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总有效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Vm、基底动脉快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PI、基底动脉P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改善眩晕症状,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压灸组和悬灸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压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百会压灸,悬灸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悬灸。观察并记录3组治疗前后眩晕程度和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3组治疗前眩晕程度、左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压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和悬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升高(P0.05);3组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灸组优于针刺组和悬灸组(P0.05)。结论百会穴压灸联合针刺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程度及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3.
徐杰 《新中医》2021,53(14):75-77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2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检测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Vd)、平均血液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Vs、Vd、Vm均大于对照组(P0.05),椎动脉和基底动脉PI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状况,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评定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筛查量表(DHI-S)的评分变化;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DARS和DHI-S评分及TCD检查中各动脉血流速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为7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针联合隔物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针刺颅底组穴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采用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对比分析2组治疗前、治疗结束第1疗程、治疗结束第2疗程及随访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及随访期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颅底组穴配合热敏灸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显著,可较快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减少眩晕发作的次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压灸百会穴配合中药浴双足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方法:我院脑病科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干预组采用百会压灸配合中药浴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95%(P〈0.05);干预组左右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会压灸配合中药浴足能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值得临床观察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傍刺病变节段对应的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傍刺病变节段颈夹脊穴配合艾条压灸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功能评分、TCD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颅内段(LVA)、右侧椎动脉颅内段(RVA)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BA[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LVA(Vd)、RVA[收缩期末血流速度(Vs)、Vm]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Vs、Vd、Vm、PI)、LVA(Vs、Vm)、RVA(Vs、V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傍刺法配合艾条压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彭泽深 《光明中医》2013,28(8):1598-1600
目的研究中药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一个有效、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指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椎动脉、基底动脉内径、血液流速、血流阻力指数等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5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普勒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用药前后椎动脉血流参数中的Vs、Vm及Vd血流参数值有显著的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配合热敏灸能够有效改善或消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动脉狭窄,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弹性,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针刺壮医天部穴治疗,对照组予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通过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壮医天部穴通过改善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和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结合热敏灸疗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11.
蒋霞 《陕西中医》2022,(7):950-953
目的:探究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对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倍他司汀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干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BA)、平均血流速度(Vm)]、中医症候积分、眩晕状况[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眩晕残障调查量表(DHI)]。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LVA、RVA、BA、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月眩晕发生次数、眩晕持续时间、DH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针灸结合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眩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由本院独创的改良银质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TCD)的影响。方法:11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我院自行研发的改良银质针外接温针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银质针加艾灸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TC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31%,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但愈显率(痊愈+显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Vs、Vd、PI三项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治疗组在治疗后基底动脉Vs、基底动脉PI、双椎动脉Vd、右椎动脉PI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基底动脉与双椎动脉的RI与治疗前相比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银质针治疗本病可显著提高愈显率,提高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且具有操作简单,不产生烟雾,不易烫伤病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动力灸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动力灸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动力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总有效率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NF-κB)探讨针灸四关穴治疗偏头痛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四关穴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2组症状积分、临床疗效、NF-κB信号通路及其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降钙素原基因相关肽(CGRP)、VAS评分、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NF-κB、环氧合酶抑制剂(COX-2)、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β-内啡肽(β-EP)和5-羟色胺(5-HT)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72%,高于对照组的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关穴能改善NF-κB信号通路,改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何帅 《河南中医》2022,42(1):138-14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红外线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4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甲钴胺片和醋酸泼尼松龙片口服治疗,对照组另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红外线穴位照射、隔姜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建中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结合TDP照射治疗,治疗组给予黄芪建中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8.6%,对照组有效率为51.9%,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联合热敏灸治疗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解郁健脾滋肾祛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早期DN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低钠低脂优质蛋白饮食,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解郁健脾滋肾祛瘀汤配合针灸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4.0%,治疗组有效率88.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PG、Hb A1c、TC、TG、纤维蛋白、尿微量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UAER、Scr、BUN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TC、TG、纤维蛋白、尿微量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郁健脾滋肾祛瘀汤配合针灸治疗DN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次髎结合关元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隔姜灸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次髎结合关元隔姜灸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20.
B超动态观察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管内径的变化。方法:采用B超动态观察经针灸结合三掌推按法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管内径变化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设针灸结合全自动电脑牵引组为对照组(简称针灸结合牵引组)。结果与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能使椎管内径增宽,均能改变突出椎间盘与受刺激的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针灸结合三掌推按法能提高疗效,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