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雅红  陈津  许楚宏 《广东医学》2001,22(12):1169-117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通冠心病患者 36例,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20例)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16例),于术前、术后24h内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术前、术后QTd。结果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d,QTc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术前单支病变组QTd比多支病变组略缩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两组的QTd及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明显缩短冠心病患者的QTd,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冠脉多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是一项高精尖的介入治疗技术,即经外周血管将合金支架通过导引导管送入病变部位并植入在那里,扩张狭窄的冠脉以增加血流量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使单纯 PTCA 术后再狭窄率由25%~50%下降到12%~20%。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对手术成功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很重要的作用。2004年1~12月我病区共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150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50例,男98例,女52例。年龄32~71岁。单支病变68例,双支病变45例,三支病变37例平均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21支(18例)有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PTCA术,其中16支冠脉PTCA术后植入支架。在PT-CA前后和支架植入术后,采用Cardiometric FloMapⅡ血管腔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仪和多普勒导丝,测量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DS  相似文献   

4.
中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45例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中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对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和支架植入术,包括急性心肌梗塞2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心绞痛15例。其中单支病变16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9例。血管狭窄大于75%60支。[结果]44例PTCA共扩张47支狭窄血管,成功率97.8%,其中37例在PTCA后置入支架43只。[结论]中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尤其是急性心肌梗塞后的PTCA,配合中医药治疗,有改善心功能,促进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9年1月~6月为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了5例次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均为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冠脉造影示2支血管病变1例,单支血管病变3例。4例患者5处狭窄成功扩张4处,3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术后残余狭窄0~20%。术后随访1~6个月,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出现心绞痛复发且较术前加重,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脉造影,见原狭窄血管已完全闭塞,再次行PTCA成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142例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评价其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共处理病变血管162支,其中前降支病变79例,回旋支病变24例,右冠脉病变54例,第一钝缘支病变3例,第一对角支病变1例,中间支病变1例,血管平均狭窄程度(92.51±9.05)%,经股动脉途径110例,经桡动脉途径32例,植入支架179个,植入支架的总成功率97.2%,支架平均长度为21.38±5.08 mm,支架的平均直径3.04±0.35 mm,支架释放压力平均为12.55±1.74atm,平均住院天数21.88±11.92 d。主要并发症:死亡3例,发生心肌梗死1例,急性冠脉搭桥1例,术中出现室速、室颤6例,均除颤成功。随访3月~2年,支架植入术后因心脏事件再次住院患者30例(占21.1%),支架内再狭窄8例,均为Medtronic AVE系列裸支架,支架内再狭窄率4.5%,其余患者临床疗效均佳,无心脏事件及心绞痛发生,生活质量较好。结论本组资料显示,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包括复杂病变在内的冠心病心肌梗塞和不稳定心绞痛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冠脉病变尤其是处理PTCA术中明显内膜撕裂和急性血管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狭窄行支架术的临床应用分析及术后康复。方法336例病人进行了临床应用分析,按造影异常者分为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两组,单支组112例,多支组224例,支架置入率分别为58.9%和52.7%,血管狭窄80%以上者置入支架。结果两组年龄和支架长度有显著差异,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状动脉并发症,支架失败率以及随访事件和再狭窄率均无差异。结论冠状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安全有效,病人康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崔霞  薛伟 《四川医学》2011,32(3):426-427
目的通过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心电图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40例典型的心前区疼痛病史而心电图正常的患者进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血管病变组及三支血管病变组,静息心电图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冠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病变者47例(33.6%);2支血管病变66例(47.1%),单支血管病变者27例(19.3%)。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2~3支血管病变者心电图正常,与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有关;单支血管病变与狭窄程度较轻和有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关。随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病变程度增加。对有心前区不适的患者,应根据病史、心前区不适发作特点等作出初步判断,必要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内钴合金裸支架与雷帕霉素药物支架特点、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钴合金裸支架治疗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冠心病患者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单支病变血管直径狭窄>70%的冠心病患者204例,81例冠状动脉内置入钴合金裸支架;123例冠状动脉内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观察术后疗效、12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患者置入支架的成功率、住院期间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率及12个月随访MACE发生率、再狭窄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钴合金裸支架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 1例老年冠心病人 ,年龄平均75 .5± 6 .5岁。血管病变共计 2 8处 ,其狭窄程度均在 75 %以上。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病变后 ,对其中 2 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果 :2 3处病变共植入 2 5个支架均成功 ,术后 1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 ,1例出现少量心包积血 ;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只要适应症选择得当 ,术前准备完善 ,术中操作熟练 ,该手术对老年冠心病人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扫描模式下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准确性及辐射剂量。 方法: 123例怀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序列扫描组,n=58)与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技术(大螺距扫描组,n=65);2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利用双盲法、以5分法评定系统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计算2名医师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并对辐射剂量进行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123例患者,1 920段(97.6%)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序列扫描组和大螺距扫描组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98.1%(910/928)和97.1%(1 010/1 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7);123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均分为(4.7±0.8)分;其中序列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7±0.7)与大螺距扫描组冠状动脉均分(4.6±0.9)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3,P=0.548);2名评价者之间的Kappa值为0.799(P<0.01)。