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患者行形态三尖瓣"瓣中瓣"法置换术的方法及其术后早中期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收治11例cTGA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37.8±11.7)岁;体重(73.0±11.3)kg。均采用保留全瓣及瓣下结构即"瓣中瓣"法行形态三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例,肺动脉瓣成形术1例,功能右心室流出道疏通术4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修补术1例。术后随访患者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形态右心室的射血分数及其舒张期末内径、形态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结果 11例患者均生存并得到随访,随访(13.0±10.6)个月。术后随访时心胸比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4±0.06 vs.0.57±0.09,t=1.581,P0.05),形态右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9.0%vs.54.9%±9.5%,t=0.712,P0.05),形态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3±7.5)mm vs.(56.9±9.2)mm,t=0.988,P0.05],形态左心房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8.9)mm vs.(53.4±11.1)mm,t=3.286,P0.05],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0,P0.05)。结论 cTGA形态三尖瓣"瓣中瓣"置换术保留了形态右心室的几何结构形态,阻止了形态三尖瓣关闭不全对形态右心室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形态左心房功能及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术后早中期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因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38~82(63.41±11.82)岁;合并心房颤动13例;术前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5例,Ⅳ级12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9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其中生物瓣11例,机械瓣6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无左心室破裂。17例患者均随访,随访时间2~25(16.44±5.02)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术后2个月发生二尖瓣重度瓣周漏死亡。其余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抗凝和瓣膜引起的并发症,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恢复至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1例。术后早期及随访期间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收缩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50.94%±8.78%)vs.(55.31%±10.44%),P=0.04],术前LVEF与随访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31%±10.44%)vs.(56.13%±9.67%),P=0.73],随访期间LVEF与术后早期相比显著增加[(56.13%±9.67%)vs.(50.94%±8.78%),P=0.02]。术后早期与随访期间人工二尖瓣压力减半时间(PH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6±19.00)ms vs.(94.56±19.19)ms,P=0.91]。结论全保留二尖瓣及瓣下结构在重症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左心室重构及术后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在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反流患儿中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室间隔缺损合并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2例患儿行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2~14 (9.0±3.6) 岁。所有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Ⅱ级。 结果 手术没有死亡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手术成功修复主动脉瓣,瓣叶均对合正常。所有患者主动脉瓣反流均在轻度以内,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4.2±2.8) mm Hg。住院时间11 d,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全组患者随访32~72 (50±16) 个月。术后心功能均为Ⅰ级,无反流17例,轻度反流21例,中度反流4例。跨主动脉瓣峰压差为(12.4±3.2) mm Hg。随访中无死亡和需要二次手术患者。随访观察中未见牛心包瓣叶结构性衰败。 结论 对于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单个主动脉瓣叶牛心包置换术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12年1月共有3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10~67(35.7±17.8)岁。13例有心脏基础解剖病变。术前二尖瓣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5例,重度反流1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5例,Ⅱ级23,Ⅲ级4例,Ⅳ级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活动期手术14例。同期行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三尖瓣成形术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左心房粘液瘤切除术1例,主动脉窦瘤修补术1例。成形方法包括心包修补穿孔5例,瓣叶切除缝合17例,双孔法成形3例,腱索转移及人工腱索5例,15例使用人工成形环。结果围术期死亡1例,于术后7 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32例存活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分别为(48.9±7.6)mm及(31.7±7.4)mm,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0)。32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6~125(73.0±38.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无心内膜炎复发及出血栓塞等并发症。1例术后3年因二尖瓣狭窄而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5例,Ⅱ级5例,Ⅲ级2例。二尖瓣有少量反流4例,中量反流1例,无反流26例;舒张期二尖瓣流速偏快(1.7 m/s)1例,主动脉瓣中量反流1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及左心房内径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血分数较术后早期改善(60.9%±6.6%vs.57.5%±6.7%;P=0.043)。