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证候为基础,审证求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关键,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前提。肝郁脾虚证中医证候要素具有"虚—郁—滞"的特点,而现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病机存在重"内实"而轻"外虚"、重"静态"而轻"动态"、重"理气"而轻"补虚"的不足,不能完全涵盖其病机内涵。本文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以需求为导向,提出肝郁脾虚证"虚气留滞"病机及基于该病机的培元健脾、开郁通滞治疗原则,丰富证候病机内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数据挖掘分析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临床用药规律,为"虚气留滞"创新病因病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治疗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证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内置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并分析组方规律,演化获得新方。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651篇,涉及处方677首。方剂统计中,自拟方中以"疏肝健脾"或"健脾疏肝"命名的方剂出现频次最高(187),时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逍遥散(62),经方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四逆散(15);药物统计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为柴胡、茯苓、白芍、白术、陈皮,药物四气五味以辛温、苦寒、甘平为主,归经以脾胃肝胆为主;通过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演化得到新处方15首。结论疏肝健脾法是临床肝郁脾虚证异病同治的基本治法,且用药规律为肝脾同治,更重实脾,治疗代表方剂为逍遥散、痛泻要方;该研究揭示了临床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用药规律,验证了"虚气留滞"病机理论下肝郁脾虚证"虚-郁-滞"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3.
4.
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变化,故亦称虚气流滞[1],是多种慢性疾病,包括慢性感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等病的共同病理环节。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  相似文献   

5.
"虚气留滞"与血管性抑郁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气留滞”是王永炎院士依据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脑病临床实践,援引宋·杨士赢《仁斋直指方》中“虚气留滞”而形成的中医病机理论,该观点已成为中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机理论之一。虚气留滞指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发生郁滞的病理变化,故亦称“虚气流滞”。血管性疾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家素来重视心理与躯体(神与形)之间在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种重视又集中在情志上,七情内伤理论概括了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其中七情致"郁"和七情致"虚"学说是中医对情志疾病病因病机的整体概括,体现了情志疾病虚实夹杂的基本特点,本文基于中医"形—气—神"体系提出七情致病的"虚气"病邪假说,从"留滞"创虚气新病因病机理论诠释七情致病的动态演变机理,以期丰富发展中医七情内伤理论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8.
基于古今文献,阐明“虚气留滞”的内涵,探讨虚气留滞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提出虚气是发病之本,滞留脑络是发病之标,治疗予以益气消滞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病因病机,发现脓毒症心肌损伤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虚为本,以滞为标,“虚气留滞”为其关键病机。基于“虚气留滞”探讨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病因病机,有助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选方遣药,提高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临床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甚或失明,已成为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疗法存在不良反应多、适应证严格等诸多不足,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有助于医者从多角度论治疾病。本文以络病学说为基础,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机变化,并借此拓展临床治疗思路。“虚气”是病机之本,发病之因,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气阴两虚、肝肾亏虚和阴阳两虚。“留滞”为病机之标,“虚气”之果,且“留滞”之瘀血、痰湿等病理代谢产物与现代医学的病理表现有一定相关性。“虚气”与“留滞”相互影响,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临床治疗中应以“补虚通滞”为法,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健脾补中、调肝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肝郁脾虚证是抑郁症的核心证候,文章从流行病学研究、诊断研究、治疗研究、机制研究4个方面对肝郁脾虚抑郁症进行了简要综述,指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以肝为主"论治的各项研究较为丰富,但是疗效的进一步提高依然遇到了瓶颈,"以脾为主"论治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可能新的方向,希望可启发读者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在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肝脏的差异基因表达。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郁脾虚证模型组2组,每组12只。采用慢性束缚+过度疲劳+饮食失节法,连续28d造模,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于制模第29d,处杀2组大鼠,待测肝脏全基因探查。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肝脏差异表达的基因59个,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基因32个。在上调的27个基因中,目前已知的功能基因有Scd1、Dbp、Upp2、Slc28a2、Sds、Hpn、Gldc、Tm7sf2、Gcat。结论:肝郁脾虚证存在异常基因表达,涉及脂类代谢、糖代谢等多个方面。