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癌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运动心肺功能的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例健康者和198例肺癌患者行静息肺功能、心电图和运动心肺功能测定。结果 1.与健康组相比,静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肺癌患者VO2%P、VO2/kg、AT、VO2/HR%、VE、VT/VC显著降低,而BR显著增加(P<0.05或P<0.01)。2.在静息肺通气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周围型和中心型组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3.肺癌患者心肺功能与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或P<0.01)。4.血管侵犯组W%、VO2%P、AT、VO2/HR%较无血管侵犯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 肺癌患者在静息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存在着运动通气受限。其运动心肺功能的减退与肺癌的TNM分期和肺癌侵犯大血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接受不同化疗方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收集59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GP)方案组和含紫杉类方案组,对化疗前、后的肺功能进行检测;另选取63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肺癌组化疗前的肺通气功能指标RV和RV/TCL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通气指标和弥散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化疗后除FEV1/FVC%较化疗前增高外(P<0.05),其余肺通气功能指标基本无明显改变,但弥散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GP方案组化疗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较化疗前增高(P<0.05),其余各通气功能指标化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化疗后肺弥散功能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含紫杉类方案组化疗后肺小气道功能指标V25%较化疗前增高(P<0.05),其余各通气功能指标化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后各项肺弥散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结论 晚期NSCLC患者存在肺功能的减退,应用吉西他滨或紫杉类药物化疗后肺弥散功能明显降低,提示两者均有一定的肺毒性,建议化疗前、后应常规检测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射血分数用于肺切除术危险性评价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与肺切除术后并症的关系,以及肺切除术 对RVEF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连续对254例接受肺切除术的患者行术前RVEF测定,并对其中122例于术后3周再测定RVEF。结果:有并发症组术前RVER较无并发症组显著降低(P<0.001)。按术前RVEF值(≤35%、<40%、<45%、≥45%)分组,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并发症的发生率随RVEF的降低而升高,尤以RVEF<40%明显(P<0.005)。122例患者术后RVEF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肺切除术可使在右心功能减退,术前RVEF应列为肺切除术危险性的评价指标之一。术前超声心动图测定RVEF>40%为肺切除术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4.
237例肺癌外科治疗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TNM分期,病理类型,年龄和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探讨在各影响预后因素中外科治疗手段的正确选择。方法:应用SPSS8.0统计,对237例肺癌患者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用寿命表法进行生存率分析。两组间生存率差异显著性检测用Logrank方法。结果:Ⅱb期以上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为49.8%,Ⅲa期仅为13.1%(P<0.001),Ⅲb和Ⅳ期肺癌均为0%,但伴颅内单发转移病灶手术后平均生存期19个月。鳞癌5年生存率48.3%,腺癌和腺鳞癌分别为30.5%和13.3%(P<0.05和<0.01);小细胞肺癌为0;大细胞肺癌为60.2%,70岁以下肺癌患者肺楔形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0,肺叶切除术31.4%(P<0.01);全肺切除术18.2%(P<0.01);肺叶加支气管袖状切除术37.6%(P<0.01),70岁以上肺癌患者肺楔形切除5年生存率33.4%,肺叶切除27.0%(P<0.05);全肺切除和肺叶加支气管袖状切除术3年经分别为20.2%和50.5%(P<0.01)。结论:Ⅱb期以上肺癌外科治疗应为首选;Ⅲa期应采用术前新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手术可作为Ⅲb和Ⅳ期肺癌姑息性治疗的手段;脑部单个转移病灶的肺癌不应为手术禁忌证。腺癌和腺鳞癌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小细胞肺癌应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透明细胞类型的大细胞肺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性治疗。70岁以下肺癌患者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应为外科治疗肺癌的标准术式。70岁以下高龄肺癌患者应尽量选择对机体创伤小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该系统测定128例肺癌患者,26例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ree—PSA,PSA,β-HCG及HGH)的水平。结果:肺癌组的芯片阳性率为82%(105/128),显著高于肺良性病组(15.38%,4/26)(P〈0.01);肺癌不同分期组间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以Ⅳ期肺癌组阳性率最高为79.28%(P〈0.01),不同分期之间CA199、CEA以及CA242血清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间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EA阳性率以腺癌组最高,但与其他组织学类型肺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NSE阳性率以小细胞肺癌组最高(P〈0.01);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与多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肺癌的阳性率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及分期、病理类型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EGF、IL-6、TNF-α的含量与肺癌及其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3种细胞因子的含量与肺癌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取明确诊断为肺癌的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以及手术中肺癌及肺周围组织标本进行细胞因子的检测,同时进行该组患者肺癌复发和转移的观察。结果:TNF-α在肺癌组织与肺周边组织中含量无明显变化,EGF在癌组织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春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IL-6在肺组织中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其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EGF、IL-6的变化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有一定关系,而TNF-α与本组患者的生存期似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Caspase活化的细胞凋亡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Caspase活化的癌细胞凋亡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手术切的NSCLC组织标本50例(其中鳞癌24例,腺癌26例),采用Caspase特异的单克隆抗体-M30 CytoDEATH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显示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AI),结果:28.0%(14/50)的肺癌组织标中中可见不同程度的M30表达,其中肺鳞癌组织的M30阳性表达率(41.7%)明显高于肺腺癌(15.3%),有显著性差异(P<05),肺鳞癌组织的AI亦高于腺癌,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NSCLC 组织的AI高于中,高分化的NSCLC组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低分化鳞癌组织的AI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的鳞癌,有显著性差异(P<0.05),M30的表达与其它临床病理学特征无相关性。