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许建秦教授诊治瘿病的特色用药规律,为瘿病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1日-2021年7月1日许建秦教授门诊中医诊断瘿病的医案,共纳入病例150个(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0例,甲状腺结节54例,甲状腺炎20例),涉及药物372味。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进行数据录入、分析、统计,得出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筛选、构建许建秦教授治疗瘿病中药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用药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归经分布、四气五味分析。结果:许建秦教授诊治瘿病最常用的药物是温性药,药物四气所占比例:温性药物约为40.94%(791/1 932),寒性药物约为34.21%(661/1 932),平性药物约为20.19%(390/1 932),凉性药物约为3.93%(76/1 932),热性药物约为0.73%(14/1 932);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为苦、甘,药物五味所占比例:苦味药约为37.55%(1 133/3 017),甘味药约为29.70%(896/3 017),辛味药约为27.08%(817/3 017),酸味药约为3.61%(109/3 017),咸味药约为...  相似文献   

2.
古代文献治疗瘿病方剂的用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方林  陈大舜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70-1272
从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中收集历代文献中治疗瘿病的方剂300首,涉及药物149种,从中探讨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发现历代医家多选用化痰散结、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清热泻火类药物,而益气滋阴类药物在使用钓频率上远较理气化痰软坚类药为少。这与古代医家没有认识到有甲状腺这一重要器官,因而也导致对本病的认识很不全面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运用文献资料挖掘的方法,对明清医家的用药频度、用药组合和用药关联规则进行分析,探索治疗眩晕的核心组合以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眩晕的方剂,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2首明清时期治疗眩晕的方剂,包含中药219味,得到用药频次≥20次的中药21味,频次≥18次的药物组合14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10组,演化得到新方剂5首。结论:明清医家在眩晕的病机认识方面,因痰致病的思辨占比较多,因此在辨证施治上,治痰为重,兼以护脾益气,调养肝肾。  相似文献   

4.
从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光盘中收集历代文献中治疗瘿病的方剂300首,涉及药物149种,从中探讨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发现历代医家多选用化痰散结、疏肝理气、活血散瘀、清热泻火类药物,而益气滋阴类药物在使用的频率上远较理气化痰软坚类药为少。这与古代医家没有认识到有甲状腺这一重要器官,因而也导致对本病的认识很不全面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挖掘中医古籍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用药规律,期待为当代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处方,建立数据库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通过平台对处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录入处方148首,涉及中药81味,得出4首新方。结论:古籍中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多从肝、脾、肾三脏入手,多使用补益药物,挖掘的新方期望为当代治疗胎漏、胎动不安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探索《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心悸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华医典》中治疗心悸的方剂,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统计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620首,涉及中药264味,古代文献中治疗心悸的药物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茯神、人参、甘草、远志、当归、麦冬、酸枣仁、白芍、茯苓、熟地黄.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组合为人参-甘草,演化出药物的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结论 古代医家治疗心悸时以益气补虚、养心安神为主,兼清热化痰、温阳化饮、活血祛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圣济总录》中治疗瘿病遣方用药的规律,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阅读《圣济总录》,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将方药中药物的频数、频率,以及四气五味、归经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圣济总录》共收录瘿病方剂35首,"紫苏膏"属外用处方,机理较特殊,予剔除,剩34首,共用药73种;剂型统计结果显示,丸剂为主要剂型。结论:《圣济总录》治疗瘿病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从肝、脾论治为主,八法之中尤重清法与温法,清肝泻火、健脾化痰是治疗瘿病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中医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收集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治疗血管性头痛的处方进行整理并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检索出145篇文献,收录131首处方,涉及中药144味,频次≥20以上的药物有19味,高频药对17个,获得核心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现代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标准的方剂并将方剂信息录入平台数据库,运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收集中医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剂112首,共涉及中药164味,以甘温药物为主,归脾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归胃经者次之;利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组合5个,核心药物4味;利用复杂熵层次聚类算法进一步挖掘,演化出18个核心组合,9首新处方。结论通过本研究,客观地揭示了代谢综合征病位在脾,"健脾和胃,化痰祛湿"是遣方用药的主要思路,强调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注重病症结合、辨证施治,为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藏医文献中收载的治疗肝炎的方剂用药规律。方法:从藏医文献中筛选出治疗肝炎的方剂,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藏医治疗肝炎方剂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101首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藏药的用药频次,演化出核心组合43个,新处方4个。结论: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藏医药治疗肝炎方剂进行的用药规律分析及新方发现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明清医家文献,明确不孕不育症中医常用中药及其四气、五味和归经,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用关键词对中国基本古籍库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建立明清种子方数据库并对原始文献进行规范化处理,整理和分析明清种子方治疗类别、剂型、药物组成、四气、五味和归经,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的用药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明清种子方剂235首,明清治疗不孕不育症文献中,1)常见剂型为丸剂;2)治疗类别主要为不孕;3)出现频率最高的方剂为五子衍宗丸;4)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5)使用药物的四气主要为温,五味主要为甘,归经主要为肾、脾、肝;6)常用药对为白芍、当归;药物组合为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结论:明清医家治疗不孕不育以丸药为主,治方思路针对肾、脾、肝以甘温补虚为主流,同时也兼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此研究为现代临床治疗不孕不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查阅明代至民国时期贵州省的200余部地方志资料,发现其所记载的120位医者的来源主要包括外来移民、儒生兼医、弃儒从医、道士和尚、从军人士、武术群体等,医术的传承主要依靠亲属传承、访名师、主动授徒、自学等方式.