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荔枝病”在我国发现已有26年的历史,在南方丰产荔枝的广东高州、中山县及海南岛地区,广西的靖西等县均有此病出现。近几年来每年荔枝成熟季节,均有吃荔枝中毒者,若不及时抢救,还会导致死亡。发病后较突出的生化改变是低血糖,严重的  相似文献   

2.
1976年5~6月收获荔枝时,在靖西县发现因吃荔枝引起突然昏迷、抽搐的住院患儿17例,诊断为“荔枝病”。现报道如下: 流行病学资料本组病例均发生在荔枝丰产的武平、新圩等公社,病例集中在荔枝收获的高峰期。男性7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2~10岁。病程经过平均6天。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荔枝病”的研究中,发现吃富含果糖的荔枝中毒引起低血糖症与果糖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本文用狗进行了静脉注射果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1)14只狗有13例于注射后1小时内出现有血中葡萄糖下降峰。(2)其中11例具有显著的两个时相的胰岛素释放峰。本文还结合文献资料讨论了果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在荔枝病、遗传性果糖不耐症、糖尿病的诊断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荔枝病的临床特征突出表现为低血糖,与1-磷酸果糖醛缩酶先天性缺陷引起的果糖不耐症很相似,为了探讨荔枝病的发生机理是否与果糖不耐症一致,作者对13例有荔枝病史者进行血清醛缩酶总活力测定和同工酶的分离,并与当地无此病史的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荔枝病治愈者与健康者的醛缩酶总活力均正常。(2)荔枝病治愈者同工酶无先天性缺陷。提示此病的发病机理似乎与果糖不耐症不同,不是1-磷酸果糖醛缩酶先天性缺陷所致的果糖不耐症。  相似文献   

5.
问:夏天吃荔枝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前几天.邻家一孩子吃着荔枝,就突然昏了过去。送去医院.医生说是低血糖反应。荔枝不是多糖的吗.怎么会吃出低血糖呢?  相似文献   

6.
由于进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腹泻,称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性腹泻。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夏秋季多见,无年龄及性别差异,在流行病学上有“吃污染食品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之特点,大多数为集体发病。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病机理方面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7.
荔枝病是一种在荔枝产区而在荔枝盛产季节中,吃过荔枝因而影响食欲及进食量,导致血糖过低非器质性疾病,其来势很猛,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容易引起死亡。我们收治13例,经积极抢救,取得一定的成效,现将我们的点滴经验报告于后。临床表现:13例均为幼儿,无明显性别之分,都可患病,发病前夕,患儿进食减少或拒食,夜间突然惊叫,冒汗,继而嗜睡,不省人事,阵发性抽搐,脉细而快,颜面青紫,发绀,心律欠整,血压下降,呼吸深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现代医学有关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理论和方法,从辨中风之病名,病因,发病,病位及其症状特点等几个方面予以阐述。认为祖国医学之“中风”病,是广义的“中风”。尚不能完全适应指导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脑血管病及临床科研的需要。其病名应定为“脑中风”有别于广义中风;其经典的“中经络,中脏腑”只是标志脑中风发病所处于动态发展,浅深轻重的四个病机阶段,并不是病位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大灰狼医生”的眼中,没有“病”,没有“人”,只有“肉”。医生吃药品回扣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的吃法都很有讲究,吃相也不尽相同。笔者在反复与全国的医药代表访谈之后,把吃药品回扣的医生归纳为三类:“大熊猫”、“大白兔”与“大灰狼”。  相似文献   

10.
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广西医学》2000,22(5):1038-1039
荔枝病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发生在盛产荔枝成熟的季节,死亡率高.1999年6~7月抢救荔枝病病人7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为1999年6月中旬至7月,71例患儿均来自种植荔枝产区或收购荔枝区,男45例,女26例,年龄2~4岁44例,5~7岁24例,8~10岁3例,治愈61例,死亡10例.发病病例均有连日进食大量荔枝史,每天每人进食1000~2000克不等,发病前1~2天几乎或完全不食粥饭,并排除了农药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中毒.  相似文献   

11.
李德 《现代健康人》2005,8(4):54-55
在没有怀孕的时候,白领的饮食可以是“吃最好吃的,而不是最有营养的”;但怀孕以后,为了宝宝的健康生长发育,可能要换成“吃最有营养的,而不是最好吃的”。如果你是准妈妈,那就让营养专家给你一些指点吧。  相似文献   

