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妇科肿瘤病人中心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1280例妇科肿瘤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置管过程中与导管血源性感染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280例妇科肿瘤置管病人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18例,发生率为1.41%;中心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主要与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导管管腔数目、留置部位及导管不同用途有关。[结论]妇科肿瘤化疗病人中心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合并其他疾病及导管管腔数、留置部位及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防控策略,减少此类感染的发生概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1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134例),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置管位置、置管时间、原发肿瘤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原发感染灶、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无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水平、有无骨髓抑制、使用导管类型进行统计。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原发肿瘤部位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年龄≥60岁、股静脉置管、置管时间≥4周、合并糖尿病、有原发感染灶、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30 g/L、有骨髓抑制、使用双腔或多腔导管与无感染者相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置管位置、留置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有无原发感染灶、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有经导管输血史、血清蛋白水平、有骨髓抑制、导管类型为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一方面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应尽量选择适宜的导管进行留置并缩短导管留置时间,以减少感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3.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对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科2007年8月-2009年3月发生CR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培养阳性病原菌16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屎肠球菌2株、白色念珠菌3株、大肠埃希菌2株、阴沟肠杆菌1株、产气肠杆菌1株、伯克霍尔德菌1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真菌1株。结论CRI病原菌、留置导管时间过长、忽略插管部位的护理,无菌操作不严格,医务人员操作护理等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在ICU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0月ICU56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分为导管相关性感染组(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非感染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0例患者总体相关性感染率为19.6%,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占51.8%,革兰阴性杆菌占41.8%,真菌占6.4%。经统计学分析,感染组血清白蛋白(ALB)、血糖(GLU)、导管留置时间、入住ICU时间、血液净化治疗数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ICU中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清ALB、GLU、导管留置时间、入住ICU时间、血液净化治疗,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拔管和抗生索治疗有助于降低CVC—RI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34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对照组28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是否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WBC)、是否掌握PICC自我护理知识、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均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高营养、应用激素、PICC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良、导管留置时间长、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操作者经验少、WBC降低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并发症小等优点,可以为肿瘤病人提供一条无痛、安全、可长期使用的静脉通路。但随之伴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感染之一,在医院感染中占第3位,占所有感染的19%[1]。我科自2008年开展PICC以来,已置管354例,随着置管例数的增多,导管相关性感染也日益突出,我室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100例发生CRBSI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目的: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3年6月期间我院1327例次中心静脉置管病例中确诊的24例CRI病例,分析其病原体分布,感染与静脉导管留置类型、时间的关系。结果:CRI病例中,留置单腔导管者9例,留置双腔导管者15例。共分离菌株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7株.真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7株),其次是真菌(6株)。CRI以置管后第8~14天发生率最高(56%)。结论:预防的重点在于避免导管腔内及腔外的污染。重视穿刺点皮肤的消毒,选用单腔导管,减少不必要的间置装置,操作者水平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均能有效减少CRI的发生。对怀疑CRI者不应立即拔管,可先试行抗生素锁治疗,在24~48h后无效者应立即拔除导管。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感染不易控制、病情严重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的病例。应及时拔除导管。  相似文献   

8.
陈静  向钱  吴佳玉  肖娜 《华西医学》2023,(3):370-373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CLABSI发生提供临床指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LABSI,将纳入患者分为CLABSI组和非CLABSI组。分析纳入患者相关数据,探索CLAB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患者43 987例。其中,CLABSI组63例,非CLABSI组43 924例。CLABSI的发生率为0.18/1 000导管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比值比(odds ratio, OR)=74.05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2.661,242.005),P<0.001]、血液透析[OR=4.531,95%CI(1.899,10.809),P=0.001]及导管留置天数[OR=1.017,95%CI(1.005,1.029)...  相似文献   

9.
正中心静脉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皮穿刺置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管径较粗、血流速度快且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以减少药物刺激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降低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对外周静脉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已被广泛应用~([1])。但与其相关的感染问题也随之日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肿瘤患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感染相关性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6月-2007年12月108例PICC置管患儿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通过导管末端培养与血培养,或通过导管出口部位分泌物培养,分析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共11例,占10.19%。其中导管出口部位感染1例,占0.93%;导管微生物定植8例,占7.4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占1.85%。结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随置管时间延长而增加,与患儿体重有相关性,并与护理操作、患儿体质、免疫力、环境温度改变等有关。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发生的应对策略,可以更好地发挥PICC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使用TPN治疗的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8.1%,其中年龄≥60占57.1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5d占85.71%,置管时间≥4周占42.86%,使用三通管占57.14%,入住ICU占71.43%。TPN治疗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无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在年龄≥60岁、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3d、置管时间≥4周、使用三通管、人住ICU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与多因素有关,包括:年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时间、置管时间、导管附加装置、人住ICU。  相似文献   

