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肾炎属中医之“水肿”病范畴。元·朱丹溪分其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急性肾炎多属“阳水”;慢性肾炎多属“阴水”。其病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然究其本质,乃“气化”失常所致。对于急性肾炎的辨证施治,学术上多有争论,有人认为证属阳水,为有余。廖志峰老师从事肾病研究数十载,对本病的治疗独具匠心,屡屡获效。他认为,临床中单纯邪盛者为一部分,另外属本虚标实之候。专事攻伐,对部分证候未免正愈伤而邪愈不能去也。吾辈随其所学,得益匪浅。兹将先生对本病的中医药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所载医案记录了叶天士对目病的认识以及其针对目病所采用的特色辨证和治疗方法。叶天士目病辨证的特色主要包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体质辨证,精准施治疗目疾”“平脉辨证,目病见肝脉弦者多”“温病的辨证理论应用于目病”“五轮辨证,目之特色”“抓主症,目赤、脉弦辨从肝肺”。叶天士目病治疗特色以“重视王道、疗目病以扶正祛邪”“目病多郁火,火郁当发之”“三因制宜,治疗目病个性化”为主。本文从辨证方法和治疗特色方面初步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目病篇》中叶天士治疗目病的思想,以期指导中医眼科临床,解专科固有思维,探眼体辨治之旨。同时为眼底病现代科技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的未来辨治方向提供初步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3.
目的: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通过筛选、清洗、降噪处理及目标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临证指南医案》肿胀病的主症、中药、药物性味归经、用药规律,并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临证指南医案》肿胀病主症以腹满,胀满等腹部不适,饮食二便异常为主;治疗上注重调理脾胃肝肺肾诸脏,多辛、苦、甘相合,常用茯苓、白术、厚朴、陈皮。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治疗肿胀之病注重脾胃肝肺肾之关系,调节气、水、血之平衡。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古籍的用药规律进行整理有切实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张颖  赵家有 《北京中医药》2019,38(10):1024-1025
阳气亏虚、阴邪阻滞是胸痹的基本病机。以该病机为指导辨治胸痹是常规经典治疗思路。温病学家以擅治温病闻名,考虑胸痹阳气亏虚、阴邪阻滞的病机,温病学家似于胸痹并无特色。然而《临证指南医案》亦收录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医案,值得探讨研究。本文基于《临证指南医案·胸痹》14则胸痹医案,以治法为切入点和整理主线,解析叶氏治疗胸痹医案,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治法总结为法仲景,辛滑温通;宣肺卫,苦辛开郁;运中焦,调和升降及通血络,蠲痹止痛等四法。同时,叶天士注意到了胸痹病机演变中有热证,痹久具有向肺痈肺痿转化之机,此时用药多辛苦润,该病机演变尚需深入研究及阐释。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耳聋医案30例,叶氏对耳聋辨证治疗继承创新,知常达变,立论、制法、用方、选药多有创见。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散见各篇,难以窥其经验全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聋医案分析医论、归纳证型、总结治法方药,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探索叶天士辨治耳聋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辨治耳聋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阴水即水肿属里属虚属阴者。正如《丹溪心法·水肿》所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干涩,此属阴水”。阴水常由劳倦内伤,脏腑虚损,气化不利,水液泛滥而发。笔者根据阴水的病因病机及水肿部位,认为阴火的辨治应当以肺脾肾作纲领,用三焦分证型,视肿处定治法,攻补和为原则。上焦在横膈以上,包括心肺。心主血脉,津入脉而为血,血渗脉外成津液;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心气贯于宗脉,肺气熏肤泽毛,心肺对水液具有宣发输布的作用,故《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如雾”。此两者,又以肺的作用为突出,所以有“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上焦阴水临床常见头面胸背水肿,气短唇紫,胸满心悸,咳喘尿少,舌淡苔白,脉浮或结等症。其病多由心肺阳气不振,或肺失宣肃,邪从寒化而成。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8.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证。祖国医学将水肿分为阴水与阳水两大类。关于水肿的病机,自《内经》以来,历代学者多归于肺、脾、肾三胜之功能失调。一般来说,外感而致之水肿,多为肺、脾功能失常所致,特别是肺气不宜是其关键,表现为阳水,属实证;内伤而致水肿,则多以牌、肾阳气之虚为主,表现为明水,属虚证。现代医学的急性肾小球肾炎即属于祖国医学水肿(阳水)的范畴。病变一般由上呼吸道感染,或由局部病灶感染后,短期内出现尿少,眼睑浮肿,后发至面部、下肢或全身水肿。尿液检查常发现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及管型,血压可有不同程度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对反酸一症的辨治特色。方法: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中与反酸相关的医案,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分析叶天士对反酸的辨治特色。结果:32则医案纳入研究,涉及21个篇章,应用频次最多的药物为茯苓、半夏、人参,叶天士将反酸的病机概括为脾胃虚弱及肝胃不和,治疗以健脾化痰的六君子汤为主方,辅以柔肝解郁之白芍、乌梅;苦寒降火之黄连、栀子等。结论:叶天士治疗反酸采用健运脾胃、调和肝胃法,辨其病因之主次先后,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0.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经验集录,书中"痹"篇对痹病辨治论述较为详尽,是其治痹医案的重要篇章。通过研读《临证指南医案·痹》中所载医案,分析总结其治疗痹病特点,发现叶天氏辨证治疗痹病时多法相参,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结合"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久病入络"学说以及奇经辨治,强调以"通法"治痹屡获良效。其辨治痹病不仅继承了前人经验,而且创立了自己的特色理论,其辨治思想值得后世医家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总结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奇经理论辨证论治月经病的规律,为月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叶天士认为月经病多责之冲任二脉,病久则奇经八脉俱病。叶氏辨治奇经病先辨病位、病情轻重程度及其与脏腑的相关性,再分清奇经病之虚实、阴阳、寒热,辨治以通补为原则,常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补奇经。  相似文献   