12.
Rock  占海摄影 《健康之友》2014,(5):120-121
作为起早贪黑的大忙人,我们很高兴看到你已经养成了吃早餐的好习惯,但“吃对了”比“吃了”更重要,因为并不是所有食物都适合在早上吃。你有没有“误食”过不健康的早餐呢?跟着我们开列一份早餐黑名单吧,然后把它们逐一“洗白”,用健康的打开方式启动每一天。  相似文献   

13.
用铁氰化钾滴定法测定荔枝病发病区靖西县和非病区百色县产的荔枝果总糖含量,结果表明:靖西县产的荔枝总糖含量为9.46%(x),百色县产的荔枝总糖含量为14.31g%(x),两区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现行温病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中对于春温的成因是这样论述的:“本病的形成主要是因人体阴精先亏正气不足再感受春令温热之邪而发病……”前人认为本病属于伏寒化温的伏气温病,即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于在病因学中讲述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温热病邪,燥热病邪,四种主因中没有春季温热病邪,在发病一节中对于伏邪学说只讲了实际意义而未讲源流和沿革,于是课后学生对春季温热病邪究竟是一种什么病邪,其致病特点如何?伏寒化温在春温的形成究竟起什么作  相似文献   

15.
荔枝病系由于连续多日进食大量荔枝而引起的突发性低血糖症。本病仅流行于荔枝成熟季节(6月下旬至7月下旬)。我院于1971年6月28日同时收治荔枝病3例。男2例,女1例;年龄3岁半、4岁、8岁。系一家堂兄妹。患者入院前几天均进食了大量荔枝。临床表现均符合荔枝病的特点,即清晨起病,出汗,呕吐,颜面青灰,皮肤及四肢厥冷,神萎,心动过速。其中1例昏迷,抽搐,瞳孔缩小。3例均静注高渗葡萄糖,补液,大量使用维生素B、C,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6.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大多是流行性感冒。中医称流感为“时行感冒”,又或重型感冒,在温病学派中属春瘟病范畴。当体内正气不足,兼受疫邪入侵时,人们便容易中招。很多人在患上流感后往往有这种疑惑,为什么吃了不少药,病症却并未减轻呢?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没有吃对药。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二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医疗和理论研究.“治未病”的思想几乎贯穿于《内经》全书.《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是(消极地)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没有发病前就进行预防.这就好象一个国家,不要等出了乱子才去平定,而是在没有动乱之前就防止乱的发生的道理一样.如果病形成后,再服药治疗,动乱已起才会治理,这就好象口渴了才去挖  相似文献   

18.
“亚健康状态”是机体由健康状态向疾病状态转变的中间状态,此时虽没有疾病发生,但已不是健康状态,中医虽然没有“亚健康”病名,但其相当于中医的“未病”,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和强调“治未病”,“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非常丰富。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著作中有系统论述,其基本认识是: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在这里,把“亚健康”分为“未生”、“未成”“未发”三个层次。唐代孙思邈提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明确地把“未病”、“欲病”、“已病”区分开来。对于“治未病…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青岛市红十字会等有关方面,免费为两名患“怪病”的孩子赠送了6000多元的无苯丙氨酸的奶粉和食用治疗淀粉,因为患儿在6岁以前不能吃普通米面。若吃了普通的奶或食品,孩子就会变傻。 这究竟是什么怪病?为啥吃普通饭就变傻? 其实,孩子患的是“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导致儿童智能落后或痴呆的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发病者并不算罕见,在美  相似文献   

20.
6~10月是钩端螺旋体(简称“钩端”或“钩体”)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早期发现“钩端”病人,有利于防止病情恶化,及早治好病人。“钩端”病的症状不一,有的发病突然,有的发病缓慢;有的症状很重,要马上抢救;有的又较轻,类似感冒。但要警惕,轻型可能很快发展成重型。生产队卫生员怎样才能尽早地发现“钩端”病人呢? 1.提高警惕。6~10月是“钩端”病流行季节,要特别提高警惕。尤其是对外地来人,没有注射过“钩端”菌苗的人,更要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