这些医者有较高的医术和理论水平,留下了56部医学典籍.他们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行医时不辞辛劳,敬业奉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收集明清时期鼓胀病病案的相关条文,挖掘其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条文进行分析,建立相应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辨证以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脾阳虚证型最为常见;药物以利水渗湿药及补虚药为主;单味药使用中前3 味分别为茯苓、白术、陈皮。结论:明清鼓胀病用药规律主要为:病变脏腑,脾胃为要;辨证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用药补泻兼施,以补为宜;证治对应,辨明主次,该规律为鼓胀病的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敏皎  韩祖成 《河南中医》2021,41(1):131-136
目的:分析《中药成方制剂》中含葛根成方制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葛根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含葛根的成方数据库,利用平台的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图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含葛根的154首方剂中共涉及408味中药,常用药物频次居于前5位的中药分别是甘草、茯苓、防风、羌活、黄芩.核心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含佛手临床处方中挖掘佛手中医用药规律,为佛手现代临床应用、保健产品开发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方法 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收集含佛手的临床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统计分析软件(IBM SPSS V20.)和Excel(Microsoft Office 2016)建立基础数据库,对组方用药(或配伍用药)与治疗病证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处方筛选,收集含佛手临床处方共458首,涉及中药388味,用药总频数达6 199次,其中佛手核心配伍药材(>130次)为茯苓(222次)、白术(217次)、白芍(196次)、柴胡(159次)、陈皮(142次)5味;选取与佛手配伍频数>49次的药材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包括药材34味,累计出现频数为3 131次,占总频数的50.51%,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佛手配伍药材药性主要为温、寒、平,药味主要以苦、甘、辛味居多,主要归脾、肝、胃、肺经。含佛手临床处方配伍药材关联规则分析,常用药物组合有14组,核心药物组合为茯苓-佛手、白术-佛手、白芍-佛手、柴胡-佛手、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佛手。含佛手临床处方主治病证共52种,可分至11类中医病证类型,筛选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脾胃系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 “妇科病证”3类高频主治中医病证类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治疗脾胃系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白芍、柴胡、陈皮、半夏,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6种、3联药物组合9种;在治疗气血津液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白芍、白术、黄芪、麦芽、柴胡,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3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7种、3联药物组合5种、4联药物组合1种;在治疗妇科病证时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白芍、当归、黄芪、香附、茯苓,得到常用配伍药物组合共有25种,包括2联药物组合15种、3联药物组合10种。结论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含佛手临床处方组方配伍用药及佛手高频中医病证类型规律,直观、科学地展示出了佛手的配伍规律。针对不同的中医病证,佛手均以补气药、行气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消食药、活血止痛药为主进行配伍治疗。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同时,加强补益活血、健脾化湿,增强其理气疗效。对指导佛手合理应用、保健食品开发、新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关注,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6):492-49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张鸣鹤老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活动期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张老师治疗活动期RA的有效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用药频次、组方规律并发掘新处方。结果:筛选有效处方99首,共计69味药。在"用药频次"模块提取20味高频使用药物,其中以清热解毒和祛风除湿类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在"组方规律"模块分析药物关联规则,显示清热解毒药与祛风除湿药相关性最高,其次为利湿药;在"新处方"模块发现张老师治疗RA多以清热、祛风湿、利水、活血、温里药物相配伍,且注重同类药物相须为用。结论:针对活动期RA外有风寒湿邪相感、内有炎热火毒的病因病机,张老师将清热解毒、祛风除湿作为主要治法,用药多选数效兼备之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医复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近10年收录于CNKI数据库的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剂,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方剂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60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处方,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11味常用药物和3味核心药物。结论:治疗原发性痛经应以养血调经、温经散寒、理气止痛为主要治法,根据不同兼证,酌情配伍清热、祛湿等功效的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总结张纾难教授治疗肺结节的用药经验与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张纾难教授近4年来治疗肺结节的中药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多维度分析处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核心处方及药物群组。结果:对221首处方进行中药频次统计,共涉及171味中药,常用药物性味分别是温、寒,苦、辛;最常用归脾经、肝经、肺经药物;最常使用的药味为黄芪、桂枝、川贝母;常用药对是“生黄芪,桂枝”“生黄芪,川贝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由“黄芪、桂枝、川贝母、夏枯草、陈皮、郁金、生龙骨、生牡蛎、山慈菇”9味核心药物组成的关联网络,聚类分析得到4首新方。结论:张纾难教授在治疗肺结节时注重扶正以祛邪,寒温并用,清补共施,善用脾经、肝经、肺经药物,补脾益气,化痰散结,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收集整理明清时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方药,采用SPSS 20.0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医家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祛风寒湿药、温里药、祛风湿热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养血祛风,温阳养血,养血活血,化痰活血等。对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病机认识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形成由“外风”向“内风”学说的演变,而是由“外风”学说逐渐演变为“外风兼血虚”的认识,为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