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白塞氏病(Belacet'disease)是以眼、口腔、生殖器症状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全身各系统受累损害,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症状可见①眼部葡萄膜炎表现;②口腔溃疡;③生殖器溃疡;④皮肤损害;⑤关节炎;⑥血管病变:⑦中枢神经系统损害;⑧消化道损害;⑨肺部损害;⑩其他可见听觉前庭功能障碍、副睾炎、泌尿系统异常等,应用中医三焦辨证理论指导治疗白塞氏病是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对确定病位、病性和证候类型以及用药具有独特的治疗思路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成鑫 《吉林中医药》2012,32(9):879-880
徐力教授辨治恶性肿瘤提倡分阶段和辨病辨证结合治疗.因围放化疗期、维持治疗期、姑息治疗期3个阶段在中医病机特点、处方用药上明显不同,准确辨析方能提高疗效.更因肿瘤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深知现代医学知识,把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疗效.辨病:辨病位、病理类型、免疫组化,辨证:辨总证、主证、兼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层层递进,建立完善的恶性肿瘤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3.
崩漏治验     
崩漏是妇科疑难病研究课题之一,临床古今医家大多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治法。但对于错综复杂的崩漏重症,不可苛求一法一方,或一味药物即可达止血或调经目的,应当审证求因,根据地理、气候、个体差异及病因病机的不同,局部辨证与全身症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庶不致误。  相似文献   

4.
张凤云  张凤莲  马学英 《光明中医》2010,25(8):1342-1343
<正>路志正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深谙中医理论,临床诊病细致入微,辨证求因,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诊,收益甚多。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析方法,为张仲景所首创,因一病之中有不同证,数病之中在某一  相似文献   

5.
张陆  陈健 《山东中医杂志》2009,(10):730-731
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总结了陈柏楠治疗变应性血管炎证治规律。首先提出本病应重视病机,分期辨证。审视病机当辨明邪正虚实,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辨证应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其次阐述病证结合、分期治疗的治疗原则,指出临证时须先明确诊断,分清病期,区别病位,辨别证候,然后审明病因病机,病证结合进行辨证论治。最后强调在诊治本病的过程中应注重整体,药随证变。  相似文献   

6.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7.
方平教授已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40余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皮肤疾病治疗经验。方教授临证中十分重视中医辨证论治,强调皮损辨证应与全身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皮损辨证首先辨部位,不同部位的皮损反映了不同皮部脏腑经络的病变;其次看色泽,然后看形状和质地,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形状的丘疹和软硬度,根据皮损的形状和质地一般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同一类药物也要辩证使用,每一味药物的多种功效要充分利用。临床中许多皮肤疾病多因火毒而生,清热解毒法是中医皮肤科重要治法之一,而通过辨证灵活应用清热解毒法是方教授在临证中的一大特色。方教授认为因根据风热毒邪、湿热毒邪、火热毒邪、血热毒邪和壅热毒邪的不同辨证使用清热解毒法,各种清热解毒药的使用也要根据辨证有所选择及偏重。  相似文献   

8.
针对临床上活血化瘀法使用不当的问题,阐述如何正确使用活血化瘀法,认为有必要对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具体细化,临床应用以辨证论治为纲要,并从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瘀证的轻重缓重、证候主次,辨瘀证的新瘀、久瘀,辨血瘀之部位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重视活血化瘀中成药的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经验。临床分为湿热熏蒸证、阴虚血瘀证,治疗上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杨巍主任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克罗恩病肛瘘的临证经验。认为病机以局部湿热下注为标,脾胃气虚和全身气血亏虚为本。治疗时倡导衷中参西,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药物与手术治疗相结合;精选手术时机,重视肛门功能的保护,分次手术,力求瘘管愈合彻底引流。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术体系,但其最核心的理念则可用"整体恒动,辨证论治,以人为本,自然中和"16个字概括之。即在对人与疾病的认识上强调天人相应、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的整体恒动观,在对疾病的治疗原则上重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观,在对疾病的具体治法上坚守"顺应自然"和"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通为安"的中庸适度观。文章紧密结合经典,并举临床验案佐证,可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医思维和现代检测方法的有机结合是提高中医肾病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医深层次结合的突破点。以中医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从"既病防变"和"二级预防"、"证本质"和"微观辨证"等角度对肾脏病的中医诊治理念展开探讨,并进一步提出现代临床中医肾脏病诊疗模式应是中西医有机结合下的审病-辨证-治病。  相似文献   

13.
五诊十纲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首次提出的,是对中医传统四诊八纲的补充和创新。五诊十纲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现代预防医学思想、传统宏观辨证和现代微观辨证相结合,在四诊八纲的基础上加入"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形成了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新体系。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多变,临证时须结合查诊和已病未病辨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早期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中西医优势互补,以减少复发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寒邪为患;热邪为患;风邪为患;脏腑虚弱。据此,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两类:以脏腑辨证为依据;以病因病机结合脏腑辨证为依据。导致临床辨证分型繁杂、多样,难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今后应该注重大样本的临床调查,避免从理论来到理论去的不良循环,使中医证型的产生更符合临床实际。尽可能融现代医学的诊断分型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于一体,提高中医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变应性鼻炎的认识与辨证论治的针对性。辨证分型标准确立后,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由计算机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尽可能避免辨证过程中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学术流派等人为因素对辨证分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尹先达 《光明中医》2008,23(11):1661-1662
人体之所以发生疾病,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等只是外在因素,而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才是发病的根源。祖国医学既注意脏腑间的整体关系,即:五脏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它脏;又注意治未病,预防疾病的传变,即:在治病时照顾整体,先安未受邪之脏,及早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衍生它证,确保患者早日康复。“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为后世预防医学和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是一种难治性心脏疾病,中医药的发展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国医大师刘志明从"五脏皆可致悸,辨治心悸从五脏着手"出发,认为五脏病变皆可导致SSS的发生,其病机以心肾阳虚为本,痰瘀湿等病理产物为标,总属本虚标实;治疗时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结合不同脏腑生理病理特点,灵活选方。文章分析总结刘老治疗SSS的临证经验,以临证医案为例,探讨刘老临证治疗思路和辨证特点,以促进名老中医宝贵经验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风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中风后肢体偏瘫状态是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不良因素之一。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中医对于脑中风偏瘫的治疗,多从五脏论治,虚实结合,内外兼顾,多种方法联合干预,辨证施治可收到最佳效果。在总结中医治疗本病中的运用情况,发现针刺疗法、药线灸法、穴位埋线、中药内服外用、穴位推拿疗法及其综合运用,可以使患者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恢复肢体治疗中,使偏瘫侧肢体尽快恢复正常。本文归纳相关临床经验,有助于实施个体化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指出中医治疗本病研究方法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脑梗死病人给予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血管扩张剂、抗凝等治疗的同时,再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中医药对症治疗,并配以针灸综合治疗。结果:临床治愈33例,显效41例,总有效率为94.87%。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可有效治疗脑中风,且充分体现中西合并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李琳  张立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375-2377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引起的神经肌肉连接处传递障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祖国医学中,当属"痿证"范畴。中医学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脏腑辨证的角度,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