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AG1478对脊髓损伤后突触再生微环境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G1478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AG1478组和对照组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硬脊膜,不损伤脊髓;AG1478组在脊髓损伤局部给予AG1478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均给予二甲基亚砜作对照治疗。于术后14及28 d,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磷酸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EGFR)、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于术后1 d及1、2、4、6、8周,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体重变化的差异。结果:AG1478组pEGFR、CSPGs和GFAP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GAP-43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G1478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体重较对照组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局部应用AG1478治疗可明显改善损伤突触再生微环境,促进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干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对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注射Ⅶ型胶原酶制备脑出血模型大鼠,同时设置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7 d,行神经功能评分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取脑出血模型大鼠和假手术大鼠,行SP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EGFR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分离新生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培养。观察干扰EGFR表达对细胞的影响,实验分4组:(1)对照组:不处理;(2)重组大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组:加入20μg/L CNTF;(3)阴性组:加入20μg/L CNTF,并转染EGFR siRNA阴性对照;(4)EGFR组:加入20μg/L CNTF,并转染EGFR si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EGFR、GFAP、磷酸化酪胺酸激酶JAK1(p-JAK1)、磷酸化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的表达。结果脑出血模型大鼠造模成功率89.5%(17/19)。脑出血模型大鼠脑组织EGFR和GFAP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EGFR组EGFR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CNTF组和阴性组(P0.05)。CNTF组和阴性组GFAP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GFR组(P0.05),而对照组和EGF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NTF组和阴性组p-JAK1和p-STAT3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GFR组(P0.05),而对照组和EGF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大鼠EGFR和GFAP表达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干扰EGFR表达可抑制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其机制可能与阻滞JAK1和STAT3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联合应用督脉电针和游泳训练后,研究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向。方法:复制并评价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组、脊髓损伤+游泳训练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游泳训练组(n=15),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结果:各治疗组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5);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5);提示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1),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联合应用督脉电针与游泳训练后,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得到控制,使脊髓组织NGF表达增强,GFAP表达被抑制,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反应性增生,减少胶质瘢痕组织生成,促进神经环路重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大鼠脊髓成星形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以及纤维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1~4(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4,FGFR1~4)的表达变化。方法:体重180~200g的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n=20),分别制作模型:假手术组(sham)和模型组(SNI)。术后1,3,5,7天使用von Frey纤维针测量大鼠术侧机械痛域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MPT),并在相应的时间点取各组大鼠L4~L6脊髓,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GFAP表达水平以及激活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FAP mRNA、FGFRs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痛域值随时间下降明显,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数和GFAP mRNA表达从术后3天起逐渐升高。FGFRs家族成员间mRNA变化存在差异:与sham组相比SNI大鼠FGFR1 mRNA表达术后第1天高。SNI组和sham组大鼠FGFR2~4 mRNA在术后5天之内维持在低水平,而SNI组大鼠在第7天显著升高,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NP中脊髓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改变以及不同FGFRs mRNA的变化可能对于NP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星形胶质细胞的不同活化状态的动态变化及桂哌齐特对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单纯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6)、模型组(n=8)和桂哌齐特组(n=8)。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22h和70h梗死灶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的表达及药物的影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大鼠再灌注后22h皮质及纹状体梗死周边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大量增生,细胞突起缩短增粗,染色增强;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为8484.46±787.45,与模型组9565.17±1105.52比较显著减少(P<0.05)。再灌注后70h相应脑区域内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较22h有所减弱,桂哌齐特组GFAP表达显著增强(P<0.05),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缺血损伤后GFAP的活化反应在不同的时间具有双向作用,桂哌齐特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可能与其调节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短波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早期A1型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仅暴露T10脊髓并不打击,其他操作同其他实验组;对照组,暴露胸10(T10)脊髓后给予Allen打击制备SCI模型,并不给予任何治疗;干预组,给予Allen法打击致SCI,并在损伤后24h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干预,每日1次,每周5次,每次7min,直至取材前。