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辛温解表法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东莞市中医院门诊的外感热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予口服麻桂青龙颗粒(院内制剂);对照组予口服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比较两组治疗3 d后降温效果,症状/体征积分变化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患者发热、头身疼痛、咽痛或痒、咳嗽、咽部充血等不适(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1或P0.05);但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辛温解表治疗外感热病可达到稳定的退热效果,同时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说明运气理论在外感热病的诊疗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半夏泻心汤以其主证心下痞而被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应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但笔者临床观察 ,其在胸痹治疗中疗效确切。本篇主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胸痹的机制。方中诸药相配 ,辛苦合用 ,寒温并施 ,共奏除痰开胸之功 ,故用于胸痹之心气亏虚、痰热内蕴者极宜  相似文献   

4.
开泄法治疗胸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开泄法及其方药配伍治疗胸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栝蒌、薤白、半夏等组成基本方,分别配伍沉香、苏梗、附子、橘皮、竹茹等,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体征和心电图的检查等。结果:显效53.13%,有效46.88%。结论:开泄法及其方药配伍有通阳豁痰、活血化瘀的功用,完全可用于胸痹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跃红 《河北中医》2001,23(1):36-37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 ,胸阳被遏 ,气血不畅所致 ,甚则心痛彻背 ,喘息不得平卧的心脏疾患。关于胸痹心痛的成因究竟与何脏腑有关 ,临床医家说法不一 ,因而在治疗立法上也就各有千秋。近几年来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 ,基于祖国医学经络学说和五行学说理论 ,以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心痛病 ,效果较为满意 ,现简述如下。1 益气健脾 ,颐养心血法该法适用于气血不足之胸痹心痛。症见心痛隐隐 ,反复发作 ,少气乏力 ,眩晕心悸 ,痛多因劳累而发 ,面色白光白 ,舌质淡黯 ,苔薄白 ,脉沉细。方用归脾汤加减。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 ,理…  相似文献   

6.
胸痹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关于胸痹,许多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法则有所偏重。如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辛温通阳、豁痰开结诸法。路老治疗胸痹,不拘于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法,从整体观念出发,运用脏腑相关理论,辨证治疗,求治于本;发挥中医综合疗法优势,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发展调理脾胃治疗心痹的理论,脾、肾、肝等不同临床路径治疗胸痹,为治疗胸痹开辟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白芍在临床上运用的探讨章岳泉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诸暨311800)关键词白芍,临床运用,探讨白芍,远在汉代的时候,就被医学家所重视,尽管那时与赤芍的区分不明确而统称之芍药,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收载于文献。唐宋以后,对白芍的认识逐渐加深,但系统性的资...  相似文献   

8.
从民国以前的中医古籍中探寻用辛温发散法治疗痤疮的理论渊源,并结合临床病例揭示痤疮恰当的病因病机及较好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9.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创立了肾气丸,是治疗肾阳不足的祖方。此方是最早而又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肾气丸是由: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药物组成。适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痛,下肢冷感,少腹拘急,水肿,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遗尿,以及痰饮咳喘,消渴等病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辛温通阳中药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薤白组、附子组、干姜组、桂枝组、硝酸甘油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缺血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给药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改变、心肌病理形态及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等指标。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T段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ST段降低;HE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心肌组织结构完整,模型组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纤维断裂、肿胀,治疗各组心肌纤维排列相对整齐,部分心肌纤维断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白介素-10 (IL-10)水平明显降低,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T-AOC、GSH-Px活性及IL-10水平升高,MDA、IL-6、TNF-α水平及MPO活性降低(P0.05,P0.01)。结论:辛温通阳中药能够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的缺血状态,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腹针疗法是通过针刺腹部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疗法。薄氏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不乏临床研究,然而没有系统地对其综述。试图围绕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这一课题,在对腹针疗法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从理论基础和运用进展层面探讨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从而更加有效地验证其临床价值,达到临床推广的目的。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腹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理论依据充分,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国医大师雷忠义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痰瘀致病”理论,并将此理论广泛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作者有幸作为弟子跟师学习,总结雷老“痰瘀”理论治疗胸痹经验,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3.
刘捷 《山西中医》1999,15(4):54-55
胸痹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其机理错综复杂。情志不遂、过度劳累、气候变化、饮食不节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在这4种病因中,情志因素应居首位。情志不遂,心理失去平衡则气机紊乱,血脉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发胸痹。我国历代医家对情志致病给予了高度重视。元代朱震亨《丹溪...  相似文献   

14.
心脉绌急致胸痹心痛的病机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心痛的发生 ,除了心脉痹阻这一病机外 ,心脉绌急也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受寒、情志所伤等可导致心脉绌急而发为胸痹心痛 ,临床上可根据发病特点、心电图改变、冠状动脉造影及诱发试验等作出心脉绌急致胸痹心痛的诊断。治疗包括芳香温通、熄风解痉、调肝舒脉等法 ,同时还应戒烟、避寒、畅情志等。  相似文献   

15.
肝脏象学说源于《内经》、《难经》。肝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肝脏象是“人与自然”整体观与肝的形态、生理、病理相统一的综合概念。  相似文献   

16.
杨月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24-24
胸痹是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辨证分型有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等。西医包括冠心病、心包炎、心肌病等。我国传统医学对其治疗除内服药物治疗外,还采用内病外治法。中药内病外治疗法,即采用中药制剂在相应的腧穴,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经络传导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主要对使用宽胸止痛贴通过穴位贴敷治疗胸痹进行的临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胸痹的发病特点及治疗要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39-740
高寒地区胸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高寒缺氧使人体气虚血瘀、痰湿内盛所致,并据此提出临床用药应益气活血,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推拿治疗临床运用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增强临床运用意识,转变临床运用观念,积累临床运用经验,改变临床运用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积极促进推拿治疗在运动损伤中的科学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推拿治疗临床运用的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增强临床运用意识,转变临床运用观念,积累临床运用经验,改变临床运用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多种解决方案及其具体运用.希望给相关人员一些启迪和思考,在这方面深入研究和探讨,积极促进推拿治疗在运动损伤中的科学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20.
阳陵泉穴在偏瘫的针灸治疗中选用频率较高。从阳陵泉的腧穴特性可以看出,阳陵泉穴具有条达气机、调理肝脾等功效,这对中风病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应用中,阳陵泉穴在偏瘫痉挛状态、下肢运动障碍及足内翻畸形方面有较高的治疗价值。芒针刺法与透刺法是阳陵泉穴在偏瘫治疗中较为经常应用的刺法。现代试验研究揭示了阳陵泉通过调节神经-体液代谢、调整脑功能活动发挥效应的机制,也体现出中医理论中调其偏性气达病所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