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在非结石性低位胆道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72例非结石性低位胆道梗阻患者的超声图像及超声诊断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2例非结石性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胰头癌3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管癌7例、壶腹癌5例、后腹膜恶性肿瘤1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3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伴乳头狭窄2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障碍3例、慢性胰腺炎4例.超声对病因诊断总符合率为87.5%(63/72),误诊7例,漏诊2例.结论 超声在非结石性低位胆道梗阻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逆行性胰胆管造影(FRCP)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5例临床上诊断PCS患者行ERCP检查,根据不同的病因,分别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和/或内镜乳头气囊扩张,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塑料或金属胆道支架(ERBD/EMBE)治疗,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治疗等内镜治疗.结果 行ERCP检查的患者,90例(94.7%)成功,证实胆总管结石43例,乳头旁憩室9例,胆囊管残留过长8例、伴结石2例,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6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6例,壶腹部癌4例,肝门部胆管损伤并狭窄3例,胆总管十二指肠瘘2例,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2例,胆胰管合流异常1例,胰胆管未见异常6例.43例胆总管结石中40例内镜取石治疗成功,8例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6例括约肌功能异常、胆囊管残留结石2例行EST,3例肝门部胆管损伤并狭窄行胆道塑料支架(ERBD)引流.2例壶腹部癌置入金属支架(EMBE)引流.2例乳头良性肿瘤,高频电切除乳头.并发症发生率为6.7%,其中切口出血2例,急性胰腺炎4例.结论 对于PCS患者,ERCP检查能明确病因,具有不可替代的诊断价值,同时能进行创伤小、痛苦少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詹先进  董攀  赵世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649-1650
目的 探讨3D胰胆管磁共振成像(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经磁共振(MR)诊断为十二指肠憩室的患者38例,其中32例并发胆管结石,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胆管结石及憩室患者32例的病历资料.结果 32例中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乳头区外者27例,十二指肠乳头区4例(其中1例发生在胆总管、胰管开口于憩室内),发生在十二指肠水平段近端1例.结论 MRCP在十二指肠憩室诊断中有重要意义,降低了患者接触X线的概率,MRCP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壶腹及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壶腹及周围病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30例患者中,壶腹部病变包括壶腹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壶腹周围癌4例。壶腹周围病变包括胰头癌5例,胆管下端癌3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3例,胆总管下端炎症2例。结论 MSCT可以在壶腹部病变增强方式、间接征象以及胆总管末端形态等方面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为提高检出率及确诊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为运用磁共振真实的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 FISP)序列获取壶腹部冠状位的兴趣区图像,探讨MRI多种成像序列中True FISP序列作为首选对壶腹癌的诊断价值,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癌27例,首选True FISP序列扫描,获取冠状位兴趣区成像,对其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27例壶腹癌中,True FISP序列显示胆总管截断10例,十二指肠乳头处充盈缺损9例,胆总管受压变窄6例,胆总管远端显示不清2例。结论:磁共振True FISP序列可显示胆管系统,作为首选序列加MRI多种成像序列,对诊断壶腹癌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新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5-145
目的通过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了解憩室发病年龄及确定其与胆石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62例ERCP诊疗术的患者,了解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病率、发病年龄及憩室与胆石症的关系。结果 ERCP诊断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68例(憩室组),发病率14.72%,60岁以上50例,其中胆系症5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胆石症发病率75.00%。结论 ERCP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患者诊断率高,60岁以上发病率高,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胆石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检查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91例患者均行B型超声、CT及超声内镜检查,部分行ERCP检查.并将超声内镜及超声内镜联合ERCP与B型超声、CT、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超声内镜、ERCP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94.5%(86/91)、90.2%(74/91).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及慢性胰腺炎的准确率为100%,超声内镜联合ERCP检奁对结石及肿瘤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100%、97%.结论 超声内镜对胆总管壶腹区病变的诊断率高于腹部B型超声、CT及ERCP,联合ERCP对病变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指导规范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分析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良性胆囊息肉样变诊断的准确率。结果本组60例患者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2例为胆固醇息肉,12例为炎性息肉,6例为胆囊结石,4例为胆囊腺瘤,4例为胆囊腺肌症,2例为胆囊腺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8.3%(53/60),误诊率为11.7%(7/60)。结论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中有较好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赵振江  孙英彩  崔建岭 《河北医药》2012,34(20):3054-3056
目的探讨新的MRI成像方式对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怀疑臂丛神经节前损伤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并与手术及肌电图检查对照,统计新的MRI方法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19例患者中臂丛神经损伤者15例,67对受损臂丛神经中MRI诊断出55对。诊断的敏感性为82.09%(55/67),特异性为40.00%(8/20),准确性为84.00%(63/75)。结论新的MRI成像方法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结构及走行,可准确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为临床提供了臂丛神经节前损伤诊断的一种MRI成像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MRI与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PCG)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中医院就诊并经手术病理及随访证实的29例PCG患者的MRI、超声检查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29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和超声检查,MRI诊断准确率86.2%(25/29),超声诊断准确率65.6%(19/29),MRI诊断PCG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通过T_1、T_2及脂肪抑制多序列成像敏感的显示胆囊癌病灶,借助磁共振胰胆管长T_2成像确定胆管受侵梗阻情况。超声价廉、适应征广,应用于常规筛查,在显示胆囊内部形态结构上优于MR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与典型胸痛临床表现结合在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序贯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64排或128排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病人410例。