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史广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7):152-153,177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Va D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及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75%(45/48),高于对照组的77.08%(3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8/48),与对照组的14.58%(7/4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艾地苯醌治疗Va D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53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51例,3组患者在降糖、调脂、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应用艾地苯醌、尼莫地平和两药联合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价 3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艾地苯醌组和尼莫地平组 MMSE、MoCA、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用药组MMSE、MoCA 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2组(P 均<0.05),ADL 评分则明显低于其他2组(P <0.05)。联合用药组、尼莫地平组分别有2、1例患者应用尼莫地平后出现面部红热、血压下降,调整降压药后好转。结论艾地苯醌和尼莫地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相近,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8例Va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奥拉西坦组和联合组各54例,比较两组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血清学标志物水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均升高,且联合组均高于奥拉西坦组(P<0.05),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D-二聚体、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奥拉西坦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联合奥拉西坦治疗VaD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神经炎症水平,且无重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26-1228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艾地苯醌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相关指标、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ET-1)低于对照组,活化蛋白C(AP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艾地苯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较好,可以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同型半胱氨酸(Hcy)、干扰素-γ(IFN-γ)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老年VD患者102例为VD组,同期84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组,检测比较2组血清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均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艾地苯醌组,各20只。采用改良双血管阻断(2-VO)法建立大鼠VD模型,艾地苯醌组大鼠腹腔注射艾地苯醌,10 mg/kg,1次/d,连续给药30 d;模型组及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水迷宫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测定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P38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逃避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少于假手术组和艾地苯醌组(P<0.05);艾地苯醌组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他2组(P<0.05);艾地苯醌组GAP-43和触素P38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他2组(P<0.05)。电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受损,艾地苯醌组大鼠海马组织区突触数量丰富,结构基本完整。结论:艾地苯醌可改善VD大鼠的学习和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突触相关蛋白GAP-43和突触素P38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50例),分别为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非痴呆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Hcy水平进行比较,并对不同病情程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cy水平予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Hcy浓度较之对照组相对更高;另外,重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的Hcy浓度较之中度和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更高;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cy浓度较之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明显要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临床可通过消除诱发血浆Hcy水平升高的因素治疗血管性痴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VitB12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VaD患者86例(VaD组),非VaD患者87例(非VaD组),健康体检正常者90例(正常组)血浆Hcy、FA、VitB12浓度。并对3组受检者进行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定。结果:VaD组患者Hcy浓度显著高于非VaD组及正常组(P<0.01)。FA、VitB12浓度与Hcy浓度负相关。血浆Hcy、FA、VitB12水平与VaD、MMSE得分显著相关(P<0.01)。结论:VaD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Hcy浓度,推荐服用VitB12和FA可预防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及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VD患者28例、脑卒中患者20例、对照组23例,均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chinski缺血指数(HIS)和Hamilton抑郁量表(HRSD)评定,并测定血浆Hey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血浆Hey在脑卒中组为(14.42±4.95)μmol/L,VD组为(16.03±6.07)μmol/L,均较正常组的(9.79±2.51)μmol/L显著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Hey水平与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2,P=0.04)。结论血浆Hey水平在脑卒中患者及VD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与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Hey水平不能预测脑卒中患者以后是否会发展为痴呆。 相似文献
10.
叶酸、维生素B12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叶酸、维生素B12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电化学检测法测定37例VD患者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4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NS,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同时测定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VD患者血浆总Hcy水平[(28.79&;#177;6.48)μmol/L]显著高于非痴呆脑梗死组[(25.34&;#177;5.36)μmol/L](t=2.553,P=0.005);非痴呆脑梗死组患者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同龄对照组[(19.71&;#177;2.82)μmol/L](t=16.322,P=0.0001)。MTHFR基因型有3种,即纯合子(T/T)型,杂合子(T/C)型,纯合子(C/C)型。3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VD组患者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非痴呆脑梗死组(t=2.329,3.275;P=0.026,0.001);非痴呆脑梗死组患者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对照组(t=3.302,2.328;P=0.001,0.027)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以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鉴别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AD患者20例(AD组)、VD患者18例(VD组)、正常体检人员20例(正常对照组)空腹静脉血各4mL,离心后使用全自动荧光偏振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Hcy水平,并以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VitB12、叶酸水平,进行组间Hcy,VitB12与叶酸水平差异比较以及三者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血浆Hey水平分别是(17.6±4.3)、(14.7±3.O)μmol/L以及(13.1±2.5)μmol/L,其中VD组与AD组、VD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和P<O.001),而AD组与正常时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O.129).VD、AD组以及正常对照组间血清VitB12、叶酸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血浆Hey与血清VitB12水平呈负相关(r=-0.340,P=O.021).