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BB评分及大鼠脊髓损伤联合行为评价方法(combined behavioral evalu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CBS)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3/GFAP、IBA-1/P65在组织内的表达部位和表达量。结果:(1)BBB评分显示,SCI后大鼠运动功能逐渐改善,7d时治疗组BBB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SCI后5d、7d时,干预组CBS评分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干预组大鼠的功能恢复强于对照组(P0.05,P0.01);(2)SCI后1d、3d、7d小胶质数量逐渐增多,SCI后3d、7d,干预组IBA-1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3)SCI后1d、3d、7d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P65蛋白的细胞逐渐增多。SCI后3d,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CI大鼠的受损脊髓组织IBA-1/P65共染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P0.01)。此外,干预组P65阳性细胞入核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4)SCI后A1型促炎性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相比SCI后1d、7d,SCI后3d大鼠受损脊髓当中的A1型星型胶质细胞(C3/GFAP阳性细胞之比)达峰值(P0.01)。SCI后3d、7d时,干预组A1型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SCI后早期小剂量USW治疗可以抑制损伤周围小胶质细胞数量及炎症因子释放,进而抑制A1型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成,促进运动功能恢复,这一现象与NF-κ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对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健康的SD大鼠30只,Allen’s法打击T9~T10脊髓节段,用BBB法评估后肢的运动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法观察GFAP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和行为观察,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率68%:对照组显示GFAP在脊髓各个部位均有表达;实验组脊髓损伤1d后,损伤区域GFAP表达增加,可达损伤区附近、软脊髓膜下的白质和脊髓中央管均有GFAP的表达,脊髓损伤3~5 d后,脊髓损伤区域和邻近的周边区域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并逐渐达到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GFAP的表达逐渐下降,GFAP的表达于损伤2周后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脊髓损伤后的微环境适合胶质细胞增生,对中枢系统损伤修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局部过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使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大鼠50%机械缩足阈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腰膨大BMP7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的表达水平。此外,在脊髓损伤后立即在损伤局部分别注入腺相关病毒载体、BMP7腺相关病毒,以脊髓损伤模型组为对照,以BMP7成功过表达作为判断病毒转染成功的指标,并观察后肢机械痛阈和腰膨大GFAP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3~28天,后肢机械痛阈明显下降(P <0.001),BMP7表达在术后7天明显减少(P <0.01),28天后表达增加(P <0.01),GFAP表达随时间增多,21天达到峰值(P <0.001);局部注射BMP7腺相关病毒后28天,BMP7显著过表达(P <0.01),提示病毒转染成功,与载体组相比较,病毒组50%机械缩足阈在损伤后14天、21天、28天显著升高(P <0.001),并且术后28天脊髓背角GFAP表达减少。结论:局部过表达BMP7可缓解大鼠脊髓损伤后期的机械痛觉过敏现象,这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持续激活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根炎症大鼠脊髓中神经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及硬膜外注入脉络宁复合液对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雄性,42只,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A)、假手术组(B)、神经根炎组(C)、脉络宁复合液治疗组(D)、激素治疗组(E)、单纯脉络宁治疗组(F)、单纯利多卡因治疗组(G)。D、E、F、G各组均按0.6ml/kg从硬膜外给药治疗,A、B、C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1次/4天,于18天后灌注处死取材,取炎症神经根相邻的脊髓段石蜡包埋,行GFA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组GFAP表达明显上调,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经过治疗后,各组GFAP的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下调,其中D、E两组与A组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神经根的炎性损伤可以激活相应节段脊髓内的星形胶质细胞,使GFAP表达明显上调,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复合液治疗后,GFAP的表达下调,说明脉络宁复合液对神经根炎大鼠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增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单关节炎大鼠颈、胸、腰、骶段脊髓背角的活化.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关节炎组(n=8).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分别采用Hargreaves’法和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致炎前及致炎后3d的热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行为学测定结束后,每组取4只大鼠,灌注后取脊髓颈、胸、腰、骶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ba-1(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在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的PWL和PWT值在致炎3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侧后爪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3d后,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段脊髓的双侧背角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而在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明显增加趋势.致炎侧和对侧脊髓背角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骶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关节致炎导致大鼠患侧后爪出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并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颈、胸、腰段双侧脊髓背角的活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激活作用。方法 24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是否AG1478处理和是否机械通气将其分为DMSO自主呼吸组(n=6)、DMSO机械通气组(n=6)、AG1478 10mg/kg处理自主呼吸组(n=3)、AG1478 50mg/kg处理自主呼吸组(n=3)、AG1478 10mg/kg处理机械通气组(n=3)和AG1478 50mg/kg处理机械通气组(n=3)。