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应用^131I-3H11对6例胃癌病人术前行内镜下癌灶多点注射作为治疗组;选择6例胃癌病人采用FAM方案化疗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治疗组发现75.0%(12/16)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破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较少;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胃癌局部注射^131I-3H11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术前局部注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1,10(3):203-205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免疫导向技术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应用131I-3H11对16例胃癌病人术前行内镜下癌灶多点注射作为治疗组;选择6例胃癌病人采用FAM方案化疗作为对照组。并对术后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治疗组发现75.0%(12/16)出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较少;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胃癌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3.
胃癌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对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为了解术前选择性动脉化疗后胃癌组织和细胞结构的变化,作者对82例TNMⅠ~Ⅳ期的胃癌患者术前以常规剂量的FAM方案进行治疗,对其术后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56.1%病例出现了因治疗而发生的组织坏死。与血供不良所引起的自然坏死不同,这种坏死灶均位于血管周围。(2)癌细胞出现核固缩、碎裂,细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出现炎细胞浸润、炎症反应、水肿和纤维增生,血管出现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多以中度为主,重度及无变化者较少。作者认为,作为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前常规剂量的选择性动脉化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4.
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进展期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0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患者 (其中 3 3例术前行介入化疗 )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可能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治疗措施及分子生物学等 11项指标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术前介入化疗组患者 5年生存率为 59.3 % ,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 5年生存率的 47.6% (P<0 .0 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术前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为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独立预后因素之一。结论 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术前选择性动脉注化疗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氟尿嘧啶、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对63例大肠癌病人术前进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并对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结果 (1)化疗后腹痛减轻有18例,腹胀缓解16例,便血减轻7例,在13例伴不全梗阻的患者中,有9例缓解;(2)化疗后病理变化有癌细胞出现核固缩、核碎裂、细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纤维增生,血管出现内膜增生和血栓形成,这些变化多以中度改变为主;而细胞浆坏死及血管内膜增生则呈重度改变。结论 术前选择性动脉注化疗可以控制原发灶及微小转移灶,缓解梗阻、便血等临床症状,从而有利于手术及改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33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的病人于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物治疗并与同期10例胃癌病人于术前行全身静脉化疗相比,取得近期满意疗效。在治疗组中,除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外,其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癌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131I-3H11对裸鼠的胃癌腹膜亚临床种植灶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裸鼠腹腔内接种胃癌细胞后分组,按不同时间分别腹腔内给予^131I-3H11,5-FU、顺铂、阿霉素、^131I-NMIgG和生理盐水。结果 RIT(导向治疗)组动物生存期延长,腹膜种植瘤的发生率低于非RIT组。结论 ^131I-3H11可有效地杀伤胃癌亚临床腹腔内病灶,起到了防治裸鼠胃癌腹膜种植瘤发生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术后24h开始腹腔局部应用较合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的药物分布特征、术后组织病理变化及临床毒副反应。方法将我科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1月期间符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纳入适应证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于胃癌根治术中经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灌注含2 ml亚甲蓝、5-FU(1 000 mg/m2)和MMC(10 mg/m2)的灌注液100 ml;对照组不进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术中亚甲蓝的分布特征,术后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及临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肿瘤区域立即显色,此后染色逐渐变淡,但全手术过程中肿瘤区域仍可见染色。术后光镜观察见癌细胞出现轻度细胞核固缩或肿胀,细胞浆凝固,细胞间质轻度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轻度血管炎表现。透射电镜见癌细胞核固缩或肿胀,核异染色质凝集,核周间隙扩大,胞质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扩张,高尔基复合体扩张。治疗组术后第1天AST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第3天即恢复正常(P0.05);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其余指标(ALT、ALP、GGT、LDH)、肾功能指标(尿素和肌酐)、毒副反应(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及床旁心电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吻合口漏。结论胃癌根治术中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后使胃癌原发灶在全手术过程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可降低癌细胞的活性;临床观察其毒副反应小,可作为外科手术的重要补充手段来预防术中医源性扩散和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对20例经病理确诊为大肠癌的病人行选择性动脉插管3种抗癌药一次性灌注治疗,其中15例手术。切除标本用光镜观察癌细胞变性坏死的程度,并与病情相似、术前仅行一般化疗的11例病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经本法治疗的病人除临床症状改善外,总有效率为100%,而对照组有效率仅为18.18%,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术前采用选择性动脉插管化疗可使癌灶缩小,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中医源性扩散及术后复发,对提高大肠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动脉插管灌注抗癌药提高胃癌手术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例胃癌于术前经选择性动脉插管直接灌注抗癌药物,病理显示治疗有效率89%。灌注后行手术切除,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术后随访,半年生存率100%,一年生存率90%,二年生存率87%,三年生存率83%。