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经鼻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基本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于小溪 《黑龙江医学》2022,46(12):1517-1519
目的:分析家庭参与的袋鼠式护理在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4月—2020年5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早产儿重症监护室(PIICU)收治的92例RDS机械通气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常规组45例予以常规PIICU护理干预,研究组47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参与的袋鼠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长、PIICU住院时长、平均睡眠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次数、干预前与干预1周后摄奶量及体质量变化、重危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CCFSS)评分。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长为(5.12±1.01) d、PIICU住院时长为(12.16±2.14) d,短于常规组的(7.53±1.78) d、(15.89±3.05) d,研究组平均睡眠时间为(18.36±2.14) h/d,长于常规组的(16.22±3.02) h/d,PS应用次数为(1.83±0.52)次,低于常规组的(2.71±0.6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31、6.814、3.935、7.527,P<0.05)。干预1周后,研究组摄奶量为(190.36±12.25) m L/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机械通气相关护理措施,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6月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机械通气指证并给与机械通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总结以往临床护理经验提出针对性全面性护理,主要包括预见性护理、饮食护理等,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30例患儿中死亡1例(3.3%),对照组死亡2例(6.7%),χ2=0.351,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57例患儿机械通气时间3~89 h,观察组≤24 h者15例(51.7%),24~72 h 9例(31.0%),72 h 5例(17.2%),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UEX发生率分别为5例(38.5%)、3例(10.0%),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应重视其护理措施,针对性全面性采取相关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机械通气时间,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研究容量目标通气、高频振荡通气两种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2021年6月—2023年6月在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0例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研究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模式(高频机械通气+目标潮气量),对照组采取容量目标通气模式。对比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有创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0 vs 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值、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8 h后,研究组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pH值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均更高,二氧化碳分压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更低(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6.96%)(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模式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动脉血气指标,缩短康复时间,减少各类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根据患儿家庭经济条件和家长意愿,将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PS)18例,对照组(NPS)22例。治疗组入院做相应准备后即予常规气管插管滴入固尔苏,予复苏囊加压给氧,待血氧饱和度升至90%以上拔除气管插管予CPAP通气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行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后5~10min肺功能显著改善,其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病死率、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进行分组研究,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n=32,行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32,行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和康复时间,值得全面普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5年7月收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分别给予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A组和B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26±1.04)d,(4.11±0.87)d;B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12h血气分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及安全性接近,但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患儿48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4例。所有患儿均经气管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A组患儿150 mg/kg,B组患儿50 mg/kg。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儿在吸氧6 h、12 h和24 h的吸入氧浓度均显著低于B组(P<0.05),吸氧时长较B组显著缩短(P<0.01);A组患儿共有5例(20.83%)行机械通气,所占比例低于B组9例(37.50%)。72 h吸氧之后,A组患儿的动脉氧分压(Pa O2)高于B组(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低于B组(P<0.05),动脉血p H值高于B组(P<0.05)。结论:150 mg/kg剂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配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接受无创正压通气配合珂立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预后、血气分析、氧合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死率为11.4%,明显低于对照组(31.0%,P<0.05);用药后12hPO2及PCO2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h观察组氧合指数(PO2/FiO2)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配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可显著改善患者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冯志霞 《当代医学》2016,(8):106-107
目的:分析与探讨整体性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50例接受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实施整体性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72.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有助于有效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降低患儿病死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于2014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病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气管插管,一侧刺入注射器,导管内滴入固尔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机械通气参数,治疗前及治疗1h、12h、24h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以及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呼气末正压、吸氧峰压、平均气道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机械通气各项参数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CO2与PaO2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h、12h、24h两组患儿的两项血气指标呈显著改善,组间在各时间段比较,观察组均改善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使用固尔苏,能显著改善患儿肺功能,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降低机械通气各项参数,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策略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两组,观察组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调整PIP使VT保持6~8 ml/kg,调整FIO2和PEEP,使SPO2维持在85%~95%,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调整呼吸机相关参数,通常以调节FiO2和呼吸频率为主,潮气量基本保持不变。对照组用传统机械通气。对照组潮气量10~15 ml/kg,气道峰压(PIP)〈25 cm H20,呼气末正气(PEEP)5.0±1.5 cm H20,呼吸频率(R)40~60次/min;并观察两组并发症,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结果:肺保护性策略组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通气组。结果PDA、IVH发生率、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ALI、IVH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应用肺保护性策略进行机械通气,可以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对比2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显著低于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动脉压、氧指数、吸入氧浓度等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效果明显,可显著改善患儿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赵丽霞  李长青 《当代医学》2013,(23):101-102
