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喉痹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所言"喉痹"有狭义、广义之分。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喉痹的基本病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在理论探讨喉痹病机和治疗的基础上,以实例佐证。喉痹之为病,为阴阳失常所致,关键所在复其阴阳。强调临床从其基本病机辨证,收效良好,为临床治疗喉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喉痹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所称喉痹,包括咽喉及口腔多种疾病,后世医家根据病证特点分别独立为喉痹、乳蛾、喉风,喉喑等疾病,不仅是一阴一阳病因病机,也包括阴阳气血虚诸多方面,并从治疗学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3.
罗芳 《四川中医》2011,(11):46-47
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素问·阴阳别论》中"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咽喉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均有联系,其中与脾胃二脏的生理关系最密切。咽通六腑而胃主之,浊阴由咽而下达,主地气,喉通五脏而脾主之,清阳自喉而上腾,主天气,故阴阳升降之枢在脾胃,而阴阳升降之要道在咽喉。喉痹之为病,总为阴阳升降失常所致,其治关键在于调理阴阳升降复常,而从脾胃立论是治疗喉痹的一个重要辩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莉 《河北中医》1989,11(3):22-23
喉痹一证,有虚实之分,初起肝肺火盛,上壅咽喉,多见肿痛,久则胆与三焦之火烁阴,迁延不愈,故《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中医认为咽喉疾病,由于内外邪毒结聚,气滞血瘀,经脉痹阻是其病理变化。喉痹为多种疾病的总称,包括乳蛾、喉痹、咽喉溃烂等病,兹录余师高濯风主任医师治疗顽固性咽喉溃疡验  相似文献   

5.
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谓之喉痹。”历代医家都把咽喉肿痛的各种疾病中凡咽喉阻塞,吞咽不利,甚至吞咽难下者,统称为喉痹。其中慢性虚证的咽病,称之为虚火喉痹,它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其各型的咽部症状大都相似,但常因人而异,一般有咽部不适,如异物感  相似文献   

6.
喉痹主要表现干咳,咽部红肿痛。《素问·阴阳别论》日“一阴一阳结之谓之喉痹”。五官科检查常见咽部红肿,喉底颗粒突起,喉核肿胀不明显。喉痹一证,虽临床自觉症状单一.常不引人重视,但每因外感、饮食不慎、药物治疗而加剧,较多患者疗效不佳。笔者认为应作相应的检查以明确西医诊断,中西合璧、有的放矢.才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在其所著《喉科学》中最早提出了喉源性咳嗽的病名,指因咽喉疾病所致的咳嗽,病程长,不易治愈。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等范畴,其症状特点以阵发性喉头奇痒作咳、不痒不咳为主症。患者自觉咳从喉部而起,呈连续性,甚至呈痉挛性,少痰或无痰或痰黏难咳,咳出为爽,饮水则止;病程可长至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每天发作多次,严重时1 h内可达数次;少数患者伴有音色粗糙,甚至嘶哑。相当于西医学的变应性咽炎。近  相似文献   

8.
<正> 喉痹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谓心主之脉,一阳谓三焦之脉也,三焦心主脉并络于喉,气热内结故为喉痹。喉痹是指咽喉红肿、闭塞、疼痛,甚则痹阻不通而言。本证临床比较常见,但妇女每逢经期即发咽肿喉痹者实为少见。余治一魏姓妇,35岁。自诉3年来每逢经期即发咽喉红肿疼痛,发热,周身不适,重则咽喉有阻塞感,呼吸或吞咽食物均感困难。经某医院诊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生  相似文献   

9.
"喉咳"为国医大师干祖望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病证,以咽痒即咳、不痒不咳、痒止咳亦止为其临床特征。蒋健教授对此补充了以下主要学术见解:"喉咳"的外感病因为"6+1",即除了传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外,更多由空气污染之"雾霾"所导致;诊断时勿忘询问患者是否伴有咽痒而咳的特点;提出治疗"喉咳"以抗过敏、养阴利咽、清热解毒及宣肺止咳为主,4种治疗原则可灵活组合。这些学术见解进一步丰富了"喉咳"的病脉症治。  相似文献   

10.
刘玉 《西部中医药》2005,18(4):40-42
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引起的咳嗽,以咽痒如蚁行或如有异物阻塞,咽痒必咳,不痒不咳,或有异物感而出现频繁清嗓动作为其主要症状。本病病位在咽喉,咳点在声门以上,肺部X线透视或摄片无异常,咽部检查可见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其病名由著名中医专家干祖望首创,属于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范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慢性咽炎。《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气所病,肺为咳”。《景岳全书·咳嗽篇》又云:“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可见咳嗽与肺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医学三字经·咳嗽》又云:“《内经》…  相似文献   

