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价值.方法 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15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口服抗凝药物,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对15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缺血症状明显缓解,随访3~6个月,恢复良好.结论 介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患者13例,发病时间12~48小时。结果13例病人经溶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局部血管内溶栓术可作为血栓性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它的溶栓成功率高,又因使用的溶栓剂剂量不大,出血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介入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患者42例,发病时间10~66h。结果 42例病人经导管溶栓治疗后闭塞血管均再通,其有效率为100%,临床症状消失。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术可作为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基础疗法。它的溶栓成功率高,出血并发症很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介入球囊扩张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并观察治疗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收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18例,采用常规或者内膜下成形技术对完全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根据扩张后病变变化选择性使用支架植入.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技术有效率和临床有效率,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18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1例(5.6%),为穿刺部位假性动脉瘤.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技术有效率髂、股、腘动脉为11/12,胫前动脉为6/14,胫后动脉为9/16,腓动脉为4/11,总的技术有效率为30/53,临床有效率为17/18.髂股段再通后支架植入16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 d.术后6个月初始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分别为27/30、16/18和17/18.结论:对于下肢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的技术有效率与病变部位有关,可以达到理想的救肢率和生存率,操作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比较低,是一可用的、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四肢动脉急性闭塞介入治疗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中原医刊》2006,33(2):62-62
急性动脉闭塞发病急、发展快,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后果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999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取经PTA球囊扩张和溶栓的方法,治疗急性四肢动脉闭塞患者2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7例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病程2-9h)13例,B组(病程≤3个月)11例,C组(病程>3个月)13例。A组行直接PTCA,其余2组行择期PTCA。结果:A组13支血管成功12支(92.3%),发生急性血管闭塞1例;B组12支血管成功11支(91.6%);C组14支血管成功10支(71.4%)。无并发症发生。共植入支架21个(53.8%)。随访2-2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急性期及梗死早期PTCA成功率高,随着闭塞时间延长成功率下降,但介入治疗仍可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且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于东 《当代医学》2012,18(25):42-43
目的 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结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月的6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患者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在发病6h内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同时对溶栓后存在M1段狭窄的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照组在动脉溶栓后应用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d及第3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1个月内的死亡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1年内(通过随访)的动脉狭窄率.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第1d及第30d的NIHSS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1个月内观察组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死亡3例;在术后1个月及1年内,观察组的动脉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局部动脉内溶栓结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立  陈新国  张小东  杨柳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898+1916
目的探讨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6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患者,术前行CTA评估血管情况,术中结合DSA表现,采取相应的介入治疗,有8例10患肢(2例为双侧病变)行单纯行球囊扩张术,2例行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2例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4例行经动脉保留导管灌注尿激酶和扩血管药。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肢体血供得到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好转,5例糖尿病足患者2例术后溃疡愈合,2例溃疡缩小,1例糖尿病足患者介入术后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能改善患肢的血供,控制病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 261m)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血管内溶栓治疗和支架植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经CTA造影证实髂-股动脉长段(>10cm)狭窄闭塞,腘动脉以远及分支广泛闭塞,无良好流出道。置入溶栓导管,应用团注或渐进性脉冲溶栓的方法,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17例慢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留置溶栓导管后用微量动脉泵继续溶栓(1~3)天,并且进行了(PTA)治疗。8例急性长段动脉闭塞患者,继续给予扩血管、抗凝、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本组25例急慢性下肢长段动脉闭塞症,除4例无效外,其余病例经溶栓和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4.0%(21/25)。