收集病人一般临床资料,冠脉CTA及CAG结果。结果 双源CT诊断总符合率为94.06%,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5%的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86.22%(269/312)、95.90%(1 221/1 272)、84.06%(269/320)、96.60%(1 221/1 264)。结合典型胸痛症状,诊断准确率可提高至96.97%(384/396),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6.92%、97.02%、97.78%、95.88%。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准确率较高,可进一步指导介入或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其与典型胸痛临床表现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CT成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8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的64层CT成像资料。结果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术前分期总准确率90.9%(189/208),对于局限于膀胱壁内癌灶(≤T2b期)分期准确率为89.0%(153/172),对于侵及膀胱外的癌灶(≥T3期)分期准确率为100%(36/36),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88.9%(8/9)。结论 64层CT成像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膀胱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边彦文  梁广路 《河北医药》2011,33(12):1817-1818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腹部CT扫描患者中筛查出经其他检查方法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对其临床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25例患者中,发现十二指肠憩室70例。憩室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周围2.5cm范围内,胰头与十二指肠降部之间。憩室表现为含液、含气或气液相间的囊袋状影。25例合并胆道结石。结论常规螺旋CT扫描对十二指肠憩室的检出率较低,不应作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手段。十二指肠憩室与胆道结石有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十二指肠憩室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胆道结石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2加权成像( T2W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膀胱憩室癌患者,对其行包括 DWI的MRI检查和MRI平扫,并分析T2 WI联合DWI及动态增强扫描与术后病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及其对膀胱憩室癌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后病理分析结果显示,膀胱憩室癌患者36例,非膀胱憩室癌患者4例;T2WI+DW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膀胱憩室癌患者34例,非膀胱憩室癌患者6例。T2WI+DW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膀胱憩室癌的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7%、75.0%、25.0%、83.3%、97.1%和50.0%。结论 T2 WI+DWI+动态增强扫描对膀胱憩室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术前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探索一种有较高价值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年12月至2006年5月行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25例患者术前影像学、十二指肠镜检查资料及术后病理资料。结果25例行B型超声检查的患者中,8例发现壶腹部低回声结节,肿物检出率为32.0%(8/25);13例行CT检查的患者中3例显示壶腹部肿物图像,肿物检出率为23.1%(3/13)。20例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患者中,6例镜下见乳头部菜花样肿物,10例见瘤样肿物,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头肿瘤;4例镜下仅见乳头增大,术后病理结果亦为肿瘤。十二指肠镜检乳头肿物检出率为80.0%(16/20),与B型超声或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0例患者均在十二指肠镜下取活组织检查,结果12例为恶性病变,与术后病理一致;8例活组织检查提示良性病变,其中4例与术后病理一致,另4例术后病理为恶性。十二指肠镜活组织检查与最终病理诊断比较,定性诊断敏感度为80.0%(16/20)。结论十二指肠镜检和镜下活组织检查诊断敏感度较高,是诊断十二指肠乳头部肿瘤有较高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可祥  兰庆茂  吕亚萍  毛勤香  黄宇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30-1231,1235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MRI及MRCP表现特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及MRCP检查,其中17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肝门区胆管癌8例、胆总管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及十二指肠乳头癌6例、胆囊癌3例、肝门淋巴结转移2例。MRI联合MRCP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87%。结论联合应用MRI和MRCP对肝外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均有较高准确性,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腔镜在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及彩超诊断为子宫腔内病变,而施行子宫腔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85例经阴道子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腔内病变的患者75例,其申子宫内膜息肉36例,子宫粘膜下肌瘤19例,子宫内膜增厚16例,子宫内膜癌4例。子宫腔镜检查与临床及彩超检查的阳性率达88.24%。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准确率达94.67%(71/75),假阳性率为5.33%。结论 子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方便而有效的方法,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肿瘤(DPT)局部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1994年4月-2004年11月26例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病理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乳头腺瘤10例,非典型增生3例.13例良性病变术后均恢复良好.13例乳头癌中11例获随访2~12年,其5年生存率为72.7%(8/11),1例于术后1年腺癌复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乳头良性肿瘤及早期中高分化腺癌,局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头湿疹样病变的刮片细胞病理学检查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局限性。方法使用载玻片对74例乳头皮肤湿疹样病变刮取样本涂片后做出细胞学诊断,其中61例获得组织病理学核对,并对其余13例进行3年以上随访。结果①在56例乳头湿疹样癌(Paget病)中,细胞学诊断恶性51例、可疑恶性4例及阴性1例。②在3例乳头腺瘤中,细胞刮片诊断为良性瘤样病变2例,可疑恶性1例。③在3例乳头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刮片中全部发现病毒包涵体并且做出明确诊断,经3年以上随访痊愈后均未发生肿瘤。④12例乳头慢性炎性病变细胞学诊断为阴性,2例经组织学活检证实,经3年以上随访均未发现有肿瘤。⑤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度98.2%(55/56),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94.4%(17/18),诊断总准确率97.3%(72/74);假阴性率为1.8%(1/56),潜在假阳性率为5.6%(1/18),总误诊率为2.7%(2/74)。结论在乳头湿疹样病变细胞病理学检查中,采用载玻片刮片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取样充足、诊断准确率高及应用范围广等优点;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具有导管上皮细胞非典型增生的病变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诊断鉴别。  相似文献   

20.
吴兰富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0):3077-3078
十二指肠降部的憩室,通常与胆总管进人十二指肠的开口处十分靠近,大多在距乳头2.5 cm范围内,称壶腹周围憩室或乳头旁憩室综合征、Lemmel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