11.
喉源性咳嗽中医证候分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 《河北中医》2006,28(2):114-115
现代医学认为,喉源性咳嗽是慢性咽炎、喉炎、声门上区变态反应等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喉源性咳嗽是由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新病名,其主要症状是咽痒如蚁行及异物阻咽喉之不适感而以干咳为主[1]。其特点是咽喉作痒之后即作咳,咳时不爽,连续阵发性咳嗽,除非饮水,否则咳无休止,无痰;病程漫长达数月之久,甚则数年;咳时起点在声门以上;每日常发作数次,严重者1h内咳多次[2]。本病大多数患者肺部、气管支气管检查未见异常,咽部检查可见慢性充血或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喉源性咳嗽属中医学久咳、咽痒、慢喉痹范畴…  相似文献   

12.
王永钦 《中医药通报》2012,2(5):46-47, 51
<正>喉咳,又称喉源性咳嗽,是指由喉部病变引起的一种咳嗽,临床以喉痒、咳嗽为主要特征,是临床咳嗽中一种甚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此就本人在临床治疗喉咳的一些经验与体会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喉咳的发病特征喉咳与一般咳嗽不同,有着独特的发病特征,表现为(1)喉痒则咳,不痒不咳,少痰或无痰;(2)  相似文献   

13.
吴瑞甫为近代福建及新加坡著名国医名家、教育家及中西医汇通之佼佼者,其《新订奇验喉证明辨》于近代白喉肆虐,时医多未知悉西医白喉血清疗法所作。重视喉科病脉证并治,强调辨疾病本质及整体诊查与局部辨证相参合。阐明广义喉痹阴阳与“四时五脏气化”之学理,从三阴三阳气化说阐释喉痹“一阴一阳结”。融会中西治白喉,在时疫的基础上提出“痰毒”病原说。阴虚白喉和虚寒白喉辨治、遣方用药重辨证及蒐集喉科民间治法与验方,针对华南“阳燠气泄,中虚湿盛”的体质特点,凸显地域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4.
喉源性咳嗽病名由著名中医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教授1985年首先提出,并经1993年济南全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审定。本病属中医学“咽痒”、“风热喉痹”、“慢喉痹”等范围,其症状特点是以阵发性喉头奇痒作咳,不痒不咳为主症。患者自觉咳从喉部而起,咳呈连续性,甚至呈痉挛性,少痰或无痰或痰黏难咯,咯出为爽,饮水则止:病程可长至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每天必作多次,严重时1h内可达数次:少数患者伴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  相似文献   

15.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见《素问·阴阳别论》,后世医家皆奉为辨证喉科疾病的纲领,但对此却众说纷坛.笔者不揣浅陋,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6.
阎爱民 《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1006-1006
祖国医学对于咽喉病很早就有记载 ,如远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里有“嗌肿”“喉痹”[2 ]等记载 ;汉晋隋唐以来 ,历代医书均有喉病的病因、治法方药的叙述 ;唐宋时代的太医局即有“眼耳口齿”及“口齿咽喉”的专科设立。《宋史艺文志》中载有“咽喉口齿方论五卷”。《扁鹊心法》中已载有喉痈切开手术。清代的中医喉科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大地丰富了中医喉科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水平。喉痹在《内经》中早已有所记载 :“一阴一阳结 ,谓之喉痹”[1 ]。《喉科心法》指出“凡红肿无形为痹 ,有形是蛾”[1 ]。据此明确把喉痹范围缩小 ,专指咽喉部红…  相似文献   

17.
咽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风热喉痹,慢性咽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虚火喉痹。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结,为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喉科心法,单蛾,双蛾》又说:"凡红肿无形者为痹,有形者是蛾"。将咽炎  相似文献   

18.
喉源性咳嗽是以咽痒如蚁行、咽痒即咳、不痒不咳,或有异物感而出现频繁干咳为其主要症状.2010年10月~2011年9月,笔者用自拟"利喉宁嗽汤"治疗喉源性咳嗽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9月就诊的门诊患者.其中女48例,男32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10天~数月不等.  相似文献   

19.
喉源性咳嗽属于中医学咳嗽、咽痒、喉痹等范畴,临床以"咽痒作咳,不痒不咳"为主要表现。喉源性咳嗽的中医治法较丰富,主要着眼于具体证候的病机,如:风寒犯肺证,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犯肺证,治宜疏风清热、理肺止咳;脾虚痰蕴证,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止咳;肝火犯肺证,治宜清肝泻肺、利咽止咳。通过系统总结有关喉源性咳嗽中医治疗的研究,归纳出9种治法,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20.
喉源性咳嗽由喉头作痒引起,无痰(偶有少量痰)而有声。归属祖国医学“咳嗽”、“喉痹”、“喉痒”等范畴,而无独立病证的记载,因而常被混淆和忽视。受干祖望教授“喉源性咳嗽”的启示,笔者从1993年以来应用加减补肺阿胶汤治疗喉咳58例,疗效满意,兹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