提示本疗法配合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区域化疗对实体肿瘤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对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报告极少。作者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行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术后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肿瘤边缘出现明显坏死灶,区别于发生在肿瘤中心的自然坏死。所有病例均发现癌细胞发生核固缩、碎裂、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间质水肿、纤维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出现内膜增生、血管炎及血栓形成,均以轻到中度变化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临床病理特征的作用及其可行性。方法 以Seldinger方法插管,选择性区域动脉造影灌注化疗结直肠癌30例。结果 所有病例(30/30)均发现沿血管周围的癌细胞发生接同缩、碎裂、胞浆凝固、坏死,细胞问质水肿、纤维增生、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出现内膜增生、血管炎及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选择性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组织学改变显,临床症状改善.对结直肠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期乳腺癌术前局部灌注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对晚期乳腺癌临床治疗效果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2 2例术前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治疗组 ) ,3 0例术前未行动脉内灌注化疗 (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灌注化疗后 ,症状减轻 ,肿瘤缩小 ,有效率 (CR +PR )为 86.4%。术后病理检查均发现癌细胞核固缩、碎裂 ,胞浆凝固、坏死 ;细胞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 ;血管出现内膜增生 ,血栓形成。对照组癌细胞改变不明显。随访时间 2~ 7年。局部复发率治疗组 13 .6% ,对照组 3 3 .3 % (P <0 .0 1)。治疗组 5年生存率 5 9.1% ,对照组 2 6.7%(P <0 .0 5 )。结论 晚期乳腺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以缩小肿瘤 ,降低肿瘤分期 ,改变癌细胞的组织学形态 ,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0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根据缺血程度分级,分别采用取栓术、血运重建术或截肢术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结果:40例术后切口均I/甲级愈合,缺血症状缓解,踝肱指数(ABI)较术前升高0.5左右。3例出现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病人急性动脉栓塞31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9例,其中组织活力充分8例,组织活力刚开始消失20例,组织已开始发生不可逆变化10例,大部分组织已发生不可逆变化2例,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按缺血程度分级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简便有效,易于临床操作。  相似文献   

15.
立体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在治疗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临床晚期乳腺癌的价值。方法:采用MEF方案,对20例难以直接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人先行立体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其后再进行手术治疗。结果:立体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平均疗程15d,病灶缓解率为90%。结论:术前立体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可作为难以直接手术的晚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具效果好、疗程短、降低临床分期、获得手术机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超选择动脉置泵灌注化学药物治疗晚期胃肠道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术中超选择性动脉内置泵,术后区域灌注化疗对晚期胃肠道癌的疗效。方法 随访观察79例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晚期胃肠道癌症患者,经超选择性动脉内置泵灌注化学药物的疗效。其中胃癌42例,直肠癌26例,结肠癌11例。结果 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后,完全缓解者(CR)1例;部分缓解者(PR)69例,其中11例行二期根治性癌灶切除术,有效率89%(70/79),置泵术后生存满1、2、3年者分别为84%(66/79),28%(22/79),9%(7/79),平均生存期为20.6个月。结论 术中超选择性动脉内置泵,术后泵内区域灌注化疗是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症的有效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2—2002年期问对25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患行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其中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5例予以经导管栓塞术。结果 显示出血灶23例(92.0%),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征(15例)、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征(15例)以及动静脉畸形(2例)。5例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永久性止血;20例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后24h复发出血1例。造影后17例手术,其中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11例;术前血管造影与外科术后诊断符合率为88.2%。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急诊选择性内脏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大出血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贲门癌术前胃左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者对本院同期手术治疗的53例贲门癌进行观察,根据术前是否采用动脉灌注化疗分为两组,A组23例术前予动脉灌注化疗;B组30例为单纯手术对照组。结果显示,A组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CEA、β2-MG水平降低。切除标本作组织学检查,两组比较,A组病灶有明显破坏。作者就贲门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CD4+CD25+调节性 T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个月CD4+CD25+T细胞水平,并以24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胃癌组外周血CD4+CD25+ T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胃癌组经根治或姑息术切除肿瘤1个月后,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水平较术前及术后1周明显下降,而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胃癌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 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机制。该指标可能成为胃癌免疫状态临床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察介入治疗对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的效果,为临床中晚期胃癌及胃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确诊为胃癌肝转移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肝动脉灌注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组术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种类与发生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同时不引起多余的不良反应,推荐应用于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