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率,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标准化应对方案。结果: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数由改善措施实施前的966件,降低至改善措施实施后的437件,改善率达到54.76%,达标率为103.80%。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品管圈后差错率显著降低。结论:在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工作中实施品管圈,可明显提高发药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品质管理工具 ——品管圈,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门诊药房调配差错次数,保证用药安全.方法:组建第二期Vitamin圈,按品管圈实施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结果:门诊药房的Vitamin圈通过开展QCC活动,使门诊药房处方差错次数由改善前的51.5件/周降至23件/周.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取得良好效果,减少了门诊药房调配差错次数,提升了员工药学服务水平,保证了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药房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评价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门诊药房进行品管圈活动后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为12.2件,明显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41.3件,目标达成率为91.5%,进步率为70.5%;且进行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评分项目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降低了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件数,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品管圈应用于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分析药品调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适宜的解决措施并落实。结果:经过在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调剂调配差错率下降55.34%,同时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数与活动前相比减少了22.42%。结论:通过将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品质化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调剂调配差错率,而且还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处方数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提升门诊药房中药的及时取药率。方法:建立品管圈小组,充分运用品管工具分析目前中药取药率较低的相关因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总结活动成果。结果:开展此次品管圈活动后,门诊中药未取药率由原来的3.73%降低到0.65%。结论:在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中药未及时取药现象明显改善,提升了中药的及时取药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门诊药房试行品管圈活动,降低调剂内差,促进合理用药,营造药师团队愉快的合作及学习成长的环境,提高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法:依循“戴明循环”,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开展各项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每周平均差错次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每周平均差错次数由活动前的12.2次/周降低到4.5次/周,改善幅度为63.1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降低调剂内差,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升药房药学服务品质,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件数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医院药房现存的问题,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改善措施和效果确认。结果:经过为期10个月的活动,药房调配差错事件减少82.45%,病区对药房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7.8%上升至95.6%,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6.8%上升至93.5%。药房人员其他各项品质均有改善。结论:在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升了药房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PDCA循环法降低门诊药房智能发药机的差错。方法:记录2016年6月杭州市中医院门诊药房智能发药机差错事件及原因,2016年7月运用PDCA循环法对智能发药机进行调整并观察效果,比较前后差错率。结果:PDCA循环干预整顿门诊药房智能发药机的调配,差错率下降了79.23%。结论:运用PDCA循环法降低了门诊药房智能发药机配药的差错率,同时也降低了门诊药师发药的差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发生原因,探讨防范措施,为提高药房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为资料来源,对差错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差错类型。结果:我院2010年-2013年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登记本共记录有65例病例出现药物处方调剂差错,其中由于药师原因出现差错45例,差错率为69.2%,医师原因出现差错12例,差错率为18.5%,患者原因出现差错6例,差错率为9.2%,其它原因出现差错2例,差错率为3.1%。结论:提高门诊药房药师的工作责任心及专业素质,重视处方调剂差错,规范调剂流程,最终降低调剂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药房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起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应用于药房管理,根据时期进行分组,统计2015年全年药房管理成效与2014年全年成效进行比较,品管圈应用内容包括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实施前后的药房调剂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小组预期目标为将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0.8%以内,实际将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了0.46%,圆满完成目标;2014年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为4.1%,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药房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调剂差错事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药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在药剂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药剂科药房调剂差错件数由开展品管圈前的14.75件/周降低至改善后的4.10件/周,降低72.20%;无形成果:药师在实施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等方面能力均有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差错,保障医疗安全效果显著,同时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药师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段在减少中药房小包装饮片调剂差错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分析我院中药房小包装饮片发生调剂差错的原因,并查找真因,拟定对策并予以实施,同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试行品管圈活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率由实施前的15.77‰,下降至实施后的6.46‰,目标达标率103.10%。参与中药房"本草圈"活动成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提高。结论:我院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药房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药事管理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加强医院药房管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医院提高药房管理质量,特于2016年起加强药房管理,比较药房管理前后药房调剂差错、医患纠纷、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同时选取药房管理前后100例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并调查其满意度。结果:加强药房管理后,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加强药房管理前(P0.05);药房管理后,药品调剂差错率明显低于管理前,医患纠纷率明显低于管理前,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加强药房管理可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改善其就医体验,同时良好的药房管理可降低药品调剂差错率,避免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前后的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满意情况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门诊药房的服务质量。方法: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前于新昌县人民医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1980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前组,随机选取开展优质服务后于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的22626名患者或其家属为实施后组,对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患者对药房服务满意度和相关差错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比较。结果: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工作人员在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服务流程和规避纠纷能力等执业能力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患者对于便民服务、服务态度、服务流程和用药咨询等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优质服务前后,药房差错数、购药等候时间和药品投诉数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且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门诊药房实施优质服务后,药房工作人员的执业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患者对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和相关差错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减少门诊西药房药品差错的效果。方法:依据PDCA循环理论依据,采用PDCA循环对门诊西药房进行管理,比较PDCA实施前后的西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率及患者的取药满意度。结果:PDCA实施后的书写差错率、标签错误率、剂量差错率、数量差错率、服药差错率均低于PDCA实施前(P<0.05);PDCA循环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得分高于PDCA循环实施前(P<0.05)。结论:PDCA循环可有效减少门诊西药房药品差错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取药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S现场管理法在门诊药房处方调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医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共计5 430张处方纳入研究,按制度完善前、完善后分组。将制度完善前(2017年7~12月)处方单2 715张为对照组,实施5S现场管理法后(2018年1~6月)2715张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取药时间、药物盘点时间及各因素差错率。结果:观察组取药、药物盘点时间比对照组更短(P0.05),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完善药品管理与发放制度能够有效提高门诊药房的工作效率,减少取药、盘点流程时间,降低差错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段为2015年3~8月,按照品管圈理论,共十个大步骤来开展研究,研究开展的阶段为准备计划,开始实施,对问题进行确认,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找出引起住院药房工作差错,主要包括品项及数量上的差错的真正原因,同时对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规划解决方案,最后将方案进行实施,对最终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经过品管圈管理后,药房药品调配差错降低到了8.2件/月,目标达标率为103.63%,进步率为83.92%。结论:使用品管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改善药事服务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主要步骤有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形成果中,门诊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58.4件/周下降到31.2件/周,目标达标率为97.1%,进步率为46.6%;无形成果中,圈员能力评分由平均4~6分上升到7~9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提高了药事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药剂人员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科室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自动发药系统在医院门诊药房应用所带来的变化和应用效果。方法:医院门诊药房自2019年6月起引进全自动发药系统并予以实施,2019年7~10月为实施后,2018年7~10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的配药差错类型和数量,分析全自动发药系统应用的优缺点。结果:引入全自动发药系统应用后,医院门诊药房药品调剂效率提高42%,差错减少,患者取药等待时间缩短近一半,且具有较高的智能化、适应性,但不能适用于所有药品,且存在报警频率高、有新的差错、处方审核不便等问题。结论:全自动发药系统提高了发药效率,降低了处方调剂差错,缩短了取药时间,提升了药品管理、调剂品质和药学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和发药差错。方法:记录2017年1月~2018年2月调剂错误和发药错误。于2017年7月实施PDCA循环法干预后,比较分析实施方法前后的差错率。结果:在PDCA循环法干预下,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及发药的差错率大幅下降。结论:PDCA循环对减少门诊电子处方调剂及发药差错的效果显著,同时提高了药房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