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Caspase活化的自发性癌细胞凋亡控制,且Caspase的表达与组织类型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研究^192Ir(铱)高剂量率支气管腔内后装放射治疗(HDR-IBB)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和外照射(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的临床价值。方法:6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成三联组和二联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三联组卡氏评分提高16例,二联组卡氏评分提高6例。三联组卡氏评分提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联组近期有效率为90.3%,二联组近期有效率6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联组1年生存率为72.8%,而二联组1年生存率为44.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AI,RT及HDR-IBB三者联合治疗是NSCLC综合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腔内瘤体内化疗治疗17例晚期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肿瘤学杂志》2007,13(6):456-457
[目的]探讨支气管镜瘤体内化疗治疗晚期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经支气管镜瘤体内化疗加全身静脉化疗17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17例全身静脉化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证实。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肺功能改善情况、有效率以及毒副反应。[结果]观察组胸闷、气短缓解率61.5%,较对照组胸闷、气短缓解率26.7%,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的缓解率较对照组高,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58.9%,对照组为11.8%,有显著性差异(P〈0.05);肺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为70.6%,对照组29.4%,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纤支镜行瘤体内化疗能改善通气功能,是治疗晚期肺癌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肺癌组织中PKC-α(protein kinase C-alpha)蛋白的表达,探讨PKC-α蛋白与肺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肺癌临床病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链霉茵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法)和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检测60例肺癌组织(肺癌组)、17例肺良性病变的正常肺组织(对照组)中PKC-α蛋白表达。结果 肺癌组和对照组PKC-α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6.7%(46/60)和17.6%(3/17),两组间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PKC-α蛋白表达在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即鳞癌和腺癌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肺癌之间比较,PKC-α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PKC-α蛋白在ⅠA+ⅠB、ⅡA+ⅡB和ⅢA+ⅢB期阳性率分别为50.0%、82.6%和90.5%,阳性率随TNM分期而上升,差异有显著性(P〈0.05)。PKC-α阳性率在N0和N1~3肺癌分别为42.1%、92.7%,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41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PKC-α蛋白表达在肺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肺癌组织中存在PKC-α蛋白的高表达;PKC-α蛋白的高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肺癌病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肺功能综合评估对肺癌手术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 在手术前对120例肺癌患者进行心电图、运动心肺功能和静息肺功能检测,并且对患者的心肺功能综合评分进行计算,对患者手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肺癌患者全肺切除术后呼吸衰竭发生患者的心功能、运动肺功能以及心肺功能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呼吸衰竭发生患者(P<0.05),患者术前心功能评分和运动肺功能评分与术后呼吸衰竭发生有关,其预测的敏感度、特异性以及阳性结果预计值均较高.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呼吸衰竭发生患者的静息肺功能评分显著高于非呼吸衰竭发生患者(P<0.05),且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的静息肺功能有关.结论 心肺功能综合评估对肺癌患者手术预后的评价相较于单项指标更加全面、准确,特别是对全肺切除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肺癌肺切除手术前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 (DLCO)测定与手术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413例肺切除手术前作过肺功能和DLCO测定的肺癌患者术后近期预后进行分析。其中2 7例术前DLCO降低 (全肺或二叶切除者 <6 0 %预计值、肺叶切除者 <5 0 %预计值 )者为DLCO降低(LDLCO)组 ,其余 3 86例为对照组。结果 LDLCO组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年龄偏大、伴有慢性支气管炎史、长期吸烟史以及术前化疗或放疗者明显增多 (P <0 .0 5 )。两组手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但LDLCO者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结论 术前DLCO降低可增加肺切除术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术前DLCO测定对预计肺切除术后风险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肺切除术后急性呼吸衰竭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对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呼衰)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分析46例肺肿瘤术后发生呼衰患者的年龄,术前肺功能及合并症、手术方法、手术当日静脉输液量、术后并发症及呼衰发生时间与同期未发生术后呼衰患者对比,找出围手术期可能导致呼衰的高危因素。结果:术前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率(MVV%),气速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残气容积、肺总量的比值(RV/T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呼衰组术日静脉晶体入量和输血量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01)。部分肺切除术后的呼衰发生可能性低于全肺切除(P<0.05)。结论:年龄>65岁,长期吸烟,术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心肺功能差,全肺切除及术后出现胸内并发症,围手术期输液量过多过快是肺切除术后发生急性呼衰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部分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前可能存在明显的通气功能障碍,术中单肺通气时如采用容量控制(volume-controlled,VC)通气模式可能会诱发肺损伤。