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冬兵  刘加新 《江苏医药》2022,48(1):106-107
患者,男,55岁,因"确诊肺癌1年余,痰中带血1个月"于2019年3月初入院.患者2017年11月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诊断为右肺上叶小细胞肺癌,同年11月16日于浙江省肿瘤医院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中央型肺癌伴少许阻塞性肺炎,右肺门及纵隔4R淋巴结转移,2R、1L淋巴结显示.头颅、腹部及骨放射性核素...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9岁,2011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前来就诊,查胸部CT示:右肺下叶可见大小约3.8cm×2.5cm结节,余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纵隔淋巴结增大,右侧第4肋骨腋段骨质破坏,结合病史考虑肺癌并肺内、纵隔及肋骨转移。于2月28日行右肺病变放疗(DT=  相似文献   

3.
1病历摘要患者女,55岁,因胸闷2个月余就诊。既往史:5年前行子宫肿瘤切除术,病理不祥。2006年9月15日行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下叶多发小结节,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4R、10R、5、7区)肿大。右肺下叶支气管变窄、受压。CT诊断:肺转移瘤可能性大,纵隔淋巴结、双肺门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原发病。该患者又于2006年11月5日及2007年1月7日分别复查胸部CT,诊断同前。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4.
宋祥华  胡德宏 《安徽医药》2018,22(7):1349-1353
目的 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而指导临床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7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都进行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统计淋巴结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及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76例肺癌患者中,共清扫出淋巴结4 968枚,平均(4.4±1.7)组,其中有145枚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92%.有58例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01%,其中区域性淋巴结转移55例,占纵隔淋巴结转移的94.83%.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8.92%,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22.8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74,P>0.05).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左肺癌比较,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与下肺癌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04,P>0.05;x2 =0.099,P>0.05).随着T分期的增加,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大.当肿瘤处于T1a期时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也未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高、中、低分化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10%、25.49%、29.33%,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4,P<0.05).结论 T1期周围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相关,大多遵循区域性转移的规律,跨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低.T1a期肺癌和T1b期高分化鳞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低.根据纵隔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术中可适当放宽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纵隔胸膜包裹性积液单独存在时诊断较难,笔者遇到1例误诊为纵隔淋巴结肿瘤,经试验性治疗而痊愈,已观察10年,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22岁,工人,病案号4738。于1973年7月因发热、胸痛及胸部压迫感而就诊。胸透上纵隔向两侧增宽,右肺门有一2.5×3cm边沿模糊密度增高阴影,考虑为纵隔淋巴结肿瘤入院。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6.
病例:患者,男,47岁。因“咳嗽、咳痰、右肩胛骨疼痛1年余,加重3月,胸闷、气紧20余天”于2011年5月24日入我院治疗。根据5月20日我院PEC/CT结果,入院时考虑该患者右肺上叶Ca伴双侧颈部、纵隔及右肺门淋巴结、骨转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6岁,因"咳嗽、胸闷,伴胸痛3个月余"于2009年5月6日入住我院.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吸烟指数20支×40年,已戒2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少量咳痰,偶有血痰,胸闷气急,胸痛,乏力;胸部CT(图1)示右上肺占位(约5 cm×6 cm×8 cm),纵隔淋巴结肿大;两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右上叶开口处舌样新生物(图2),活检提示为慢性炎症.病程中,患者精神萎,纳差,乏力,体重明显下降.入院体检:T 38℃、HR 72次/分、RR 20次/分、BP 120/75 mm Hg,神志清,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无唇绀,右上肺呼吸音偏低,右肺闻及散在于罗音,未闻及湿罗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72岁。因反复咳嗽并咯脓痰2个月,时有发热加重7d入院。有6年吸烟史(15支/d)。CT检查:右肺下叶见一8cm×7cm的高密度块影,周围尚光滑,密度不均,可见分叶,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手术所见:于右肺下叶见一8cm×7cm的肿块,质中等,侵犯右肺中叶,行右肺中下叶切除术。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病理检查:送检物为右肺中下叶,表面光滑,灰褐色。沿支气管切开肺叶,见右肺下叶内距肺门0.3cm处有一椭圆形肿物,约8cm×7cm×5cm,灰白色,质软,边界清楚,似分叶状,肿瘤累及右肺下叶支气管内及右肺中叶。镜检: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丰富的血管构成,瘤…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2岁,2009年8月以“咳嗽、咯痰5月余”入院,入院确诊为右肺小细胞癌,局限期。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征阴性,腹征阴性。胸部CT示右肺7.3cm×6.5cm大小占位,纵隔内广泛淋巴结肿大,手术不能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15岁.因刺激性干咳、胸闷1月入院.1月前因着凉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无痰,略感胸闷,伴发热,体温37.5~38℃.入院查体:无复视、眼睑下垂,右肺呼吸音低,左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胸部CT示右前上纵隔巨大软组织影,密度均匀一致,约16cm×15cm大小,边缘光滑,无分叶,纵隔左移.术前诊断:纵隔实体肿瘤.于全麻下行右胸前外侧切口纵隔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前上纵隔,呈椭圆形,约18cm×15cm×15cm,包膜完整,与右胸壁、右肺、上腔静脉和气管粘连,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郭旭亮  张好勋 《江西医药》2022,(12):2262-2264
目的 探究64排容积CT双血供灌注参数在术前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整理其临床基本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容积CT及病理学检查。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按照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将其分为无转移组(35例)及转移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PAF、BAF、PI灌注参数,BAF、PI检查方式对术前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结果,及BAF、PI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无转移组患者的PAFF水平与转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移组患者的BAF水平低于转移组,无转移组患者的PI水平高于转移组(P<0.05);经BAF检查,60例肺癌患者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9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1例,其中真实的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1例,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35.00%(21/60);经PI检查,60例肺癌患者中有纵隔淋巴结转移25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35例,其中真实的有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20例,其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检出率33.33%(20/60);与BAF检查比,P...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否认有药物过敏史。腰痛起病,病史7月,于2011年9月5日在全麻下行腰椎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示:(L2椎体)查见转移性低分化腺癌。2011年9月25日行颈、胸、腹、盆CT:右肺上叶肺癌侵犯纵隔并右肺与纵隔、右上肺门淋巴结;右侧腰大肌、髂  相似文献   

13.