目的研究不同给氧方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的改善状况以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2月接诊的70例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儿。实验组采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结果治疗6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实验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实验组患儿治愈率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周佩艳  罗飞翔 《中华全科医学》2023,(11):1888-1890+1911
目的 低体重早产儿具有较高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风险,科学合理的照护方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水平,本研究探讨在患儿无创通气治疗期间实施母亲参与袋鼠式照护(KMC)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金华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156例低体重RDS早产儿(体重<2 000 g)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研究组(78例),2组均予以无创通气治疗,在此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照护,研究组给予母亲参与的KMC。比较干预前和撤机时患儿动脉血气指标;记录无创通气持续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PS)重复使用、中途转有创机械通气情况;观察无创通气期间呼吸机通气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儿撤机时PaCO2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而PaO2、SaO2和pH均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均P<0.05),而2组患儿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儿无创通气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7.41±0.62)d vs.(8.35±0.71)d,t=8.807...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分别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和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NRDS新生儿,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情况.结果 HFOV组患儿在治疗后6 h、12 h氧浓度(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氧分压(PaO2)、PaO2/FiO2比值上升明显升高,与CMV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HFO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治愈率增加,与CMV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结论 高频振荡通气能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氧合功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较常频机械通气使用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护性机械通气在小儿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的46例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设为保护组,回顾性分析我科室以往采用传统机械通气法进行治疗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为对照组。所有患儿针对病因和并发症进行积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EEP、PaO2、PaCO2、CRP、PCT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预后。结果:保护组患儿PEEP、PaO2、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组患儿24h、撤机后CRP、PC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保护组46例患儿,死亡5例,病死率为10.87%;对照组46例患儿,死亡17例,病死率为36.96,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保护性机械通气可以改善脓毒症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气分析结果,降低CRP、PCT水平,对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PRVC)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时改良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的RDS新生儿作为研究组(n=80,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改良的护理措施);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n=93,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机械通气时间为(76.45±36.35)h,住院时间为(15.87±8.44)d,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RVC治疗RDS新生儿时,改良的护理措施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RDS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作用。方法选择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研究,其中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达到上机指征的28例患儿为对照组,给予NCPAP治疗后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30例患儿为观察组。两组患儿都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患儿达到上机指征后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组患儿生后便给予NCPAP加强呼吸支持,达到上机指征则改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结果对照组开始平均上机时间为(9.23±1.3)h,观察组开始平均上机时间为(0.85±0.2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5,P<0.01);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58.5±45.8)h,观察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84.8±32.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4,P<0.01);对照组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6例,发生率21.4%,观察组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发生率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5,P<0.01);对照组平均吸氧时间为(13.2±4.7)d,观察组平均吸氧时间为(6.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P<0.05);对照组治愈出院19例,治愈率67.8%,观察组治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3):66-69
目的探讨nBiPAP和nCPAP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作为撤机后呼吸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给予呼吸机治疗的患儿共52例,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对照组患儿撤机后予nCPAP治疗,治疗组患儿撤机后予nBiPAP治疗,比较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的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及72 h内撤机失败情况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肠外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气胸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后1 h、12 h PaO_2较高,PaCO_2较低(P0.05);两组患儿无创呼吸支持后24 h、48 h、72 h PaO_2与48 h、72 h PaCO_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n BiPAP较n CPAP能明显缩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撤机失败率,患儿氧合状态得到改善,治疗效果显著,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