结论:VD患者平均血浆Hey水平明显高于AD患者,提示血浆Hey水平对于鉴别AD和VD有一定临床意义,但仍应同时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帕金森(PD)患者应用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对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接受治疗的PD患者61例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多巴丝肼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血管性痴呆(vasular dementia,VD)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46例VD患者(VD组)的血浆总Hcy水平,并与40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及50例非痴呆脑梗死组比较,分析痴呆与Hcy的关系。结果 VD组血浆总Hcy水平显著高于同龄正常对照组和非痴呆脑梗死组,(29.23±5.42)mmol/L vs(10.24±3.12)mmol/L、(26.24±4.28)mmol/L(P〈0.01)。结论高Hcy血症可能是VD发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疏血通与艾地苯醌配合治疗脑梗死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的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兰陵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伴VCI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n=42,艾地苯醌治疗)和(n=42,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疏血通治疗)。对比两组认知功能、神经电生理指标、神经功能、不良反应、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δ+θ)/(α+β)为(0.96±0.13)、P300潜伏期为(275.92±24.18)ms低于对照组,P300波幅(5.35±0.84)μ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133、8.242、2.548,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为(22.43±1.55)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23.24±3.38)分,高于对照组的(17.97±2.66)分、(19.18±3.27)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2.31±2.54)分,低于对照组(17.52±3.31)分,Barthel指数(70.49±4.18)分,高于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肺腺癌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并分析其与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2018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肺腺癌作为研究组,另将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9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血清IFN-γ、IL-4、IL-6水平;比较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肺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治疗前血清IFN-γ、IL-4、IL-6水平对肺腺癌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清IFN-γ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IL-4、IL-6水平研究组治疗前>研究组治疗后>对照组(P<0.05)。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IFN-γ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IL-4及IL-6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FN-γ、IL-4、IL-6联合预测肺腺癌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更高。结论 血清IFN-γ、IL-4、IL-6在肺腺癌患者中异常表达,可能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IFN-γ、IL-10水平,初步探讨慢性荨麻疹患儿免疫相关发病机制。方法用ELISA法检测78例慢性荨麻疹患儿(观察组)及42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FN-γ、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FN-γ(9.32±2.91,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49.89±9.48,pg/ml);而血清IL-10(7.48±1.81,pg/ml)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96±0.39,pg/ml)。结论慢性荨麻疹儿童存在免疫失衡,表现为免疫抑制状态,使病情反复且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IFN-γ不同基因型(AA,AT和TT)髓系祖细胞在1,4-苯醌(1,4-BQ)作用下造血损伤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采用PCR对36例足月分娩脐带血(cord blood,cB)标本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1)基因+87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检测筛选,依据筛选结果将标本分为3组(AA组,AT组,TT组),使用完全甲基纤维素培养基(METHOCULT^TM GF H4434)培养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用不同浓度的1,4-苯醌(1,4-Benzoquinone,1,4-BQ)处理,进行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检测。结果表明,收集的36份CB中IFN-γ+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5.56%,88.89%,5.56%。在不同浓度1,4-BQ(0,5,10,20μmol/L)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组内比较集落生长能力,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AA=0.033,PAT=0.009,pTT=0.001,均小于0.05。1,4-BQ浓度至5μmol/L时,表现出细胞毒性,而且随着1,4-BQ浓度的增大,集落计数就越少,且形态也越小。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各组集落生长能力未表现出明显差畀。AT组内标本3和TT组内标本2较其它标本集落计数明显少。结论:1,4-BQ对IFN-γ4-874AA、AT、TT不同基因型髓系祖细胞生长均有毒性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在同一浓度1,4-BQ作用下,IFN-γ+874A/T不同基因型(AA、AT、TT)髓系祖细胞集落生长情况未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丙二醛(MDA)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20例(观察组),其中角膜上皮炎82例,角膜基质炎38例;另选取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IFN-γ和MDA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FN-γ[(12.02±2.01)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1.01±3.2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MDA[(8.02±1.10)nmol/mL]明显高于对照组[(3.81±1.02)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基质炎患者血清IFN-γ[(9.10±2.02)pg/mL]明显低于角膜上皮炎患者[(13.40±1.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角膜基质炎患者血清MDA[(10.55±1.23)nmol/mL]明显高于角膜上皮炎患者[(6.88±1.03)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和MDA呈负相关(r=-0.239,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血清IFN-γ水平降低,而血清MDA水平升高,与角膜炎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4组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培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痛、膜性肾痛、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厦20例正常人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并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尿蛋白定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患者血IFN-γ增高,膜性肾病患者血IFN-γ降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的血IFN-γ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降低,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水平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FN-γ具有促进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损伤的作用并与蛋白尿的生成有关,IL-10的减少与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清中这两种Th细胞代表性因子平衡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