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纪宁  杨雍  王才宏  黄彬 《西部医学》2017,29(12):1691-1693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 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九寨沟“88”地震发生后8月9日 8月11日对地震伤员的检伤、救治、后送转运、进一步住院诊治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协同震区医院检伤、转运伤员17人,检伤巡诊伤员122人,手术5人;组织协同后送转运伤员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四批次共48人,共收治入院伤员47人,手术24人,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截止8月20日已有6人经治疗后康复出院,另外42人经手术及相关救治后病情稳定恢复中。后送转运及转运后的救治中做到了零死亡。结论 在地震等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伤员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从地震医疗救援的角度看应急医疗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对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工作作观察性的研究。结果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了地震重灾区北川的伤员转运、临时救治和临时病房的伤员治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论以医疗机构为单位、分工明确的常备应急救援医疗队,在详细灾难医疗救援预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关系到灾难医疗救援工作的成败;应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分类,危重伤员现场抢救,大多数伤员应该在充分补充液体、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疏散至邻近或远离灾区的医院;医疗队可以在灾区附近的医护力量较弱的中小医院组建临时病房,扩大伤员的收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难伤员检伤分类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渝  李初民  王放 《重庆医学》2008,37(21):2403-2404
目的 根据地震灾难伤员救援特点,利用信息化检伤分类,加快地震伤员救援.方法 从实际地震伤员检伤分类标准和分类方式出发,设计PDA地震灾难检伤分类系统.结果 地震灾难检伤分类系统加快了治疗进程,更多地挽救了伤员生命.结论 地震灾难检伤分类系统能有效提高地震救治工作效率,为重大灾难信息化检伤分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分诊是急诊护士接诊急危重症伤员的常规护理工作程序,面对四川汶川5.12成批地震伤员的接诊救治,快速分流是预检分诊的关键,我院急诊科在地震伤员的转运、接诊、救治中,“医护合作”采用CRMAS评分进行检伤分类,大大缩短了急诊预诊分诊时间,使危重伤员得到了及时、妥善的救治,使成批伤员在短时间得到了有效的分流。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大地震后成批伤员的现场急救处置和有序转运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后青川木鱼中学98名伤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结果通过医务人员现场急救处置后98名危重伤员有97人被有序转出青川县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因地制宜、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处置、有序分拣并组织分批转运的措施,能最大限度的救治生命,减少成批伤伤员的死亡和伤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损伤严重评分(injury severitv score,ISS)在5.12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我院在5.12地震灾害发生后2周内伤员以ISS进行检伤,并依此为依据对伤员进行诊治,分析诊治结果.结果 2周内共对2171例伤员进行了检伤,行急诊清创手术985例,其中1418例患者入院治疗,急诊室死亡13倒.结论 在大型灾害的救援中,以ISS进行检伤对保障伤员迅速、合理救治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日常单个伤员的救护,批量伤员的救护要复杂的多。批量伤员的救护需要精心组织指挥各个系统协调一致,迅速有效,转送及时,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挽救更多的生命。本文总结了目前世界上灾难救援中“统一指挥、检伤分类、阶梯治疗、分级后送”的医疗救护模式是批量伤员损害控制重要而有力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院内救护的组织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快速启动院内批量伤员救护应急预案,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31例地震批量伤员进行统一明确检伤分类、院内急救现场准备、预检分诊、转运安置和后续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此次地震批量伤员31名中,严重多发复合损伤10例,脊柱骨折损伤8例(伴瘫痪4例),脑挫裂伤4例,四肢骨折伴神经损伤3例,骨盆骨折2例,失血性休克2例,手毁损伤1例,电烧伤1例,抢救成功率为100%。结论应对高海拔地区突发灾害批量伤员科学实施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进一步提高灾后护理能力,确保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伤员大批量的省外转运,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我国又一次从灾区转运伤员的大行动。这次地震伤员转运人数之多,动用列车数量之大,均远远超过唐山大地震转运伤员的规模。2008年5月20日,我院接到上级命令,医院转运救护队将赶赴四川地震重灾区德阳,转运100名伤员至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兰州市2010~2012交通事故后伤员院前救治的调度与实施,为进一步提高院前伤员的救治效果提供解决思路.方法:收集2010~2012年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受理并进行救治和转运的交通伤伤员相关资料,汇总分类并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共受理交通事故7585起,救治伤员9093人,其中现场死亡71人,途中转运死亡4人,其它伤员均成功转运至救治医院.