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兆昌  吴青芳 《山东医药》2001,41(11):65-66
临床上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以下简称急性心梗 )诊断并不困难 ,而不典型者容易漏误诊。近年来 ,我们收治 6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梗患者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6 2~ 78岁。均突然发病 ,无心前区疼痛。分别表现为劳累后实感全身不适、乏力、心慌 ;饭后突感头昏、胸闷不适 ;突感上腹部胀满、疼痛伴呃逆 ,突感上肢无力、言语含糊不清 ;晨起后突感呼吸困难、咳嗽、喘息烦躁 ;突然头晕、冷汗、极度虚弱、血压下降 (75 /45 mm Hg) ,皮肤湿冷。既往有冠心病史 2例。心电图检查示广泛前壁心梗 3例 ,下壁急性心梗、急性前间…  相似文献   

2.
提高对无Q波心肌梗死的认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提高对无Q波心肌梗死的认识钱贻简在讨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时,有必要再谈谈无Q波心肌梗死(无Q心梗),因其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治疗处理均与Q波心肌梗死(Q波心梗)有所不同。特别是其预后,在急性期较Q波心梗好,而在远期则较差。表现在病死率及梗死...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决定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研究了179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梗(包括非Q波性心梗)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差别及对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前壁心梗患者中,不吸烟者较下壁心梗患者中多,且前壁心梗患者中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者多,机械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心梗,非Q波心梗并发症少于有Q波心梗患者。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的部位是决定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为此作者研究了179例急性前壁和下壁心梗(包括非Q波性心梗)梗死部位与危险因素的差别及对住院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本文结果提示前壁心梗患者中,不吸烟者较下壁心梗患者中多,且前壁心梗患者中有高血压和高血脂者多,机械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心梗,非Q波心梗并发症少于有Q波心梗患者。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为剧烈心前区疼痛,但除胸痛以外的其它症状也很多。AMI的临床症状差异很大,只有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才能发现。为提高对AMI的认识和诊治水平,现将10年来我院收治的无痛性心梗64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早期再灌注与介入治疗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依然较高,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炎性损伤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并与心梗后心衰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干预心梗后免疫炎性反应对于改善心梗患者长期预后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改变及机制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再灌注治疗的广泛开展,临床强调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因而更加重视心梗早期甚至极早期诊断。心电图是早期诊断急性心梗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在急性心梗早期,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本文对其改变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近况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梗并高血糖2例报告济南市中区人民医院(250001)冷济群我们收治大面积急性心梗并发应激性血糖异常升高患者2例,现举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56岁。因胸骨后疼痛6小时入院。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入院时心电图示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梗。发病后8小时,血清...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护理 ,在整个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是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能建立一个急救护理的基本程序 ,并遵循急救原则 ,有利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现结合个人工作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一、临床资料 :本组 12 0例病人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6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其中男 89例 ,女31例 ;年龄自 37岁至 74岁不等。急性下壁心梗 2 6例 ,急性广泛前壁心梗 38例 ,急性前间壁心梗 33例 ,急性高侧壁 19例 ,心内膜下心梗 4例 ,给尿激酶溶栓治疗 74例 ,有效者 5 1例。在 12 0例中 ,治愈 10 4例 ,死亡 16例。二、急救护理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研究的相关背景 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新资料 众所周知,美国每年大约有110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5万人为首次出现心梗,45万人为再发性心梗;每年有83万人因心梗而住院治疗,平均每人医疗费用为10,400美元;另外,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每年有20万人。25%的男性心梗患者和38%的女性心梗患者在1年  相似文献   

11.
