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04年8月至2010年2月,使用胸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术前骨盆牵引的方法治疗中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55例患者,男38例,女17例。患者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8.4岁,平均伤后6.8d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骨盆牵引后仍存在神经受损症状的患者,行胸腰椎后路椎板减压,骨折椎体敲击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牵引后神经损害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则行后路复位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年半。结果经术前骨盆牵引,患者骨折椎体的前后缘高度、后突Cobb角得到明显纠正,患者神经症状恢复明显。本组病例中,8例患者经术前骨盆牵引,神经症状得到完全恢复。椎板打开减压组的手术平均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明显多于非减压组。经最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断钉或螺钉松动等并发症,35例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中,20例神经症状完全恢复,11例存在少量神经损伤残留症状。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骨盆牵引治疗中老年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减少手术操作的创伤,增加手术的成功率,有助于患者的最终恢复。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方法整复练功、腰部垫枕、用S—3型携带式腰椎牵引固定器(下称腰牵器)并结合中药治疗胸腰段单纯屈曲型压缩骨折,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7例中男26例,女11例;年龄15~73岁。病程4时~2周。骨折部位:T11~L2之间,两节以上同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盆牵引复位联合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1月~2008年8月对116例受伤3周以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先行骨盆牵引复位压缩的椎体,然后再行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观察压缩骨折的复位程度、疼痛缓解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7例椎体周围有少许骨水泥渗出,2例椎管内少量泄漏,2例静脉注入,骨水泥渗漏率9.5%(11/116),均无临床症状,无过敏反应。1例术后短暂发热,经对症处理后缓解。116例随访6个月~5.5年,平均3年6个月,疼痛缓解有效率92.2%(107/116);骨折复位情况:椎体高度恢复60%~95%,平均85.4%;椎管直径恢复情况:90%~100%,平均93.6%。结论骨盆牵引对于急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有较高的复位率,并能够很好矫正后凸畸形,联合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使受伤椎体的强度立即得到加强,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仇增来 《中国骨伤》2000,13(3):146-146
自 1991年 6月~ 1996年 6月用自制地龙饮为基本方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86例 ,效果满意。现小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6例中男 5 1例 ,女 35例 ;年龄 33~ 75岁。T11~ 1235例 ,L1~ 2 5 1例。单椎体压缩 5 8例 ,2个椎体压缩 2 3例 ,3个椎体压缩 5例。就诊时间 1~ 7天。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检查 ,椎体受压 13~ 23以上。2 治疗方法2 1 药物治疗 地龙 18g ,桃仁 12 g,红花 10g ,肉桂 5 g ,独活、苏木屑、小茴香、乳香、地鳖虫各 10 g ,没药 10 g。加减法 :早期局部肿胀剧烈疼痛 ,胃纳不佳 ,大便秘结数日不解 …  相似文献   

5.
骨盆牵引加Steffee钢板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提高腰椎滑脱症治疗效果的手段。方法:对4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前采用充分的骨盆牵引后,应用Steffee钢板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结果:44例患者经3~30个月的随访显示,椎体的滑移行到满意复位,椎体间植骨全部融合,临床症状消失或改善。结论:Steffee钢板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作为腰椎滑脱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术前骨盆牵引对增加复位的成功率,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5 月至2018 年5 月在中日友好医院接受PVP 或PKP 治疗的 120 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PVP组(67 例)和PKP组(...  相似文献   