12.
谈《金匮》五脏水的临床意义厦门市中医院(361001)林永发厦门市中山医院(361003)刘丽琼关键词金匮要略,五脏,水肿,辩证论治水肿的辨治,现大多依据朱丹溪之说以阴水、阳水为辩证基础。实践表明,五脏病变都能发生水肿,而且各有特定病因,临床表现各有...  相似文献   

13.
水肿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出现水液代谢紊乱、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所形成的全身性疾患.自《内经》始,诸多医籍对本症有专门论述,其分型也较为紊乱,分别有以病因、脏腑、性状等等定名的.《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因其简便实用为后世所沿用,本院前辈徐南甲先生对于水肿病也分阴水、阳水两大类,一般而言,凡感受风邪、水气、湿毒、湿热诸邪,见表、热、实证者,多按阳水论治,“开鬼门、洁净府”,甚者使用下法,以逐邪为主;凡饮食劳倦、房劳伤肾、损伤正气,见里、虚、寒证者,多从阴水论治,又以扶正为主,灵活使用调肺、健脾、益肾的方法.现据其医案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著作中关于治疗胃脘痛的病案,总结叶天士治疗胃脘痛的特色。发现叶氏辨治胃脘痛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在胃脘痛发病中的作用,重视肝与胃、肺与胃之间的关系,多用疏肝和胃、降肺理气法;胃脘痛久病、重病从络病理论辨治,实证祛邪通络,虚证则补虚通络,常用辛香药和虫类药。此外,叶氏将胃阴学说运用在胃脘痛治疗中,常用滋补胃阴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7则医案,探讨叶天士从体质辨治外感病的特色。认为叶天士重视体质因素对于外感病发病的影响,在治疗时权衡外邪的强弱和体质本身的性质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书中暑病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总结叶天士辨治暑病的经验,不仅为现代临床辨治暑病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古代医籍研究及名医经验总结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暑病医案54例,将医案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0.0和Clementine12.0统计软件对证候、症状、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最后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在54例暑病医案的初诊记录中,共涉及证候13种;症状203个,频次≥3的高频症状27个;药物97味,频次≥3的高频药物44味,《中药学》教材中收录的常用药物82味。(2)得到药-药二阶关联16组,三阶关联32组,四阶关联12组,五阶关联2组;有意义的药物聚类组8组。结论:叶天士所论暑病,包括暑温和暑湿两大类,运用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暑病,以气分证居多,病位涉及肺和脾胃,以暑热壅肺、暑湿阻滞脾胃为常见证;暑邪深入营血,病位涉及心、肝、肾,以出血、阴伤、动风、神志异常为主证。治疗暑病以清热祛湿、顾护津气为基本原则,善用祛湿药对,治湿三焦兼顾为其用药特色。  相似文献   

17.
阴水一症,脾肾阳虚者居多,非单纯水湿壅滞之实证。《类证治裁》曰:“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故治疗多用温补的方法,如《景岳全书·肿胀篇》所指出:“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愈者,愈出自然。”根据这一原  相似文献   

18.
经络理论始形成于内经时代,东汉时期张仲景用于临床,首创温经通络、虫蚁通络之法,其代表方分别为旋覆花汤、大黄虫丸。后世医家在临床上各有发挥,因而奠定了络病理论的发展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瘀入络”的临证辨治原则。《临证指南医案》中多处提及:“初  相似文献   

19.
<正> 人有五脏,睥胃居中,为后天之根本,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百病由生。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前贤谓:脾胃病寒热虚实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故调治脾胃升降功能实为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证多有所获。现不揣谫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咽痛医案20例,其对咽痛治疗不拘于常规清热利咽法,辨证立法、制方选药多有创见和独到经验。然而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难以窥其经验全貌。本文对该书中的咽痛医案采用以方药归纳证候治则的方法,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总结、探索叶天士辨治咽痛的临证法则,以为临床辨治咽痛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