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通心络胶囊系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吴以岭教授发明的中药新药,他巧妙运用了中医络病理论,针对心脑血管病提出元气亏虚、络脉瘀阻、绌急而痛的病机新认识,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疗原则,选用益气药和虫类入络药,遣药组方精辟,尤其是五虫并用,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曹建康  汲泓 《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0):1911-1914
虫类药善于搜风通络、祛湿化痰、逐瘀止痛,在治疗筋骨关节顽疾方面功能显著.痛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因其湿、热、浊、瘀等病因病机特点,虫类药治疗痛风恰如其分.该文对常用于治疗痛风的虫类药:蕲蛇、土鳖虫、全蝎、蜈蚣、蚯蚓、蚂蚁、僵蚕的历代中医理论阐述、临床疗效经验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使用安全剂量做了总结,探讨在应对不同辨证分型的痛风时应该采用的虫类药,以期为虫类药在治疗痛风中的正确使用作出指导.  相似文献   

3.
胸痹是以胸膺满闷不舒、疼痛,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叶天士系新安流派的代表性医家,而《临证指南医案》一书反映了叶天士主要学术特色。通过《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述胸痹的医案进行分析,明确了叶天士治疗胸痹基本思路,以通为要旨。阴寒凝结证遵从仲景法,辛温通阳;痰浊闭阻证擅用苦辛通降法,疏理气机;瘀阻脉络证创"久病入络"说,长于活血通络法,且善用虫药搜络剔邪。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温习"络病"学说,结合男科"男胞络"的生理病理特点,认为瘀毒久积、邪郁下焦是前列腺癌发病的根本.益肾通癃方正是从"络病"学说出发,提出前列腺癌治疗应以抗癌解毒、温肾助阳、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则,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肿瘤微小血管及微循环生成机制,认为前列腺癌发病应归属"络病"范畴.益肾通癃方的通络治疗观念和现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理念存在一致性,从而为中医学对前列腺癌发病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从"络病"学说角度论治该病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络病理论深受学术界的重视,络病理论在恶性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中已初见成效,论文试从络病理论为出发点,结合恶性肿瘤的中医络病病机,以虫类药物为例,探讨解毒通络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以期为恶性肿瘤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每一络脉系统包括大络、系络、缠络、孙络、浮络等。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统称为络病。络病的治法主要有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清宣通络法、芳香透络法、清热通络法、祛瘀活络法、剔痰透络法、虫蚁搜络法、补气通络法、滋润通补法、温润通补法、柔肝和络法等。  相似文献   

7.
络病的治法和用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向东  崔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9):1456-1457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每一络脉系统包括大络、系络、缠络、孙络、浮络等。络脉系统是沟通体内外,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是气血津液输布的桥梁和枢纽,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统称为络病。络病的治法主要有辛润通络法、辛温通络法、辛香通络法、清宣通络法、芳香透络法、清热通络法、祛瘀活络法、剔痰透络法、虫蚁搜络法、补气通络法、滋润通补法、温润通补法、柔肝和络法等。  相似文献   