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关闭不全疗效可靠,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显著减小,心功能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经验,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9~80(55.6±17.3)岁,体重37~78(55.7±9.7)kg,体表面积1.30~1.95(1.67±0.16)m^2;合并心房颤动5例,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2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二尖瓣风湿性病变1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1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其中采用Medtronic HancockⅡ人工生物瓣27例,Medtronic Mosaic生物瓣5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1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住院期间未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左心室破裂。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提示,所有患者人工二尖瓣功能良好,无瓣周漏发生。术后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心功能恢复至Ⅰ级9例,Ⅱ级17例,Ⅲ级6例。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小。而术后早期及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有所降低。结论胸腔镜下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可行,使用特殊类型生物瓣可明显减小手术切口大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瓣膜病三尖瓣关闭不全(TI)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该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16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累及三尖瓣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6例,女91例;年龄16.0~75.0岁(40.7±10.4岁);病程2.0~35.0年(13.2±3.8年)。112例轻度至中度三尖瓣反流采用改良或节段性De Vega成形术,40例中度或中度至重度三尖瓣反流采用Kay或改良Kay成形术;12例因瓣环扩张明显、反流量大,行人工瓣环成形术,三尖瓣置换术3例。术后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其中死于心搏骤停1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心室破裂1例,纵隔感染致败血症1例。1例术中因低心排血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治愈出院。随访159例,随访时间3~123个月,失访2例。随访期间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5例,Ⅱ级32例,Ⅲ级12例。三尖瓣轻度反流15例,中度反流5例,重度反流2例。随访期间三尖瓣隔瓣与前瓣瓣环间直径(2.1±0.3 cm vs.3.5±0.4 cm,P=0.000)、三尖瓣瞬时反流量(1.8±0.6 ml vs.7.8±3.5 ml,P=0.001)和右心房容积(54.2±18.4 ml vs.67.8±22.5 ml,P=0.012)较术前明显减少或缩小;射血分数(56.1%±7.2%vs.54.3%±6.5%,P=0.313)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心脏瓣膜病中TI需引起重视,应选择适宜的方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60岁以上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60岁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随访结果,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0年7月至2008年12月,86例≥60岁的心瓣膜病患者接受了心瓣膜置换术治疗,其中男43例,女43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3.8岁。二尖瓣病变55例,主动脉瓣病变9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21例,三尖瓣病变1例;风湿性心瓣膜病65例,退行性心瓣膜病21例。心房颤动59例,窦性心律27例。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79例,Ⅳ级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55例,双瓣膜置换术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置换术1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16例,改良射频迷宫术8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7例。结果围术期因心律失常死亡1例。术后有3例患者因胸骨哆开而再次行胸骨固定术,1例患者因瓣周漏而再次行心瓣膜置换术,3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行气管切开术。8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左心房内径(51.1±13.8mmvs.56.2±17.2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8.8±9.6mmvs.52.1±13.9mm,P=0.012)较术前明显缩小,左心室、右心室内径、射血分数和缩短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84例,随访时间2~96个月(24±22个月),失访1例。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于术后5个月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左心房血栓,经治疗后血栓消失;另1例术后6年因抗凝强度不足发生脑梗死,经住院治疗肢体偏瘫未能恢复。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对≥60岁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术后与抗凝有关的主要问题为抗凝不足。对这些患者术后应加强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监测及持续的心功能调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Ebstein’s畸形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手术治疗成人Ebstein’s畸形78例,其中男24例,女54例;年龄18~54(33.0±9.5)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72例,Ⅲ级以上6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运动耐力下降和活动后心累。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示三尖瓣隔瓣下移20~60(34.8±12.7)mm,隔瓣严重发育不良或缺如3例;后瓣下移20~70(46.8±11.6)mm,后瓣缺如1例;三尖瓣瓣环明显扩大为37~70(60±10)mm;平均房化心室占右心室约40%;三尖瓣中量反流18例,中大量反流60例。75例行三尖瓣成形术。除2例未处理房化心室外,余均进行了房化心室折叠(56例)或房化心室去除(20例)。32例应用了人工三尖瓣瓣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2.5%。患者术后恢复尚可,无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等其他并发症。出院前常规检查提示三尖瓣功能良好,无三尖瓣中度以上反流。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无1例需要再次手术。结论成人Ebstein’s畸形患者急性心功能衰竭发生率低。外科治疗以成形为主,术后可达到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即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的远端耐力和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Ebstein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3例Ebstein综合征患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3~40(15.0±7.6)个月。行单纯三尖瓣环成形术1例,Danielson式折叠术5例,Carpentier式折叠术16例(其中5例患者三尖瓣和功能右心室发育差,加行双向Glenn手术),心脏复跳后三尖瓣关闭不全,有大量反流,再次阻断主动脉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均于术后1周内恢复。