急性右心室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MI)的发病特点及治疗体会。以促进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我科治疗的168例急性心梗患资料。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ARMI诊断标准,诊断ARMI24例。结果:ARMI占急性心肌梗死总数的14.3%,早期诊断率为33.3%。死亡率25%。结论:ARMI并非少见,早期诊断率低,死亡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大多是心电不稳定所致。本院最近发生2例心梗后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抢救病例,临床特征相似,预后不同。通过分析2个病例救治过程,探讨心梗后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及抢救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方法:收集了1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塞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的类型,并作统计分析。结果:①前壁心梗后窦速和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下壁心梗(P分别<0.05,<0.01),而下壁心梗后窦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壁心梗(P均<0.01)。②下壁心梗并发房性及室性异位节律(未包括室颤)均显著高于前壁心梗(P均<0.05)。结论:前壁心梗及下壁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差别:前者以窦速和室内传导阻滞较常见,后者以窦缓、房室传导阻滞及房室异位心律常见。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余年来,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有了重大的发展,这是对急性心梗发病机制及决定心肌梗死病人预后因素的认识不断加深的结果。以往急性心梗的保守疗法大多仅用一般的抗心绞痛药物和休息,这些处理对心梗范围缩小作用不太明显,自80年代初期以来,开展了急性心梗溶栓疗法,急性心梗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ICA)治疗,这些治疗学的进展对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和降低死亡率发挥了重大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心阻抗血流图检测分析陈旧性心梗患者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监测心脏功能。1对象和方法对象分3组进行对照研究:①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有急性心肌梗死史患者25例,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52岁~78岁,平均63.1岁。患者均有急性心肌梗死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的针对性。 方法 统计、收集 10年来收住院的 3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病历 ,以及同期收住院的 96例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历 ,对比分析两组病人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梗死部位、并发症等情况有无差别。 结果 糖尿病组发病平均年龄 5 6岁 ,男女比例为 1 14∶1,非糖尿病组平均年龄 6 2岁 ,男女比例为 3 8∶1;糖尿病组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合并心衰、合并室颤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χ2 值、P值分别为 :2 1 2 6 2、<0 0 1;5 374、<0 0 5 ;19 0 75、<0 0 1;10 12 1、<0 0 1)。糖尿病组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为 4 0 % ,非糖尿病组为 12 5 % ,二者死亡率比较 χ2 =10 0 6 ,P <0 0 1。 结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相比有如下特点 :1 发病年龄相对较轻 ,女性比例高。 2 无痛性心梗、多部位心梗多见。 3 易合并心衰、室颤。 4 死亡率高。而且本组资料显示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有 18例 (6 0 % )是在心梗后才发现为糖尿病的 ,说明有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 ,多以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易造成漏诊 ,临床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心梗三项[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表达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急性心肌梗死组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5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GDF-15水平,采用荧光免疫定量法(美国Biosite公司Triage Meter快速检测仪)测定心梗三项。并以106例健康自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AMI组血GDF-15、CKMB、cTnI、Mb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其中STEMI较NSTEMI升高的更明显(P0.05)。相关分析显示GDF-15与CKMB、cTnI、Mb均呈正相关性。结论血GDF-15、心梗三项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过程中升高,且STEMI升高得更高。GDF-15与心梗三项水平呈正相关,联合GDF-15、心梗三项可能更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在心血管内外科的临床应用逐年增加,使不少危重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本文是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进修期间对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泵衰竭患者应用IABP治疗,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泵衰竭患者应用IABP治疗的患者,男8例,女2例,年龄42-68岁,平均51岁,均为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其中广泛前壁心梗5例,前壁心梗1例,前间壁+下壁4例。经应用IABP后,症状改善者9例,未改善者1例。IABP持续时间3~8d。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5例经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均以上消化道出血为突出表现就诊。患者年龄分别为59岁、61岁、64岁、67岁、72岁,男性4例,女性1例。急性前间壁心梗3倒,急性广泛前壁心梗1例,急性下壁心梗1例。病程12小时至2天。有2例台并糖尿病,2倒台并高血压病、脑梗塞后遗症,均无溃疡病和排黑便史。5例患者发病均无典型心前区疼痛,有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首发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发作24小时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心肌梗死后6个月左窒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首发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发病后12小时之内均成功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采用荧光测定法测定患者心梗急性发作24小时(早期)、第30天及6个月时血浆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未期容积、左室收缩未期容积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随访6个月,观察心梗后早期BNP水平与心梗后6个月左室重构的关系.结果 27%的患者发生了左室重构,左室重构组患者早期及随访30天、6个月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左室重构组患者.在校正了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梗部位、E峰减速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影响左室重构的因素后,心梗后早期血浆BNP水平与心梗后6个月左室重构独立相关.结论 早期测定血浆BNP水平有助于评价首发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后左心室重构,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