8.
益肾蠲痹丸治疗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益肾蠲痹丸主要由补肾培本、温阳壮督的熟地黄、仙灵脾、全当归、鹿衔草等草木之品及钻透剔邪、散瘀涤痰之全蝎、蜈蚣、蜂房、地鳖虫等虫类药物组成,具有标本兼顾,攻补并施,起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功效.为了观察益肾蠲痹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作者2002年8月~2003年8月将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观察,取得了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传兵主任医师长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尤善应用藤类药物.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亏虚为本,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脉为标,藤类药走经通络,善治风疾,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治疗上主张以通为用,根据藤类药物的作用特点,将其分为祛风散寒通络、清热除湿通络、养血活血通络三类,临床上辨证使用藤类药物,加减配伍,相得益彰,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产后身痛是妇女产褥期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立足于妇女产后多虚多瘀特点,临床辨证施治多以血虚、风寒、血瘀为出发点。中医学认为妇女产后亡血伤津致虚,余血浊液或胞衣残留或感染邪毒致瘀,此皆致为该病。治疗上杜师强调扶正祛邪为大法,辨证与辨病结合,通补并用,同时辅以畅情志、运脾胃。用药上导师善用藤类、虫类药物疏经通络止痛,此有百脉通则病自除之意。作者从"虚""瘀"着手,探讨产后身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祛风药,是指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脏腑之风邪的药物。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多是植物药,还有部分是虫类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病多属中医“水肿”“肾风”等范畴,风、湿、瘀、虚等因素主导其发生发展。其中,风邪多为诱发因素,且风易与湿相合,致虚致瘀,亦是慢性肾脏病复发加重、迁延不愈的因素之--,故祛风药被广泛应用于肾病治疗。风能胜湿,祛风通络搜湿、宣达透湿,并助肝之条达以胜湿,是中医治疗风湿、水湿病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祛风药治疗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络病理论与通络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保生 《中国康复》2005,20(1):61-62
中医络病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以络脉生理功能变化为基础的特殊病机学说。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大量关于络脉及络病的论述;《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络病及虫药通络等治疗方法。许多疾病在病变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血淤络阻的现象,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络病理论与通络法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痛风在中医中属痹证的范畴,但与一般风寒湿痹不同。初病在经络,邪实为主,以湿热病痹为先,久则深入筋骨,累及脏腑,虚实夹杂,病情迁延,脾肾受损,产生呕恶重证,临床上应辨证施治。风湿热痛痹型治宜祛湿清热、泄浊通络;湿浊瘀痛痹型利湿泄浊、祛瘀通络;脾虚瘀浊型治宜健脾泄浊、祛瘀通络;肾虚瘀浊型治宜补肾泄浊、祛瘀通络。早期疗效确切,预后佳。后期治疗较难,预后亦差,但中医中药治疗尚可见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虫”是指动物类而言,虫类药即是动物药的代称。本讲指具有攻坚破积、活血祛瘀、息风定惊、宣风泄热、搜风解毒、行气活血、壮阳益肾和消痈散肿作用的体小动物类药物。这类药物治疗的病症很多,以急重、顽固的临床表现为特点,如由蜈蚣、全蝎等组成的止痉散治疗急、慢惊风,可用于乙脑昏  相似文献   

15.
虫类药物是动物类中药的重要部分,包括一些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及小型爬行动物等。这些药物应用于临床据记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对虫类药物的各种临床功用作了详细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的虫类药物达107种,占动物药(444种)的24%,使虫类药得到很大发展。现就虫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试论大黄蟅虫丸与骨髓增殖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蠊虫丸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全方由蒸大黄、黄芩、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蠊虫、甘草、桃仁、杏仁、芍药12味药组成.功效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经络营气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相似文献   

17.
桥本氏甲状腺炎(HT)是常见的甲状腺炎性疾病。作者认为,本病迁延反复,其病因是气滞、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凝聚胶结而成"伏邪",潜藏日久阻遏络脉,导致络脉失于气血的渗灌与濡养,使络脉受损而致甲状腺"体用俱损",其病变过程体现了络病具有易滞易瘀、易积成形的病机特点,从而证实"伏邪阻络"是HT发病的核心病机,并且提出本病的治疗以扶正祛邪、化瘀通络、软坚散结为治疗大法,并重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及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从而改善甲状腺"体用俱损"的难题,为构建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中医理论体系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通心络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通心络是依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复方制剂,由人参、水蛭、土鳖虫、蝉蜕、全蝎、蜈蚣、赤芍、冰片等组成,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搜风解痉止痛的功效[1].本研究旨在观察通心络胶囊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时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力衰竭中医病理机制认为,心气虚乏是其发生的病机之本,络脉瘀阻则为其中心环节,津液不循脉运行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水肿,瘀血水饮阻滞络脉.我们应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试论大黄zhe虫丸与骨髓增殖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蠊虫丸出自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症并治第六>,全方由蒸大黄、黄芩、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蠊虫、甘草、桃仁、杏仁、芍药12味药组成.功效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食,食伤,忧伤,饮伤,房事伤,饥伤,经络营气卫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