术后1~2周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三尖瓣有微量至轻度反流19例,中度反流3例。随访19例,随访时间0.5~4.0(3.3±1.6)年,随访期间因右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再次手术行三尖瓣置换术1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2例。失访4例。结论三尖瓣修复术是治疗Ebstein综合征有效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右心室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以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我科56例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纳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21mm/m2将患者分为三尖瓣成形组(TA组)和非三尖瓣成形组(NTA组)。TA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龄45.0±7.7岁;三尖瓣瓣环径36.8±3.8mm,体表面积1.57±0.15m2;心功能分级(NYHA)级18例,~级4例;窦性心律2例,心房颤动20例。NTA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龄42.9±11.0岁;三尖瓣瓣环径28.5±4.4mm,体表面积1.58±0.13m2;心功能分级级28例,~6例;窦性心律9例,心房颤动25例。TA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随访及术后6个月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6例患者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随访11.0±2.4个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TA组比较,术前TA组患者右房径(49.3±7.0mm)、三尖瓣瓣环径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较多(P〈0.05),术后TA组患者右房径(44.1±8.9mm)、三尖瓣瓣环径(28.9±6.1mm)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显改善(P〈0.05)。NTA组患者术前、术后右房径、三尖瓣瓣环径和三尖瓣反流程度变化不明显(P〉0.05),有3例患者出现TR。结论对术前无或轻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指征可能有助于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远期发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 (TR) 再次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和远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重度TR行再次手术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53例;年龄37~72 (52.3±8.0) 岁,其中合并心房颤动 (AF) 59例。功能性TR 61例,风湿性TR 4例。术前心功能Ⅱ级6例,Ⅲ级40例,Ⅳ级19例。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1~26 (11.2±4.7) 年。行三尖瓣置换术 (TVR) 55例,三尖瓣成形术 (TVP) 10例。 结果 全组患者住院死亡11例 (1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术前右心室内径、血浆白蛋白 (ALB)、结合胆红素 (DBil)、体外循环 (CPB) 时间及术前心功能Ⅳ级与手术死亡显著相关;而术前心胸比率 (C/T)、TR面积、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肺动脉收缩压 (PAs)、术前血红蛋白 (HGB)、肌酐 (Cr)、总胆红素 (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及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均与手术死亡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早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心功能Ⅳ级 (OR=7.23,95% CI:1.57-33.25,P=0.01)。54例生存患者中共有50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2.6%,随访时间1~160 (47.2±43.3) 个月。随访期间死亡5例,其中行TVR患者死于心力衰竭3例、主动脉瓣梗阻1例;TVP1例患者死于心跳骤停。行TVR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5%±3%和89%±7%;行TVP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0%±18%(P=0.9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远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血肌酐值(HR=1.10,95% CI:1.03-1.17,P<0.01)。 结论 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发生远期孤立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行再次手术的死亡率与术前患者全身状况和心功能独立相关,外科手术治疗应在严重心力衰竭发生之前进行。术后5年生存率较好,术后远期死亡主要与术前肌酐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的时机和方法。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外科治疗2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其中男17例,女5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61.77岁。前室间隔穿孔18例,后室间隔穿孔4例,均合并室壁瘤。22例患者均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及室壁瘤切除术,16例患者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移植血管2.11±1.57支。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9.09%),其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其余2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4例,Ⅱ级12例,Ⅰ级4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未发现有室间隔残余分流,有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减小(50.27±5.33mmvs.57.94±6.79mm,t=4.437,P=0.000)。随访16例,随访时间3~24个月(13.9±6.5个月),失访4例。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11例,Ⅰ级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LVEDD与术前比较明显缩小(49.50±4.66mm vs.57.94±6.79mm,t=5.041,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55.08%±6.72%vs.45.57%±11.31%,t=2.719,P=0.01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准备、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分期双调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先天性左心室退化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例左心室退化CCTGA患儿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2.5~72.0(34.4-24.0)个月;体重5.1~23.0(12.7±4.9)kg。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确诊。主要合并畸形:三尖瓣关闭不全13例,限制型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在体外循环下完成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平均间隔时间0.67~34.0(10.23±9.47)个月。