大螺距扫描组的有效剂量为(1.08±0.11)mSv,明显低于序列扫描组(2.26±0.49)mSv,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2,P=0.000);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分支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序列扫描组:97.6%、97.5%,大螺距扫描组:98.1%、96.5%。 结论: 在低心率及律齐人群中,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及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均较高,但大螺距扫描技术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03例,根据320-DVCT中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n=35):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B组(n=68):有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一支或多支冠脉狭窄),对比两组间血清CysC的差异。结果:患者血清CysC在A、B组分别是(0.73±0.39)mg/L,(1.25±0.62)mg/L,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血清CysC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ysC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存在关联,可能可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运动试验(CPET)中的氧摄取动力学、无氧阈及心肺储备功能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68例胸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主要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50%组、50%~75%组、〉75%组。对各组间CPET相关参数(二氧化碳呼吸当量、氧摄取动力学及无氧阈等)进行比较。结果与〈50%组相比,50%~75%组中VO2peak、VCO2、AT、02pulsepeak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VT、VENCO厕AT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组中除V02peak、VCO2、AT、O2pulsepeak明显降低外(P〈0.05或0.01),HRpeak明显降低、VENC02@AT及VDNT(Est)@peak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50%~75%组比较,〉75%组中仅VDNT(Est)@peak显著升高(P〈0.01)。其他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可能与VO2peak、VCO2、AT、O2pulsepeak有一定的相关性,狭窄程度〉75%可能与HRpeak、VE/VCO2@AT、VDNT(Est)@peak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共137例,有颈动脉增厚以及斑块的患者分为A组(62例),无颈动脉增厚或斑块者为B组(75例),按冠脉单、双支病变分为A1组(32例)、A2组(30例)和B1组(30例)、B2组(39例)。选择与A组和B组的性别及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C组(32例)和D组(42例)。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查各组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 1、A2组患者的颈动脉厚度为(0.14±0.02)mm,(0.18±0.02)mm,显著高于对照C组的(0.08±0.02)mm;A2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60.0%,显著高于A1组的34.4%;D组与B1组和B2组的各项颈总动脉弹性参数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大动脉弹性与颈动脉病变密切相关,颈动脉弹性参数可以作为预警冠心病的重要敏感标志,采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对动脉弹性进行无创性检查,准确性、敏感性均较强,可用于早期预警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2010年12月,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狭窄28例。结果治疗狭窄颅内动脉28支,其中置入冠脉球扩式支架16枚,Wingspan支架6枚,apollo支架6枚,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1例。27支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9.36±5.63)%下降至(4.23±1.57)%,无死亡病倒,术后27例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脑栓塞表现,3 d后恢复正常,其他26例患者无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随访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结果显示,原狭窄血管近端、远端血流速度和支架置入后24 h的TCD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适应证的正确选择、术中熟练的导管导丝技术和围术期的专业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angioplasty and stent,CAAS)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在CAAS手术前后分别进行CEUS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计算颈动脉狭窄率和血管内径.分别对CEUS和DSA的检测结果进行狭窄分级,Kappa检验评价两种方法的检测一致性.结果 CEUS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3.12±16.23)%降至术后(15.32±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DSA检测显示颈动脉平均狭窄率从术前(81.32±13.63)%降至术后(13.11±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86,P<0.01).血管内径从术前(1.51±0.61)mm提高至术后(4.36±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1).24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及15处颈动脉分叉段狭窄CEUS和DSA检测狭窄分级一致性均较好(Kappa=0.753、0.779,P<0.01).结论 CEUS可作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筛查、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的检查方法,对不便接受DSA检查的患者能基本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7.
李绍发  梁柯  黄志志 《广西医学》2014,(4):462-464,46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105例患者椎动脉开口共成功植入105枚球扩式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率为(9.1±3.0)%,成功率达100.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第2-7天和1个月复查椎动脉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未发现再狭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4.29%。术后随访1-36(21±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24.76%(26/105),未发现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能解除血管狭窄,明显改善狭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带侧孔和不带侧孔指引导管行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探讨带侧孔指引导管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0只雄性西藏小型猪随机分组为带侧孔组和不带侧孔组,分别用带侧孔和不带侧孔的右Judkins指引导管行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量两组左右冠状动脉血管直径,有创压力监测冠状动脉内血压,实时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结果:小型猪带侧孔组和不带侧孔组的右冠状动脉直径分别为(2.51±0.12)mm和(2.54±0.11)mm(P〉0.05),左前降支直径分别为(2.40±0.09)mm和(2.42±0.12)mm(P〉0.05),右冠状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14.9±6.5)mmHg和(30.5±9.5)mmHg(P〈0.05),左冠状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15.5±6.8)mmHg和(32.4±10.2)mmHg(P〈0.05)。心律失常带侧孔组发生率低(P〈0.05)。结论:带侧孔指引导管完成小型猪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窦性心律震荡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脉造影(CAG)和CCU监护的患者68例,其中A组(CAG阴性组)23例,B组(CAG阳性组)45例,包括单支病变组21例,多支病变组(≥2支)24例,测量反映HRT的两项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B组(CAG阳性组)中两亚组患者震荡初始(TO)值较A组(CAG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阴性、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TO值分别为0.101±1.843、0.115±3.121、0.131±2.733,P〉0.05;而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震荡斜率(TS)值显著低于A组(CAG阴性)P〈0.05,3组TS值分别为16.780±8.130、10.312±5.525、5.703±4.534,且TS值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显著相关(TS相关r值0.54,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有HRT受损,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其受损越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先行血管造影,然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自膨式支架跨过狭窄部位,将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治疗狭窄动脉21支,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78.94±12.8)%下降至(3.19±3.04)%,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围术期无并发症。随访1-1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治疗血管无再狭窄。结论只要适应证选择正确,围术期处理得当,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不仅临床效果好,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