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2.
初探《伤寒论》中有关表里同病证治的论述。表里同病表现即有太阳表证,又有他经或本经内脏为病者,属《伤寒论》中“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标本缓急之别的治疗原则。认为其至今对临床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汗出不彻”的临床深义张勇辽宁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110032)主题词《伤寒杂病论》,考证,医古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  相似文献   

4.
陈国权 《河南中医》2012,32(5):529-531
厚朴七物汤证主证为发热10日左右出现腹满,此为外邪由太阳内传阳明.此证中“脉浮数”主表证,“饮食如故”并非指饮食正常,而指饮食与往常一样,方中用大黄是取其通腑泄热之力.从本证的治疗可以看出,《金匮要略》中所论杂病多系外邪入侵所致,有表证或外邪者服药后并非皆有汗出,服药后有汗出者并非皆有表证,对表里同病的治疗既有先表后里者,也有先里后表者,更有表里双解者.  相似文献   

5.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6.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相似文献   

7.
陈明 《国医论坛》2013,28(2):1-3
文章指出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太阳少阴两感证,虽见于少阴病初始阶段,但证情复杂,表里互兼,往往在外感病之初即可见心、肾之病症。《伤寒论》对此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外解太阳表邪,内温少阴里虚。与此同时,还阐述了《伤寒论》表里先后治法的特点有三,即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以及表里同治。在分析麻黄细辛附子汤组方特点上特别指出细辛的多经协调作用,认为一药多用是经方组方之重要思路,当今临证可以借鉴。同时还指出太阳与少阴表里关系失调的病证特点,是太阳病邪气内传少阴,以心、肾阳虚为多见。因此,麻黄细辛附子汤可用治太少两感、心动过缓、甲状腺功能减退、低血压、产后身痛、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少阴心肾阳虚之证,并附医案以证。  相似文献   

8.
寒热并用之法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在论述大青龙汤证时指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1]49。大青龙汤为治疗外寒里热,表里双解,寒热并用法之一。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37为风寒束表、邪热壅肺而设,也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病情迁延发展,可至饮热迫肺,症见咳喘[2],给予厚朴麻黄汤证。水饮夹热肺胀之越婢加半夏汤证;外寒内饮化热之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也为寒热并用、表里双解之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121。为素体卫阳虚,复有外寒内热之痞证,亦为表里双解、寒热并用之法。由此提示,寒热并用法适宜于病位涉及表里阴阳、病性属于寒热阴阳、且两两相异,可直接用寒热并用之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方法:引《伤寒论》第53条、第54条有关桂枝汤主治证的条文,分析治表治里的原则。结果:①桂枝汤既可治疗六经中风,又可治疗其他众多病证,所以桂枝汤证不能等同于太阳中风证;②六经皆有中风,不唯太阳可有中风;③六经的经络分布既有皮表,也有肌里,还络属脏腑,所以既有经证,也有腑证;经证既有经表证,还有经里证;④阳明中风与太阳中风症状类似,且重是因为太阳主肌表,而阳明主肌肉的缘故;太阴中风是表里同病,既有太阴经经气的失常,也有太阴脾、肺的功能失常;⑤桂枝汤治疗杂病卫气不和的自汗出和发热汗出,其病机失常的表现方式并不相同,虽同是卫外不谐,但分别是卫气浮散和卫气聚集所致。结论:《伤寒论》桂枝汤主治证及其禁忌证的研究,对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葛根黄芩黄连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反用泻下之药,是误治。误下则脾胃受伤,因而利下不止,此时当辨明表里。脉象急促或短促者,乃胃肠虽伤,但正气尚能抗邪,外邪尚未全陷于里,而表证仍在,治法当以解表为主,表解则利止。若见喘而汗出者,则邪热内传,导致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肺与大肠相表里,里热雍盛,  相似文献   

11.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12.
葛根黄芩黄连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因《伤寒论》有“表未解”句,故不少学者多视本方为表里双解剂,如尤在泾曰:“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两解之。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解肌于表,  相似文献   

13.
宋本《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了之,利遂不止,脉促着,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本条文似属方证不符,有待商榷.综观《伤寒论》注释,历代医家认识有如下种种:①太阳病,桂枝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肠胃,邪热内陷,下迫大肠而为利,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熏於肺则喘,外蒸体表而汗出。②脉促、喘而汗出为表邪未解故。③认为本条是误用下法后所出现的里虚寒证,气喘是由中虚气逆而上,而正气又欲托邪外出所致,应用桂技人参汤主之。④原文有误,此条当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  相似文献   

14.
一、疏散风邪法《伤寒论》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盖以表实里郁治应外解,故以麻、桂发汗,杏仁肃肺并辅以甘草而守阴液,此为表实而设。若表虚则不宜此法。《伤寒论》18条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盖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乃表虚之证,宜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若喘则应加厚朴以行脾滞,增杏仁而降肺气。方药虽简,已具“两太合治”之义。又若阴盛之体,外邪袭之必然引动伏饮而致喘息。《伤寒论》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盖以外寒内饮,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六经病证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及经脉的病证,往往涉及另一脏腑经脉,使临床上出现复杂证候,都可称为表里同病。表里是分析病位浅深的纲领。发表攻(温)里为表里病证的二大治则,在表里同病时,当辨别表里的先后缓急以及正气的强弱而决定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的不同治则。一、先表后里治则表里同病而表急于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治其里。如“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  相似文献   

17.
一、表里证同具,为什么治法不同?有的先表后里,有的先里后表,有的表里同治,试联系原文说明。答:表里证同具,即表里同病,因其层次有表里浅深之异,证情有轻重缓急及虚实之殊,所以治疗上有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方法。一般来说,表里证同具,里实的治应先表后里,论中“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服用桂枝汤后采用不同将息法对发汗效果及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伤寒论》中记录服用桂枝汤后不同将息法、汗出及转归的条文进行总结,并参考《医宗金鉴》《伤寒论讲义》《注解伤寒论》等相关专著及相关期刊文献,分析将息法与汗出及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服用桂枝汤后将息如法则遍身执水执水似有汗而病除;将息不及则汗出不彻,将息太过则大汗出,两者均可致病不愈或变生他证。结论:服用桂枝汤后的正确将息法为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啜热稀粥,温覆,令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若服用后汗出病瘥则停后服,若不汗可依次更服,并可增至二三剂。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表证的相关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伤寒论》中表证的相关理论,提出以下观点:①表证的定义为寒邪侵袭肌表,束缚卫气所导致的临床证候;②恶寒是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没有恶寒就不是表证;③表证的性质属寒、属表;④根据《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的论述,结合温病学家叶天士《温热论》和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相关论述,可以认定温病初期不是表证,而是邪热犯肺的肺热证;⑤治疗表证不必辨寒热,只须根据有汗、无汗辨中风和伤寒;⑥现行的其他表证其实是其他证候和表证的兼挟,其治疗可以根据《伤寒论》中表里同病时表里先后缓急的原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王惠君 《河北中医》2005,27(1):76-77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所以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对指导当今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3个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