结论:综合应用灌注溶栓、导管取栓、导管机械性扩张、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是治疗急慢性长段动脉闭塞症,尤其是急性动脉闭塞症的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128条患肢术前经CTA或MRA诊断后,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置入血管支架进行介入治疗,并随访0.5~1.5年。治疗前后Rutherford分期,踝肱指数(ABI)双尾法配对t检验。结果成功完成96例(99.0%)患者127条(99.2%)患肢的介入治疗,支架置入114枚(92例),术中造影血管通畅,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踝肱指数(ABI)由治疗前0.36±0.13增加至0.71±0.1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8个月,12例(12.5%)患者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结论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可作为临床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锁骨下动脉近端闭塞性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对30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中2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并发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溶栓及PTA治疗,成功27例(90%),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病。除2例患者于术后8~10个月发生再狭窄经重复PTA再通外,随访6~12个月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6年1~1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腘动脉及膝下动脉闭塞患者采用导丝顺行开通失败,同期采用经小腿远端胫后、足背动脉逆行穿刺引导导丝逆行开通闭塞段动脉,然后对病变段进行球囊扩张.术中经胫后动脉穿刺5例,经足背动脉2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的成功率、闭塞段病变的逆行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踝/肱指数(ABI).结果 本组7例患者小腿远端动脉逆行穿刺均获成功,其闭塞段腘动脉及胫前或胫后动脉均获逆行开通,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得到缓解,未出现相邻神经、血管损伤等围术期并发症.术后ABI由术前的(0.32±0.13)升至(0.7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复发.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尤其是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病变,如常规顺行开通失败,可采取小腿远端动脉穿刺逆行开通技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下肢急性动脉闭塞2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9月~2007年3月25例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结果25例患者经积极系统治疗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下肢急性动脉闭塞是血管外科急症,处理应及时、规范,经取栓、溶栓、抗凝等综合治疗,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欢  赵玉军  李晨 《吉林医学》2014,(17):3788-3788
目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早期治疗的恢复情况。方法:随机选取30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影响早期预后的多项因素。结果:30例患者中不良预后患者12例,早期良好预后患者18例。早期不良预后患者的年龄以及基线的收缩压相比早期良好预后患者明显提高,同时其基线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更高。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需要尽量进行溶栓治疗,患者出现症状性出血、高龄、基线血压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和早期不良预后之间有显著联系。  相似文献   

16.
基底动脉闭塞是危及生命的严重脑血管事件,引起脑干梗死可迅速致死或致残,预后与颈内动脉系统闭塞性脑卒中相比较更差。传统的抗血小板,抗凝和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死率高,幸存者多数致残甚至植物状态。目前认为在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后早期或超早期采用动脉溶栓等治疗方法,可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并使生存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7.0%、血管再通率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5%、52.2%(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可促使急性脑梗死患者闭塞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且不会导致颅内出血风险增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动脉闭塞性疾病血管内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探讨动脉闭塞(包括动脉栓塞和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疾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①导管内灌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或留置导管持续溶栓治疗;②机械导管碎栓负压抽吸伴药物溶栓治疗;③对局限狭窄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TA)和支架成形术。其中锁骨下动脉1例,骼动脉6例,股动脉5例,胭动脉2例,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和足部动脉2例。结果咒~(球囊扩张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复通率100%,溶栓术后,血栓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DSA或B超随访,动脉均保持通畅。其中1例介入术后1周,因高血压病脑干出血死亡;3例脉管炎血栓坏疽者;2例截肢。结论采用急诊机械性和药物性溶栓术,结合PTA和支架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降低截肢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黄丽霞 《广西医学》2005,27(6):933-934
经皮穿刺介入溶栓是通过导管注入溶栓药物至血栓部位的一种局部溶栓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治疗风险性低、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急性动脉栓塞及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对15例外周动脉急性栓塞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溶栓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张大伟  贾琳楠 《吉林医学》2006,27(8):977-977
目前,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病人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轻者下肢疼痛、水肿,肢体远端发凉发白,动脉搏动消失,间歇性跛行,重者可致下肢及足部有不同程度的缺血性溃疡及干性坏疽,如不及时治疗就有截肢的可能,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幸。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是目前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其有创伤小、疗效高、见效快、安全性好和花费少的优点,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1临床资料收集2004年3月8日 ̄2006年2月18日下肢动脉闭塞症的病人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29 ̄82岁,平均年龄55.5岁。根据病情均给予不同次数的介入治疗,其中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