。而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 2 5 5 %发生在发病危险概率≥ 10 %的人群中。结论 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的评估比相对危险度具有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评价不同个体的心血管病危险时不应  相似文献   

5.
中老年人群踝臂指数减低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踝臂指数(ABI)减低的发生率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入选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来我院门诊就诊及体检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检测ABI并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患者ABI减低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符合条件的对象1040例,男性620例,女性420例,年龄40岁~89岁,平均年龄55.65±10.39岁,男性平均56.81±11.23岁,女性平均53.93±8.64岁。ABI减低的发生率为13.3%(138/1040),其中男性为11.1%(69/620),女性为16.4%(69/420)。经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后,ABI减低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是女性,年龄、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结论ABI减低与心血管疾病及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血管病危险人群的一种无创、简单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獐子岛地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獐子岛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生情况,为实施心血管疾病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年龄性别随机分层抽取獐子岛镇18岁以上常驻居民(≥5年)1024例,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并对35~59岁人群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进行评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高血压、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三酰甘油、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依次为43.8%、28.4%、12.4%、9.4%、21.7%、7.2%、9.8%。吸烟率27.1%,超重率56.3%,高摄盐率56.2%。(2)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占89.8%,无同时≥8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个体。男性具有1个以上危险因素者比例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低危):男性为96.3%,女性为94.4%;≥20%(高危):男性为1.5%,女性为0.4%。不同性别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在中高危以上(≥10%)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獐子岛地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比例高,应积极加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其死亡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发病的年龄逐渐提前。心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其也成为了我国公共卫生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此,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从而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心血管病个体发病危险的评估以及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进行阐述分析,为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apoE基因型与心脑血管病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apoE基因型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北京市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APOE基因分型,对APOE基因型和随访10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APOE基因型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与apoE3基因型相比,E2及E3基因携带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事件发病危险明显增加;(2)APOE基因多态性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携带E3等位基因人群相比,携带E2和E4基因型的人群中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明显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APOE基因多态性未见明显相关。携带E4等位基因的人群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有较大幅度增加,其RR是对照组的1.78倍;(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6.4%可归因于携带E2和E4基因型;其中6.2%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7.3%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E2和E4基因型。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与ICVD的发病危险密切相关。在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评估中,对于基因的多态性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21 318人的基线白细胞计数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白细胞计数从参照组4.0~4.9×109/L开始,随着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累计人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变化,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随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而增加.(2)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参照组(4.0~4.9×109/L)相比,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白细胞计数水平未见明显相关趋势.(3)多因素分析显示,当白细胞计数>9.0×109/L时,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95% CI:1.188~2.416),其RR是对照组的1.7倍. 结论 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呈上升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武汉大学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评估该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风险。方法:选取该校近1年无缺血性心血管病症状成年人的体检资料,了解其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胆固醇水平及患糖尿病、高血压病情况,通过简易查表法,对个体的危险因素进行评分,根据总分查到相应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结果:总体人群吸烟率、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13.3%、35.2%、7.4%、33.4%、14.9%、41.6%。男性吸烟率及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50岁以上男女性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10年心血管病发病绝对危险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女性各年龄组发病风险均低于男性。结论:60岁以上男性及70岁以上女性心血管病总体危险较高,男性应加强体重的干预,女性应加强控制血脂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Wang W  Zhao D  Sun JY  Wang WH  Cheng J  Liu J  Qin LP  Liu S  Wu ZS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33-1137
目的描述在中国35—64岁人群中,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的特点。比较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脑卒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该队列由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27249人和1996年到1999年又加入的3129人所组成,共30378人。本研究基线危险因素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冠心病事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累积人年发病率分别为114/100000、209/100000和73/100000。(2)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基线时有84%~89%的人伴有1个或1个以上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于无心血管病的亚组人群(64.7%,P〈0.01)。(3)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发病的影响及作用强度有所差别:对冠心病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根据强度依次为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影响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吸烟和肥胖;对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只有高血压。结论在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不同的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存在差别。我国人群不同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影响不同类型心血管。  相似文献   

12.