7.
骨盆牵引对胸腰椎骨折复位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其治疗方法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自2001年1月~2003年4月对收治的87例以压缩改变为主的胸腰椎骨折常规行骨盆牵引,其中41例在骨盆牵引1~12d后再行手术复位内固定、植骨,另46例单纯行骨盆牵引复位,均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多数趋向于手术治疗,自1993年1月-2004年6月收治363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C型骨折24例,采取联合牵引疗法治疗,就其治疗情况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条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疗效评估者与患者对治疗不知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患者接受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治疗,而治疗组仅采取单纯麦肯基疗法治疗。分别评估治疗前、1个疗程和3个疗程后患者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1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0%,而对照组为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疗程后,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82.5%)要远高于对照组(6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和3个疗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评分相对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麦肯基疗法联合骨盆倾斜腰椎牵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后期能够更有效地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骨盆牵引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急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2003年11月~2005年4月应用传统的骨盆牵引先行复位,然后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手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1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1例中男16例,女5例,年龄52~78岁,平均62.6岁。伤椎节段:T_(12)8例,L_1 10例,L_2 3例。致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夹板固定和皮肤牵引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固定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按照术前固定方式分成夹板组和牵引组,每组33例。夹板组患者术前采用夹板固定,牵引组患者术前采用皮肤牵引固定。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舒适程度、疼痛程度和满意度。通过制动舒适度问卷(ICQ)评估患者在术前固定期间的舒适水平。记录所有患者术前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固定后15 min、1 h和2 h夹板组患者舒适评分均显著高于牵引组患者(P<0.05)。固定后1、2、3、4、5、6和7 d夹板组患者ICQ评分显著高于牵引组患者(P<0.05)。固定后15 min、1 h、2 h以及1、2、3、4和5 d夹板组患者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牵引组患者(P<0.05)。固定后1、2、3、4、5、6和7 d夹板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牵引组患者(P<0.05)。夹板组患者术前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牵引组患者(P<0.05)。结论 术前夹板固定较皮肤牵引可进一步减小粗隆间患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应用外固定架与跟骨牵引早期处理严重Pilon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8-07—2010-12收治严重Pilon骨折56例,骨折按Ruedi-Allgower分型均为Ⅲ型。其中32例急诊采用临时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组),24例采取跟骨牵引外加石膏外固定(跟骨牵引组)。观察2组肢体肿胀程度、距二期切开手术时间、VAS评分。结果外固定架组Ⅱ度、Ⅲ度肿胀消退有效率分别为89.5%、92.3%,跟骨牵引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8.3%及50.0%;外固定架组距离二期手术时间平均(9.2±1.3)d,跟骨牵引组平均(10.3±1.2)d;外固定架组急诊术后24 h、3 d及7 d VAS评分分别为(7.13±1.46)、(5.29±1.66)、(4.32±1.22)分,跟骨牵引组分别为(8.25±1.24)、(6.31±1.32)、(5.13±1.13)分;外固定架组在以上3个方面均优于跟骨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严重Pilon骨折,早期应用临时外固定架固定能够有助于患肢消肿,减轻疼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软组织并发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反牵引在Pilon骨折围手术期的应用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严重Pilon骨折患者29例,包括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20~54岁,平均38.4岁。骨折按AO/OTA分型均为43C3。入院后给予牵引,二期行内固定手术。所有患者分2组,跟骨牵引组(15例)行跟骨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8。双反牵引组(14例)行双反牵引,牵引过程中给予调节牵引长度及角度。比较2组Pilon骨折的牵引后消肿时间以及跟骨牵引后24 h、3 d、7 d的VAS评分,牵引后即刻和牵引7天后骨折断端重叠程度及内外侧成角程度改善情况。结果 牵引后至软组织消肿时间:跟骨牵引组11.20±2.426 d,双反牵引组9.07±2.303 d。牵引后24 h、3 d、7 d的VAS评分:跟骨牵引组分别为6.00±1.069、3.40±0.986、2.80±0.676,双反牵引组分别为4.36±1.008、2.71±0.611、1.57±0.756,双反牵引组明显优于跟骨牵引组,且随着牵引的时间延长效果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即刻跟骨牵引组骨折断端重叠长度为1.94±0.415 cm,双反牵引组为1.84±0.401 cm;牵引7天后跟骨牵引组重叠长度为1.54±0.35 cm,双反牵引组为1.25±0.308 cm。牵引后即刻跟骨牵引组骨折断端成角角度为19.80±6.753°,双反牵引组为18.57±5.388°;牵引7天后跟骨牵引组成角角度为15.13±4.155°,双反牵引组为10.64±3.478°。两种方法改善Pilon骨折后断端重叠长度和成角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ilon骨折围手术期采用骨牵引作为临时固定,稳定可调的双反牵引能加快患肢消肿,减轻疼痛,改善患肢力线长度,为简化手术做准备。  相似文献   

14.
Tilt fracture is the most unusual variant of pelvic lateral compression injury. The major problem was reported to be protrusion of the pubic ramus into the perineum by posterior–inf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fragment. Tilt fragment with anterior and inferior displacement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English speaking literature to our knowledge. Anterior tilt fragment can cause significant morbidity in terms of vascular injury, pelvic stability and acetabular fract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冠根折至龈下的前牙正畸牵引联合修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牙进行完善根管治疗后在根管内粘固长度小于根长1/2的0.5mm的不锈钢丝,在两侧健康牙面上粘托槽,采用不锈钢方丝作主弓丝并加牵引钩,链状橡皮圈牵引。3个月后牙根牵引到位,6个月后行桩冠修复。结果:2005~2009年共治疗36颗患牙,其中1颗失败,其余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对于前牙冠根折至龈下的病例,采用正畸牵引后桩冠修复的方法可以增加保留机会,获得较为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单纯后入路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27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12例采用后入路切开复位后,重建接骨板固定后环,前环不予固定;15例采用扩大髂腹股沟入路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均予以定期随访,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下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等方面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6个月。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单纯后入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方面均优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下地时间及髋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侧入路与扩大髂腹股沟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调式平衡牵引固定器治疗非稳定性小腿骨折65例。治疗结果全部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8.4周,膝踝关节功能3个月恢复正常者达98%左右,优良率为92.3%。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criteria exist to direct the non-operative and operative treatment of other types of pelvic injuries, none exist for lateral compression (LC) fractur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scribe the patterns of injury in LC fractures through quantitative 3D radiographic analysis. It is hypothesised that LC fractures represent a spectrum of injuries with a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al and rotational displacements. CT data from 60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late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obtained. Quantification of translations and rotations of the fractures was performed using 3D visualisation software. Fractures initially diagnosed as LC actually represent a spectrum of displacement patterns, ranging from a minimally displaced hemipelvis to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displacements. Fractures were grouped based on pattern of ro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o 5 distinct groups. 3D analysis of displacement patterns demonstrated a complexity in LC fractures which may explain the variations seen in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nj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