结论: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可提高交通事故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科学调度,合理调配资源是抢救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5.12汶川地震伤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伤员收容和医疗救治特点。方法通过病案查阅及调查问卷等方法,回顾成都军区总医院2008年5月12日-28日救治的1 070例地震伤员临床流行病学特点、震后伤员就诊时间分布特点以及入院后救治措施和患者预后等。结果震后48h内入院人数达692例,占入院总数的64.7%。骨科伤员710例,占总伤员数的66.4%,其中最常见的为四肢骨折(371,34.7%)、软组织伤(191,17.9%)、脊柱骨折(122,11.4%)、骨盆骨折(49,4.6%)及挤压综合征(CS)(17,1.6%)。1 070例中死亡5例(0.5%),其中挤压综合征3例,腹部损伤伴失血性休克1例,地震相关非创伤性疾病(心肌梗死)1例。结论地震伤员中骨科伤为最主要伤型;地震后24-48h运送至医院就诊的伤员最多。挤压综合征患者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冯庚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121-124
本文介绍了对大型灾难及事故紧急医疗救援的研究内容和开展研究的意义.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既往对灾难事故救援的现状研究,包括现场救援的总体性研究、救援缺陷研究以及救援法律法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灾难事故的现场救援研究,包括灾难事故损失早期评估研究;建立高素质、高效率的专业救援队伍的研究;救援物资及装备研究;灾难事故导致伤害的原因、种类、性质、特征、概率、后果和最佳应对方案研究;人员和设备输送研究;现场救援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现场救援的组织指挥研究;受困人员生命探测搜索研究;受困人员解救脱险研究;检伤分类研究;伤员潜在致命情况评估研究;危重症患者现场生命支持研究;战伤自救基本技术研究;特殊情况导致的伤害救援研究;伤员分流及转运研究;停止救援及现场清理时机研究;疫情防控研究;院内强化治疗研究;群众现场避险逃生、自救互救及防灾减灾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汶川大地震中成都市某野战医院的卫勤保障特点,总结经验.方法:该野战医院从汶川、映秀、彭州接收后送伤员,通过对前接、护送、院前拣伤分类、防疫消毒、制备紧急疏散预案及院内专科诊治的观察,分析伤员救治状况.结果:通过直升飞机空运伤员,及时保证了伤员的后送救治;第1次、第2次检伤分类确保了伤员有效、科学的救治;对车辆、担架及伤员及时防疫消毒保证了无疫情发生;制定紧急疏散方案,使伤员安全渡过余震期.结论:充分运用卫勤保障知识进行部署和组织,是保证大灾害时伤员及时、安全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科学预计卫生运输船卫勤人员的配置数量,研究提高卫生运输船卫勤人员的利用效率。方法首先根据卫生运输船的伤员特点,确定每组室可能接受的伤员数,通过海上模拟演练,确定各组室人员的数量。结果开展100张床的卫生运输船,完成一次100名伤员救治后送任务,至少需要16名卫勤人员。结论方法符合卫生运输船伤员救治特点,提高了卫勤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并发相关感染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伤口感染及并发气性坏疽的规律以及诊治方法.方法 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受伤部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结果 本组震后送伤员147例,其中骨折117例,占79.6%,包括多发性骨折49例,开放性骨折12例;合并多发性软组织挫裂伤31例,挤压伤9例.进行伤口分泌物涂片镜检、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41例,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感染共27例,其中软组织挫裂伤清创术后感染13例,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7例,截肢术后感染3例,筋膜切开减压术后感染3例(气性坏疽1例),原发性气性坏疽1例.2例气性坏疽伤员均行截肢术以救治生命.术后所有伤口均痊愈.入院后截肢2例,无死亡者.结论 地震伤具有战伤的多数特点,应按战伤分类处理.骨折伤员占地震伤的大多数,其中开放性骨折感染率高,现场急救应以清创为主,保持伤口开放引流,以利后期救治.  相似文献   

17.
田伟  马娟 《中国病案》2009,10(6):44-45
目的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604例汶川地震住院伤员的救治情况,为建立自然灾害医疗救援应急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并分析5·12以来5个月(震后153天)已出院且诊断明确的地震伤员情况。统计分析采用、M进行描述,Х^2检验等方法。结果纳入研究的地震伤员中男性818例(51.00%),女性784例(48.88%)。男性平均年龄(42.00±21.03)岁,女性平均年龄(44.60±22.66)岁。入院时间集中在震后2周内(81.17%)。地震伤员主要来自都江堰市、阿坝州和德阳市。经Х^2检验,不同性别地震伤员手术(Х^2=0.484,P=0.487)和转归(Х^2=0.877,P=0.928)的构成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疗机构在面对类似自然灾害时应尽快启动医疗应急救援预案。各医院应该尽快组织医务人员做好救援工作,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住院地震伤病员的特点和疾病谱。方法收集整理三所医院收治汶川地震伤病员的诊疗信息。对比三所医院收治伤病员入院时间、基本情况和诊疗信息的差异。结果全部住院伤病员男性730人(56.5%),女性562人(43.5%)。三所医院住院患者性别、年龄组、民族、婚姻状况、手术与否和治疗结果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震区一线医院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低于西京和唐都医院(P<0.001)。按照出院第一诊断,损伤或中毒住院伤病员占81.5%。结论地震等灾害后应尽早(灾后3-5天)开展伤病员转运。地震第一阶段医疗救援完成后,医疗救援重点应转向内科和慢性疾病,应提前做好应医疗准备。地震医疗救援应按照伤病员疾病谱,配置医护人员、器材、药品等,避免浪费。  相似文献   

19.
地震伤员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瑜秀  宋小萍 《西部医学》2009,21(10):1827-1828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干预依者一般资料表,在患者知情同意原则下,对80例地震伤员进行调查。结果地震伤员的抑郁发生率为42.5%,患者的家庭受损状况、性格、经济状况、生活自理程度、支持系统是影响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因素。结论地震伤员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心理干预应及早并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