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led,PRVC)通气模式是一新型通气模式,可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本研究拟探讨肺叶切除术中单肺通气时应用PRVC模式对患者气道压、氧合指数、肺内炎症指标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ASA Ⅱ~Ⅲ、术前检查提示肺功能中-重度障碍、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VC组和PRVC组,每组20例。单肺通气期间,VC组先采用PRVC模式通气5 min,而后转为VC模式通气;而PRVC组则先采用VC模式通气5 min,然后再转为PRVC模式通气,直至手术结束。更改模式时不改变呼吸机参数。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通气模式下的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肺静态顺应性、血气分析结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单肺通气结束时,收集患者通气侧肺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以及血清学标本,分别测量TNF-α、IL-1β、IL-6和IL-8,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与VC模式相比,应用PRVC模式后气道压明显降低(P<0.01),肺静态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间术中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患者BALF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VC组(P<0.05),但两组患者血清学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肺功能不佳的拟行肺叶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单肺通气期间采用PRVC通气模式可有效降低气道压、减少肺内炎症因子的分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保护性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7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开胸肺癌根治术,将7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对比2组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围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 d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变化。结果研究组胸腔引流量、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FVC、FEV1、MVV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3 d,研究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3%(4/78),较对照组15.38%(12/74)低(P<0.05)。研究组术后1年生存率为98.68%(73/76)、2年生存率为86.84%(64/76)、3年生存率为81.58%(60/76),与对照组的97.26%(71/73)、87.57%(64/73)、79.45%(58/7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  相似文献   

16.
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 S  Yan H  Qiao Y  Yin G  Zou S  Dong M 《中国肺癌杂志》1999,2(1):30-3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1990年1月至1997年10月肺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26例患者均进行了机械通气治疗,19例行气管切开术。结果 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4.7%(26/558),死亡率23.1%(6/26)。结论 呼吸道感染、手术创伤、伤口疼痛刺激、术前心肺功能异常等是引起术后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尽早诊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并给予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最有效手段,加强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避免手术并发症是预防术后呼吸衰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肺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Ma G  Su QG  Wang X  Zhu ZW  Wang CM 《癌症》2005,24(3):353-356
背景与目的:随着肺癌开胸手术的深入开展,术前肺功能状况对手术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同步对照分析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31例)与肺功能正常(62例)两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作比较,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并发症出现的有关因素。结果: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患者术后常见低氧血症(41.9%),心律失常或心功能不全(25.8%),肺部感染(25.8%)等一般并发症,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2%,院内死亡率为3.2%;而对照组此4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8.1%、9.6%及3.2%,无院内死亡。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切除范围与并发症的发生相关。结论:肺通气功能中度减退的肺癌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等一般并发症几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手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严重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年龄越大、手术切除范围越大者并发症发生几率越大。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呼吸衰竭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原因和治疗措施。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x^2检验,对114例呼吸衰竭患者的原因及死亡风险进行分析。结果因手术相关并发症引发的呼吸衰竭者40例(35.1%),因严重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呼吸衰竭者43例(37.7%),二者占全组的72.8%(83/114)。其他原因为麻醉清醒不完全或术中输液过量造成肺水肿、肺动脉栓塞、严重心律失常等。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者、术后并发症种类愈多者、术前肺功能差者、术前放疗者、术后第2天以后开始插管者、辅助呼吸时间愈长者、呼吸衰竭合并肺炎或‘肾衰者,其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其中前3者为显著独立致死因素,相对风险度分别为2.50,2.37和1.68;而与年龄、性别、手术治疗方式、术前合并疾病史、术前应用抗菌素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多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和呼吸道感染所致。仔细谨慎的手术操作和术后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避免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最重要措施。术后严密观察各项生命指征、及时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是减少术后呼吸衰竭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确诊的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及食欲状况、血气指标、呼吸费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平喘药物应用等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FACT-L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通气能够有效地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