王长霞  关太平 《河北医药》2006,28(4):289-289
患者,男,64岁.近半年来,胸闷,憋气,半年前无诱因胸背吵部隐痛并放射至上腹部.既往有肺结核史.查体:T 37℃,P 80次/min,BP 120/70mm Hg.表浅淋巴结均未触及.右侧胸壁(第7、8肋间)可扪及一质硬、边界清楚的肿块,约2.5 cm×2.5 cm,有压痛,皮肤无红、肿、热.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胸片检查:右肺上野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右下肺野外带软组织肿块影,上缘清晰,下缘与膈肌不能分开.CT检查:胸CT平扫纵隔窗显示右侧前胸壁于胸骨剑突下水平有一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界限清楚,测CT值14.1~44.2 Hu.肿块向外压迫胸、腹壁,致局部隆起凸起,向内压迫肝脏向左侧推移.右肺上叶后段可见一高密度影,界限不清,密度不均,CT值为21.4~53.4 Hu.无纵隔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开展的53例电视纵隔镜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拟诊肺癌并有纵隔淋巴结肿大的53例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发现21例有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无转移,后者中的30例经开胸手术病理确诊为肺癌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余2例不是肺癌;51例肺癌患者经纵隔镜淋巴结活检均获得准确的肺癌分期。所有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纵隔镜是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NSCLC患者116例,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行纵隔镜检查或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等获得病理组织,对照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及PET/CT对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准确度。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48.6%、75.9%、48.6%、75.9%,准确性为67.2%;PET/CT对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状态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1.1%、88.6%、76.9%、90.9%,准确性为86.2%。结论 PET/CT提示纵隔淋巴结无转移者基本可以排除转移,提示有转移者可行纵隔镜手术进一步确诊或手术治疗时规范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梁美凤  林锦魁 《海峡药学》2006,18(1):177-178
1病例介绍患者,男,48岁,于2005年4月9日来院在神经内科就诊,双下肢疼痛,乏力,需旁人的搀扶下才能站立、行走、伴纳差5d,症状加重,近1个月明显消瘦为主诉,拟诊格林巴利综合征住院。查体:T36.6℃,P84U次/min,R21次/min,BP125/80mmHg,触及质硬可移动的淋巴结,检查诊为右肺纵隔及左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4岁。右侧胸部疼痛9个月。体检:颈静脉轻度怒张,锁骨上淋巴结(一),胸廓外观正常,两侧睾丸大小正常,无异常发现。X 线胸片示前纵隔有一12×10cm 半圆形块影,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匀。1990年11月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前上纵隔,质硬,表面高低不平,周围境界不清,部分侵犯心包及右肺上叶。将肿瘤连同受累的心包及肺组织一并切除。病理诊断:前纵隔精原细胞痛侵犯心包及肺组织。术后给予放疗,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患者女,71岁,2008年6月体检胸部CT示:右肺中叶8mm×10 mm大小结节,纵隔淋巴结无肿大,血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均在正常范围,建议随访。2009年7月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中叶9 mm×10 mm大小结节,加做PET示肺部9 mm×10 mm大小结节,未发现肺部代谢增高灶,建议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64岁,于2019-02-27在我院行经皮肺穿刺病理:(右下肺)腺癌(低分化)。2019-03-06查全身PET/CT:(1)右肺下叶后基底段周围性肺癌并右颈Ⅳ~Ⅵ区、右侧锁骨上窝、纵隔及右侧肺门淋巴结转移;(2)右肺上叶尖、前段磨玻璃密度结节,代谢不高,考虑多中心型肺癌可能性大;余右肺上叶实性小结节,代谢未见增高,建议随访,除外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Chamberlain手术联合纵隔镜在不明原因的纵隔肿物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左前纵隔切开入路,对胸部CT等检查发现的不明原因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占位尤其是经颈部纵隔镜难以达到的第5、6组淋巴结进行活检术,其中3例同期行心包开窗术.结果 59例患者均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确诊率达100%.3例心包积液患者同期行心包开窗术效果良好.本组手术时间平均短于1 h,手术出血量少于50 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4 d,无手术死亡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Chamberlain手术联合纵隔镜对于常规纵隔镜难以到达的第5、6组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的纵隔占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