提示多个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中医肝郁脾虚证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方干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健脾理气方,对照组予吗丁啉,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用PAGI-SYM症状量表、中医证候量表及饮水负荷试验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胃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肝郁脾虚证和肝损伤模型的共同本质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肝郁脾虚证模型组、肝郁脾虚证给药组、肝损伤模型组、肝损伤给药组,每组8只。采用夹尾激怒致肝郁联合番泻叶致脾虚的方法制备肝郁脾虚证模型,采用四氯化碳致肝损伤法制备肝损伤大鼠模型。肝郁脾虚证给药组、肝损伤给药组灌胃2 g/ml逍遥散液,其余各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末次给药后12 h,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物谱及含量变化,采用 HE 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肝郁脾虚证模型组和肝损伤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均出现细胞核萎缩、崩解、变性坏死并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且血清中甘氨酸、琥珀酸、丙酸、蛋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P<0.05)。逍遥散可降低血清中甘氨酸、琥珀酸、丙酸、蛋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含量(P<0.05)。结论逍遥散可调节一碳单位、含硫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等特殊代谢及三羧酸循环,发挥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加西药保留灌肠。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口服加保留灌肠可显著提高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给予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LAM)治疗,以连续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ALT、AST、胁痛、纳差及乏力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拟中药方“疏肝健脾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肝郁脾虚证与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临床中发现大多数乳腺增生病患者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符合肝郁脾虚证诊断标准;乳腺增生病的基本病机是肝郁犯脾,脾虚运化失权,津液敷布障碍,水湿内停,与气、痰、瘀互阻于乳络所致;中医内治应从疏肝理气、健脾渗湿、养血活血、利尿消肿入手,且注意经前经后用药各有侧重;现代医学认为该类乳腺增生存在着乳腺组织间的水钠潴留等重要病理改变;对其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应从黄体期P、PRL水平,乳腺组织ER、PR分布与含量,微循环与乳房血流动力学,BCL-2蛋白及PCNA表达4个方面寻找特异性微观辨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解酒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肝郁脾虚型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A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25例)。2组均戒酒并采用对症治疗,常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解酒护肝方。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33/35)、常规治疗组为68.00%(1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5,P=0.007)。治疗后,联合治疗组AST[(52.60±9.48)U/L比(63.28±19.92)U/L,t=2.964]、TBil[(18.91±7.23)U/L 比(27.41±8.53)U/L,t=4.678]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TG[(2.70±0.52)mmol/L 比(3.65±0.74)mmol/L , t=4.809]、LDL-C[(3.56±0.41)mmol/L 比(4.20±0.40)mmol/L,t=3.810]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解酒护肝方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可有效改善ALD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胃脘痛肝郁脾虚证相关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流量计对73例胃脘痛肝郁脾虚证患者通过相关穴位测定其皮肤微循环流量改变,近取脾、胃经募穴、背俞穴;远取脾、胃经输穴、合穴。结果表明,胃脘痛肝郁脾虚证Ⅰ、Ⅱ型相关各穴皮肤微循环流量值均非常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该病证病理机制之一在于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其中,足三里穴具有相对特异性:1.该病证足三里穴流量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脾虚为主的Ⅱ型比肝郁为主的Ⅰ型该穴流量值明显减低;3.Ⅱ型组内各穴流量值以该穴为最低。可见该穴在微循环流量改变方面最为敏感,并为针灸治疗该病证优选穴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博  颜红 《天津中医药》2012,29(4):329-331
[目的]观察以疏肝健脾法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结合抗抑郁西药氟西汀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12月期间,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及门诊连续就诊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氟西汀胶囊,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2、4周时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的减分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减分疗效均不断提高,并以治疗组的前后变化为明显,两组在治疗后第2、4周时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有显著差异,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较少,中药可以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结论]治疗组在加用中药复方快胃舒肝丸后,能够更有效的改善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所伴发的消化系统症状,从而能够更好的改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