2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自主呼吸的大鼠不作处理,机械通气的大鼠接小动物呼吸机行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为潮气量(Vt)20ml/kg,呼吸频率40次/min,吸呼比(I∶E)为1∶2,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为0,吸入气体为室内空气。皮下切开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心率等。4h后处死,分别收集肺组织、肺灌洗液标本。结果 AG1478 50mg/kg处理机械通气组与DMSO机械通气组相比蛋白渗漏更低,而且比AG1478 10mg/kg机械通气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数量分析显示,AG147850mg/kg处理机械通气组与DMSO机械通气组相比中性粒细胞更低,而且比AG1478 10mg/kg处理自主呼吸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G1478 50mg/kg处理的大鼠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均高于其他处理手段的大鼠。同样行机械通气的大鼠,AG1478组的肺血管渗漏水平与DMSO组相比更低。结论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中,EGFR路径调节呼吸机诱导的肺损伤和与之相关的炎性反应,EGFR具有活化信号的作用,可调节呼吸机诱导的肺血管渗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环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95只,采用电凝法造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后,随机分为独居组(n=20)、社交组(n=30)、探索学习组(n=20)、丰富环境组(n=20)、假手术对照组(n=5)。于不同时点分批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结果:梗死灶周嗣皮质GFAP和GAP-43阳性细胞数第1d时即增多,1—4周时探索学习组和丰富环境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多于独居组和社交组:社交组1~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1—2周时GAP-43阳性细胞数多于独居组;第4周时GFAP阳性细胞数,丰富环境组高于探索学习组。结论:丰富环境、探索学习及社会交往均能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FAP和GAP-43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超短波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治疗对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及与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有关的因子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的影响。方法:4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4只:对照组(包括8只单纯损伤组和6只损伤后注射PBS溶液组)、ChABC组、ChABC联合超短波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d及1周、2周、3周、4周做BBB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分别于术后2周、4周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s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结果:BBB评分比较:术后1周到4周,联合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而ChABC组仅在术后第4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个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FAP、CSPGs免疫组化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ChABC组和联合组的GFAP、CSPGs平均光密度度值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4周时,ChABC组和联合组的GFAP、CSPGs平均光密度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ABC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更好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在2周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但作用不持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西妥昔(Cetuximab)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细菌脂多糖(LPS)诱导活化原代培养的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给予西妥昔干预,免疫荧光法观察小胶质细胞形态及磷酸化EGFR表达水平的变化,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CI)后星形胶质细胞(Ast)增生动态变化。方法:建立Ast划痕损伤模型及大鼠SCI模型,在多个时间点(0、6、12、24、48、72 h)观察Ast划痕损伤后细胞形态、增殖及迁徙的变化,并设立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划痕损伤后各个时间点Ast分泌致炎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量;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不同时间点(0、1、3、7、14、28 d)大鼠SCI后GFAP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划痕损伤后12 h划痕边缘已出现部分细胞增生及增殖细胞(Brdu染色阳性细胞),损伤后24 h细胞已明显增生并大量增殖,损伤后48 h细胞体普遍增大,突起明显增多,同时有大量细胞已迁徙至划痕中央处,损伤后72 h增生的细胞及迁徙至划痕的细胞几乎已覆盖划痕,部分形成瘢痕;与对照组比较,损伤后12 h TNF-α、IL-1β、IL-6均明显增加(P<0.05),24、48及72 h TNF-α、IL-1β、IL-6表达量增加更加明显(P<0.01)。大鼠SCI模型显示SCI后1 d GFAP表达量增加不明显,3 d后明显增加,而且一直呈增加趋势,1428 d后形成表达高峰。结论:Ast活化增生是SCI后一个持续且普遍的标志性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M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BMSCs组、TMS组、TMS+ BMSCs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SCI后1d、14d、28d分...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运动功能及Cdh1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A)、步行训练组(B)、针步组(C)、对照组(D),每组30只,及假手术组(E)、空白组(F),每组15只。A、B、C、D组采用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法制备SCI模型;E组仅暴露脊髓。并于术后3d开始A、B、C组相应治疗,D、E不予治疗,F组不做任何处理。术后3、5、7、14、21d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BBB评分;及提取脊髓损伤节段组织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测定PCR检测损伤区Cdh1 mRNA的表达。 结果:21d后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D组,其中C组最高,B组次之,A组最少,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Cdh1 mRNA的表达C组最高,与其他各组有显著差异(P<0.01);A、B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A、B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减重步行训练或针刺治疗都对SCI大鼠运动功能及损伤部Cdh1 mRNA的表达具有良性作用,二者结合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壳聚糖纳米粒子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复合体(CS-nano/pcD-NA3.1/GDNF)对脊髓损伤(SCI)的治疗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70只,随机分为5组:A组(椎板切除+SCI-CS-nano/pcDNA3.1/GDNF,n=40),B组(椎板切除+SCI+GDNF基因治疗,n=40),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