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稼 《中医药通报》2007,6(3):31-33
本文对制订俞穴定位标准与耳穴进入大学教材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国家权威学术机构有必要对此进行审查与论证而不宜过早确认。文中提到,应区分中医教材与现代科学教材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古今有别、学科与教材有别的原则而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
朱广仁 《天津中医药》1995,(3):30-31,42
历代中医文献,有关脏腑阴阳诸虚之论颇详,惟肺阳虚为之罕见,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高校教材亦弃而不载,究其原因,或以肺气代权肺阳,或将肺气虚与肺阳虚相混同,但两者实则有别.  相似文献   

3.
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阴虚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阴虚与胃阴虚有别 ,不能混淆 ,但目前的中医教材却未加以以论述。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阴虚证 2 0例 ,与玉女煎治疗 2 0例作对照。结果 :总有效率为 95 .0 %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脾之虚证 ,阴虚有之  相似文献   

4.
李梦华 《光明中医》2014,29(11):2444-2445
在中医教育研究中,尚无以古代某医学堂为作用点,对其中医教育进行专题深入系统阐述的相关文献。除了以几部医籍著作(不同朝代所选择医籍有别)为教材之外,也未查阅到清代以前专门为办学而编写的系列中医药教材。清代云南医学堂的出现开创了云南近代史之前官方教育的先河,其科学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思想也为振兴现代中医药事业,改革中医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医学堂自编专用教材《医学正旨择要》是目前我国首次发现的清代以前中医学系统教材,课程设置规范而又具体,内容系统而又全面。加强对清代云南医学堂及其专用教材的深入挖掘整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本草文献中探讨天然药物薤白的确切基原与性效。方法 :通过本草文献考证 ,结合实地调查中医临床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薤白 ,古今有别。古代本草文献所载薤白不是现代药用品种小根蒜。结论 :古代医药文献所载薤白是百合科植物薤 Aillium chinense而不是同属植物小根蒜 A.macrostemon薤白小根蒜应分分别用名 ,分别入药。全国统编教材 ,《中国药典》收载薤白品种应定为薤。小根蒜应立中药名称  相似文献   

6.
任小巧 《中医杂志》2002,43(11):876-877
人们皆言中医治病疗效好坏在悟性,但其悟性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观几版《中医诊断学》教材,皆言舌苔白滑、舌苔腐浊、舌苔腻与湿浊、痰饮、食积等相关,但其形成机理并不一样,故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有别。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时涎流欲滴,舌苔色白而不见腐腻,舌  相似文献   

7.
陈承平 《河南中医》2007,27(9):83-84
中药的临床用量多寡虽非“不传之秘”,但的确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宝贵结晶。纵观历代医案,对同一患者,用同一张药方,甲医用之无效,而乙医对其中某药稍作增减,其效立显之例,屡见不鲜。可见临证处方用药不可随心所欲,否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因药致病。而现行中药教材及有关书籍,普遍只列中药一般用药范围,极少甚至几乎未对某些中药用药不同效用有别作专门论述。笔者曾撷取古今医家对红花等十余种常用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的论述撰文发表。  相似文献   

8.
胃、神、根是常脉所具特征。三者概念不同,含义有别,历代医家论述颇详。统编教材及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均谓:“有胃即有神”,将胃、神概念混淆等同。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为此,略陈管见,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9.
奔豚病名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后<难经·五十六难>将其列为五积之肾积.其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故名奔豚,因邪留结于肾而成积,多与情志变化有关.而外感误治后亦可发生奔豚,与积久而成者有别.  相似文献   

10.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也有的似同而实异。本讲着重谈古今词义的差别。一、古今词义有别阅读古代医籍,大约需要掌握1000个古汉语常用词(不包括中医名词术语),其中大部分可以在医古文教材里见到。这些古汉语常用词大致上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古代常用,现已基本不用的生僻词。例如盍、瘩、侪、瘳、橐、舛、  相似文献   