结果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后无住院死亡,随访结束时形态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mLVEDd)及形态左心室(mLV)后壁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室间隔位置较术前略向形态学有心室侧(mRV)移位,三尖瓣关闭不会(TR)较术前减轻,跨肺动脉环缩带压差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形态左心室压力与形态右心室压力比值(PmLV/PmRV)显著增大(P〈0.05)。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14.3%(2/14);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猝死。术后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房性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气道出血、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腹膜透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二次气管内插管各l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2~8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死亡率8.33%(1/12),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心功能I级8例,Ⅱ级3例。主要晚期并发症:左心功能不全3例,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分期双凋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左心室退化CCTG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但术后左心功能不良和新出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术同时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70例风心瓣膜病患者行直视下瓣膜置换术和射频消融迷宫手术,术中切除左右心耳,经改良的Cox MazeⅢ线路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其疗效.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房颤射频消融迷宫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2例死亡,死因为低心排.心脏复...  相似文献   

15.
Management of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late after left heart valve operation is controversial. There has been reluctance to the operation due to the high risk of repeat operation, coexistent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e investigated 6 cases of isolated tricuspid valve surgery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2, tricuspid valve plasty: 4) late after left heart valve operation. Before operation, these patients showed poor general condition (4 cases were NYHA III or IV) but goo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mean ejection fraction (EF) 66 +/- 9.6%]. Hospital mortality was 0% and the mean mid-term actual event-free survival over 2 +/- 1.8 years was 80%. Most of patients demonstrated NYHA I and improvement of hepatomegaly after operation. There were many complications in 2 cases that had been performed previous operation more than 20 years before. In summary, the patient who complained symptoms due to right heart ventricular failure and showed goo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fter left heart valve surgery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undergo tricuspid valve operation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other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心瓣膜置换术后疗效及危险因素,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44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6例、女28例,年龄15~69(44.9±11.9)岁;病程1个月~40年,平均病程(57.8±98.3)个月。风湿性心脏瓣膜病92例,退行性心脏瓣膜病28例,先天性心脏瓣膜病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9例。对存活出院的137例患者进行随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主要并发症发生及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采用寿命表生存率法计算术后远期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9例(13.2%),室性心律失常56例(38.9%),人工瓣膜瓣周漏7例(4.9%),胸腔积液33例(22.9%),心包积液8例(5.6%),肝功能不全23例(16.0%),肾功能不全5例(3.5%)。术后早期住院死亡7例,死亡率4.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病程长、术前左心功能低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双瓣膜置换术、合并其他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术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病程时间长、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Ⅳ级)、术前左心功能低下(LVEF〈40%)、双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长是术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高(Ⅲ级或Ⅳ级)、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术前左心?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Prosthesis-patient mismatch, PPM)使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临床转归。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术后PPM的危险因素。方法〓搜索Medline、Cochrane图书馆、Scopus数据库,选择有关TAVI术后PPM的研究。选择以是否发生PPM而分组比较的队列研究纳入Meta分析。结果〓PPM患者平均体表面积1.87±0.202平方米(m2),年龄78.3±7.78岁,左室射血分数41.0±14.1%,有效开瓣面积指数0.366±0.0922,相较无PPM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性别、体重指数、冠脉搭桥手术史、NYHA分级、LogisticEuroscore,以及术前心脏彩超结果之主动脉瓣环大小、主动脉瓣跨瓣压等因素,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较大的体表面积、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术前更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程度与TAVI术后PPM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