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虞坚尔教授根据沪上地域特点和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征,认为小儿急性发病后多有“脾虚综合征”的表现,常异病同治,擅用健脾法,习用四君子汤化裁治疗儿科疾病。并对哮喘、心悸、血尿3则验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小儿“脾常不足”,常不能完全适应小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须健脾以助之。然而,小儿“肝常有余”,“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柔不济刚,肝常多病。据此,笔者对儿科疾患经理脾或他法治疗罔效者,从肝论治每能取功。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常有余”乃小儿重要的生理特点之一,许多常见儿科疾病均直接或间接与肝相关。从“肝常有余”理论探讨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体会,并阐述咳嗽、皮炎、抽动症及夜啼从肝论治之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生理说及对小儿养护的指导意义,阐述肝脾养护及调和肝脾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又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病理含义入手,论述其病理说及对小儿疗疾的指导意义,举例说明肝病、脾病、肝脾相兼为病的发病、治疗、用药等。最后得出结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说,是儿科学的重要理论,有非同寻常的临床价值。其临床意义可用两句话概括:顺其生理特点以养护,逆其病理特点以疗疾。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特色理论。文章首先论述了“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来源、含义及其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以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为例介绍了肝脾两脏对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以及肝脾同治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基于“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从五行制化的正常和异常、脏腑关系与肝脾同治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肝脾同治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论述治未病与肝脾同治的关系,阐释了肝脾同治在治未病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阶段中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肝脾同治在抑郁症和亚健康失眠防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肝脾同治对于治未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和应用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脾常不足”说 ,首见于明·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书是万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 ,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 ,对小儿五脏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特点 ,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 ,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所谓脾常不足 ,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而这种生理状态又是构成小儿脾胃损伤 ,产生疾病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脾常不足说在小…  相似文献   

9.
明代儿科医家万全,字密斋,湖北罗田人。三世家传儿科,临床经验丰富,学术上颇有独到见解。主要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万氏在儿科学上的贡献很大。他提出的小儿五脏有余不足说(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高度地概括了小儿五脏的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和疾病的防治,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十分重视脾胃,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对于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疾病的调治以及保健等方面,颇有创见。本文仅就其关于小儿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评介。  相似文献   

10.
纪文娜  马融 《吉林中医药》2013,(10):1004-1005
马融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特点及中医五行相乘相侮理论,提出抽动障碍“土虚木亢”这一病机,认为主要病位在肝,其本虚在脾,病机关键是“木亢则风动,土虚则心脾失养”,治疗以平肝、清肝、熄风、实脾为主,标本兼治,以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化裁,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金柳如老中医擅长儿科,临证四十余载,医术精湛,名闻苏常。在儿科临证中,她博采各家之长,化裁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见解。金老认为,小儿有着“肝常有余”的生理病理特点,不仅表现为易动风抽搐惊厥,且多见旰郁气滞,木旺化火,侮金乘脾等多种疾病,因而对一些小儿呼吸系及消化道病证,常从肝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阐述“肺脾同治”思想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时期的用药思路;介绍董氏儿科在顾护脾胃方面的方药“苏脾饮”、针刺四缝疗法、经络导频治疗、饮食调整及冬令膏方。  相似文献   

13.
宋文瑶 《四川中医》2008,26(5):87-87
小儿由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容易导致肝木克伐脾土.逍遥散为调和肝脾的要方,用其治疗儿科各种杂病,符合小儿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小儿厌食症是以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儿科常见疾病。隆红艳教授提出治疗该病须从肝、脾出发,以运脾为主,疏肝为辅,药物口服与针刺疗法内外同治,疗效明显。该文介绍隆红艳教授以调肝理脾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原睿 《西部中医药》2001,14(1):15-16
我师韩芳林主任医师 ,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35年 ,曾受全国儿科界名老中医江育仁、曹济民等先生的真传 ,治学严谨 ,对于儿科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余跟师学习 ,受益匪浅 ,现就我师治疗厌食证的经验简介如下。1 治疗厌食以运、消、调为法厌食证是现代中医儿科提出的病名 ,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小儿“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肝木盛则克脾土 ,加之小儿不知饥饱 ,偏嗜生冷 ,易伤脾气 ,致运化失司 ,受纳无权 ,而成厌食证。我师认为厌食证虽有脾胃虚弱的病理病机 ,但脾运是其关键 ,若脾运健 ,则气机升降有序 ,胃和谷纳 ,游溢精气 ,水精四布。故治…  相似文献   

16.
程康圃“六字学说”在儿科针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琪 《新中医》1990,22(7):33-34
程康圃,名德恒,是广东近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为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公元1821—1908年)人。晚年著《儿科秘要》,阐发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炎”的病理特点;并将其六代业儿科及其行医五十余年之儿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家万全、出身于儿科世家。他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医圣”。他十分重视小儿的胎养、蓐养及鞠养。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足为人师。经过400多年的实践检验,证明他的论点是非常精辟的,这些论点对后世研究小儿生理、病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中  相似文献   

18.
徐萍  徐金顺 《河北中医》2003,25(10):753-754
儿科临床实践表明 ,在小儿疾病中 ,脾胃病最常见。究其原因 ,莫不与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有关 ,故掌握小儿“脾常不足”的机制 ,对儿童保健及疾病的防治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儿无论在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有其特点 ,年龄越小越显著。对此 ,历代儿科著作均有详尽的论述。归纳起来 ,生理上表现为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病理上表现为发病容易 ,传变迅速 ,脏气清灵 ,易趋康复。这些特点 ,在消化系统表现尤为突出 ,故临床中更以腹胀、腹泻、呕吐、厌食等脾胃病为多见。正如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  相似文献   

19.
“肝常有余”是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历代医家均有所论及。《内经·素问》有“血归于肝”、“血有余,则泻其盛经”等论述,为后世“肝常有余”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孙思邈创制的龙胆汤为后世医家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论提供了临床实践依据;北宋儿科专家钱乙在前人脏腑辨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五脏为纲的小儿辨证方法,认为“肝无补法,故无补肝之药”,并以泻青丸以泻肝之实;  相似文献   

20.
<正> "脾常不足"说,首见于明·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说是万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对小儿五脏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基本特点,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所谓脾常不足,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而这种生理状态又是构成小儿脾胃损伤,产生疾病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或病理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