11.
通过针灸穴位的选择、腧穴配伍、针灸时间因素、刺激量、针灸手法、刺激方法等对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的影响,总结各种因素对腧穴配伍效应影响的规律,阐明腧穴配伍的机理,更好地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有效的运用腧穴配伍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2.
腧穴功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晓兰 《中国针灸》1995,15(3):49-51
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剖析了腧穴的功用:即①借鉴古代文献的记载;②归纳各穴的主治病症;③根据腧穴所在经脉及所络属脏(腑)的生理功能;④根据有关腧穴的类别;⑤腧穴与针刺手法的关系;③根据腧穴实验研究所得的资料。探索和研究腧穴的功用,不仅可以方便教学,而且对今后腧穴功用的统一规范化,将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针刺意外穴位的安全深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机取 5 1具较新鲜成年人尸体 ,男尸 2 1具 ,女尸 30具 ,定穴 ,冰冻后 ,用解剖学断面方法切割成穴位断面标本 ,待自然化冻后 ,测量穴位皮肤浅点至脏器深点间的距离 ,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测量得到的数据 ,得到 70个易出现针刺意外穴位的安全深度 ,供针灸临床医生针刺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腧穴主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0,20(11):677-682
如果说药性主治是中医方药治疗的基础 ,那么腧穴主治自然是针灸选穴处方的依据。正如中药的主治主要来自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总结一样 ,腧穴的主治也包含了历代针灸医家大量实践经验的结晶。1 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要考察古代针灸腧穴主治的形成过程 ,仅仅笼统地说来自临床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说来 ,对于取病变局部或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该病症经验的积累不难理解 ,那么腧穴治疗远隔部位或全身性疾病的认识是如何形成的 ?1 .1 来自脉诊病候对于脉诊病候的针灸治疗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直接刺灸诊脉处治之 ,因而诊脉部位渐渐演变成针…  相似文献   

16.
目前现代医学对临床上针灸选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以解剖学为基础,结合病理学、生理学,逐步形成了另一种区别于传统中医学的选穴模式。本文将从以上几方面列举常见实例来初步探讨现代医学对针刺选穴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腧穴主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世的主流腧穴文献是以汉代《黄帝明堂经》为源头滨变而来,粗略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腧穴主治的演变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穴代以前,虽然后各脸穴专书不断出现,但很少对《黄有堂经》的腧穴主治产生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变化很小;至宋代,除了继承“黄帝明堂”腧穴主治的基本内容外,也从当时流传统的其他腧穴书中增补一部分主治内容,同时还直接从当时医家的临床经验中总结新的腧穴主治;明代则更广泛地从方书、针灸歌赋等文献中补辑腧穴主治。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穴以后,多种环节上的人为失误,也是腧穴主治发生变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反阿是穴——肌肉起止点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反阿是穴疗法是在《内经》取穴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和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它具有和阿是穴相反的分布规律及特性,对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均有较好的疗效。并介绍反阿是穴的命名、定位、临床运用、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28-1730
大腿部位的腧穴是董氏奇穴之精华部位,该处的布穴蕴含河图五行布局模式、中医开合枢的原理以及全息律的特点,董氏奇穴不同于十二经穴,但在穴位的分布以及主治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文章试将十四经穴与董氏奇穴在大腿部位的穴位分布、主治规律加以比较总结。笔者认为与现行的针灸教科书排穴不同,董氏奇穴布穴以分部为主,尤其在大腿部位,不按十二经分布走向设置腧穴,而强调机体横向部位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董氏奇穴大腿部的设穴弥补了传统十二经穴在膝、肘以上部位较膝、肘关节以下穴位主治应用范围窄的不足,临证时二者常可以相互补充,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人们对子午流注纳子法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较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时间针灸学的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首先,关于纳子法的实验研究还比较少,所涉及的病种和时辰使用相对狭窄,有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其次,虽然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研究领域日渐扩大,涉及临床各科,但目前大量的研究相对集中在针刺止痛、脾胃病及神经系统疾病三个方面,其他病种的报道数量还比较少,研究空间还很大。最后,应用纳子法理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研究也不多,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