Wang W  Zhao D  Sun JY  Liu J  Qin LP  Wu ZS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20-24
目的评价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新的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对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30378人基线血糖水平的分布特点以及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依据新的空腹血糖受损的标准,我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从6.9%上升到21.6%,增加了2.1倍;(2)按基线血糖水平分为4个亚组,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增加;(3)缺血性心血管病人年发病率和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男女两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并达到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新的标准(由6.11mmol/L降为〈5.55mmol/L)对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有独立的影响作用(RR=1.302,95%CI=1.021~1.660);对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缺乏独立的影响作用(RR=1.255,95%CI=0.887~1.776)。结论依据新标准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伴有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的比例及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人年发病率增加,多因素分析后空腹血糖受损新切点增加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强化调脂的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缺血性心血管病是指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与这类疾病发生的相关诸多因素中,血脂异常尤其是TC升高是当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了更为恰当地反映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我国学者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与仅使用冠心病发病危险相比,这一新指标使得对于高TC对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绝对危险的估计上升至原来的3~5倍,更恰当地显示了TC升高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在中年体检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1203名35~59岁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病10年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进行评估和相关分析.结果 (1)中年体检者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均值为1.30%±1.80%,其中绝对危险≥5%的45名(3.7%);(2)中年体检者缺血性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体质指数≥24 kg/m2、总胆固醇≥5.2 mmol/L、空腹血糖≥7.0 mmol/L、吸烟)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6.942,P<0.01;x2=29.250,P< 0.01;x2=233.325,P< 0.01;x2=5.510,P=0.022;x2=5.730,P=0.015;x2=65.009,P<0.01);(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5%的人群各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检出率均高于发病绝对危险<5%的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39.62,P<0.01;x2=10.78,P<0.01;x2 =36.40,P<0.01;x2 =35.19,P<0.01;x2 =25.42,P<0.01;x2 =4.98,P=0.034);(4)不同年龄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相对危险在平均水平倍数≤1和>1间、理想水平倍数≤1和>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52.032、160.077,均为P<0.01).结论 “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十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已成为评估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重要工具.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在公共卫生领域有重要指导意义,而相对危险对个体的临床综合干预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方法 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最优预测模型,并校正人群危险因素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建立简易预测模型,并据此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结果 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3~1984年基线调查年龄35~59岁,剔除基线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男女共计9903人,截止到2000年平均随访15.1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105例、缺血性脑卒中266例、缺血性心血管病360例。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且联系的方向和规律一致。据此建立的分性别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经过校正人群危险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证明能够很好地用于1992~1994年新建立队列的ICVD发病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最优模型为0.799,女性最优模型为0.844。简易模型的AUC与最优模型几乎相同。结论 初步开发的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和简易评估工具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自行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开发的"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对北京朝阳区2465名社区居民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进行评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收缩压[(122.84±16.42)mm-Hg∶(126.83±16.36)mmHg],舒张压[(80.67±9.51)mmHg∶(84.54±9.89)mmHg]和总胆固醇[(4.86±1.06)mmol/L∶(5.01±0.97)mmol/L]水平显著升高,P均〈0.001;(2)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10%者(高危者)所占的比例,男性为3.28%,显著高于女性的1.59%(P〈0.05);这一结果与我国"十五"攻关课题组对9903名国人调查,随访15.1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绝对危险数据是一致的。结论: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方法能较准确地检测人群的发病分布情况,有利于对高危人群的简单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春市社区老年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现况,并对10年间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进行评估。方法 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群(≥60岁)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对资料完整的709例(男399例、女309例)进行分析,并用美国Framingham卒中风险预测(Framingham Stroke Profile,FSP)量表脑卒中发生危险的评估积分方法进行危险评估。结果不同性别吸烟、心血管病检出率有差异;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心血管病检出率有差异。不同性别主要危险因素聚集状况无差异;男性中70.22%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因素,女性中74.19%具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危险因素。不同性别之间危险性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χ2=12.581,P<0.05),男女大部分人群处于脑卒中发病低危阶段(男性75.69%、女性66.99%)。不同性别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无差异,各年龄组之间发病危险度平均水平有差异。各危险因素对不同发病危险性的作用不同。结论长春市社区老年人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且大部分人群处于脑卒中发病的低危阶段,提示尽快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脑血管病相关性前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HDL-C水平与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 384人基线HDL-C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和急性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HDL-C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事件发病危险呈持续增加.(2)HDL-C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病危险明显上升;而出血性卒中事件与HDL-C水平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HDL-C血症组急性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增加45%(RR=1.45,P<0.05),缺血性卒中发病的危险增加53%(RR=1.53,P<0.01).(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6.4%可归因于HDL-C水平降低;其中6.2%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7.3%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事件可归因于低HDL-C血症.结论 从HDL-C≥1.56mmol/L开始,随着HDL-C水平的降低,ICVD的发病危险明显上升.在血脂异常的防治中,对于低HDL-C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相关危险因素的现况,并评估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危险度。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深圳市福田区10个街道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调查登记在册的年龄35~60岁高血压患者共5195例,分析高血压患病现况及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并利用"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预测患者未来10年ICVD的发病风险。结果高血压患者5195例中,血压控制达标者2172例(占41.8%);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2个2115例(占40.7%)。未来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的情况为:很低危者(5.0%)占81.2%、低危者(5.0%~9.9%)占16.7%、中危者(10.0%~19.9%)占1.6%、高危者(20.0%~39.9%)占0.5%,且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随着年龄、高血压分级的升高而升高(均P0.01)。与"中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参考标准比较,本研究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ICVD 10年发病绝对危险度大于人群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度参考标准(均P0.01)。结论深圳市福田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较高,35~60岁高血压患者未来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84人的基线TC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TC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以TC〈3.64mmol/L(140mg/d1)组为对照,随着T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呈持续增加变化。(2)TC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的关系有所差别: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从TC很低水平(〈3.64mmol/L)开始,随着TC水平的增加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TC水平的关系缺乏一致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TC〈5.72mmol/L(220mg/d1)相比,TC≥5.72mmol/L时急性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74%(RR=1.743,P〈0.0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2%(RR=1.119,P〉0.05)。(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5.9%可归因于高TC血症;其中11.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2.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高TC血症。(4)不同TC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结论从TC低水平〈3.64mmol/L(140mg/dl)开始,随着T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持续上升。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