12.
危重症患者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后感染因素,探讨有效防治感染的对策。方法:将75例实施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的危重症患者根据导管留置时间分成3组:第1组(≤7天),第2组(8~14天),第3组(>14天)。根据导管类型分为单腔中心静脉导管组及多腔中心静脉导管组。分别观察其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第1组、第2组和第3组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6%,17.20%和54.5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其中应用单腔、多腔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感染率分别12.1%及19.0%,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引起经皮穿刺中心静脉插管术后感染的因素,以寄生于穿刺伤口局部皮肤的微生物沿导管向体内迁移所致的术后感染最多见。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其感染发生率相应增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宜,需长期留置者,应及时更换导管。  相似文献   

13.
王玉 《全科护理》2014,(24):2213-22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CVC—RBI)临床特点及病原茵分布,为防治CVC—RBI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ICUCVC—RBI5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分布情况等。[结果]CVC—RBI易感因素有中心静脉置管≥14d、低蛋白血症≥10d、开关中心静脉导管接头每日≥3次或连接多个三通管、留置体腔引流管≥4根、应用2种以上抗生素≥7d、合并其他部位(腹腔、肺、尿路)感染、胃肠外营养(PN)≥10d、外科大手术后;共分离出53种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58.49%,真菌占33.96%,革兰阴性杆菌占7.55%。[结论]重视ICU内CVC—RBI病原菌分布情况,针对易感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的观察与分析,找出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在ICU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观察并记录其年龄、性别、置管部位、导管放置时间、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导管性质、管腔数量、有无静脉营养等内容。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动态护理记录单实施有针对性的导管护理并及早反馈相关信息。结果患者年龄(58.1±18.9)岁,置管天数(8.76±6.89)d。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5例,其中77例次锁骨下静脉置管,23例次颈内静脉置管,6例次颈内静脉置入漂浮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感染4例,置管时间分别为3、14、18、21 d,感染率为3.8%,每1 000个导管日感染率3.95。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严格掌握中心静脉置管适应症;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动态护理记录单进行导管常规评价,对症护理,缩短留置时间;严格的无菌技术是控制导管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尹彩霞 《护理研究》2015,(6):730-731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室深静脉置管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病原菌种类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重症监护室299例深静脉置管病人抽血进行血培养及拔管进行导管尖端培养,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病原菌监测情况。[结果]299例病人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1.4%(64/299)。检出病原菌64株,排在前3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株(45.32%)、铜绿假单胞菌7株(10.94%)、鲍曼不动杆菌6株(9.38%)。[结论]重症监护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较高,耐药菌感染多,与导管部位、留置时间有关,故应加强无菌操作及置管的规范管理,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使用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related infections,CVC-RI)的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临时中心静脉插管的132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CVC-RI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 ①132例患者中,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49例次,符合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人31例,CVC-RI发病率为23.5%.②置管后发生感染的时间最短9d,最长41d,不同置管时间的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的感染分别为13例(41.9%)和18例(58.1%).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VC-RI患者相关培养中革兰阳性菌17例(54.8%)和革兰阴性菌14例(45.2%),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年龄、留置时间、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他处感染、糖尿病、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是导致CVC-R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①年龄、留置时间、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有无他处感染、糖尿病、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导致CVC-RI的危险因素.②静脉置管时间大于2周的患者CVC-RI发生率明显增高.③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患者CVC-RI的发生无明显差异.④CVC-RI患者中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发生感染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引起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GICU)2006年6月-2007年1月80例患者同步留取导管尖端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行病原学检查,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患者在ICU进行置管,置管后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并应用相同材质的敷料对穿刺点进行护理。结果采集标本80份,总感染率为21.5%,局部感染12例,导管种植9例,其中包括2例血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白细胞计数、拔管时的体温、置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应用静脉高营养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的无菌操作、缩短置管时间及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血管相关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