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种治法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壶揭盖法:“提壶揭盖法”是“下病上治”的的方法。若肺气失降,气机不畅,甚则雍塞不通,以致机体水液代谢失调,引起小便不利形成所谓“上闭下不通”的病势,就用“提壶揭盖”法来治疗。此外,便秘亦可从肺论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正常。反之,若大肠积滞不通,则影响肺气的肃降,故对肺失清肃的大便便困难,可用宣肺的方法治疗,使肺气宣畅则便秘自下。  相似文献   

2.
肺为生气之主,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既可使人体气机调畅,亦可使津液气化正常,以达疏上源而开下流之功,此即"提壶揭盖"之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之中虽未明言"提壶揭盖法",但多蕴含此运用。本文通过对三部经典中"下病上取"治疗"气机阻滞"、"水湿为患"等病的归纳总结,以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提壶揭盖法",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3.
总结邓中甲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经验。邓教授认为,"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的原理可从"肺和大肠相表里"及"三焦"理论两方面来阐释。"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针对的病机主要有二:一是上焦肺气闭塞,气机不畅,则肠腑不通,大便秘结;二是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津液无法到达肠道,大肠失去濡养,水津不足而便秘。  相似文献   

4.
“提壶揭盖”法源于对古代医家开宣肺气以通利小便的经验总结,是传统医学的特色治法之一。传统意义上的“提壶揭盖”法常通过宣降肺气治疗小便不利疾病,结合现代对该法的研究,“提壶揭盖”法的内涵是通过协调气机升降出入,以恢复脏腑气化功能,达到气机畅而肠腑通的效果。笔者临床通过开宣肺气以通利膀胱、通导大肠治疗小便不利及便秘。本文予以总结,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卉  王耀光 《环球中医药》2014,(11):873-874
“提壶揭盖”之法,取类比象,意即通过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的一种治疗方法,原为治疗癃闭之效法。临床上“提壶揭盖”法运用甚广,不拘泥于治疗水道不通的癃闭。凡有上焦气机郁滞,壅塞不通而致下焦气机不畅的证候表现,皆可用之。本文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肝胃蕴热,腑气失传,中下二焦闭塞不通所致便秘患者一例,通过开提上焦,宣发上焦肺气,调畅全身气机,开上焦而通中下二焦郁滞,效果明显,现将该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提壶揭盖”是中医学取类比象的治法之一,是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治疗小便不利的比喻。中医学认为小便的排泄除了肾气蒸化之外,还有赖于肺气的通调与脾气的转输。开宣肺气、升提中气的治法适用于气机闭塞证的癃闭。《丹溪心法?小便不通》最早采用催吐法治疗癃闭。临床上多见术后小便困难,伴小腹胀满、胀痛,小便不通,导尿后仍无法排出的情况。现代对“提壶揭盖”法的认识及应用均有进一步发展[1-7]。笔者认为癃闭实则上焦不宣、下焦不通所致,采用“提壶揭盖”法治疗术后癃闭,通调水道,以清宣升阳、通利气机而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临床上运用"上病下治,开上焦之气机而下焦自通",从上窍开而下窍自通之提壶揭盖理论着手,利用开宣肺气、通利三焦之法论治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治疗效果。在辨证选方上,以桔梗、杏仁为用药基础,适当加麻黄、柴胡、苏叶、荆芥、防风等轻清升浮之品,共筑提壶揭盖、利水消肿之功。根据临床病机特点,阳虚者加桂枝、肉桂、干姜等药物;气滞者加陈皮、厚朴、白术之品;血瘀者加桃仁、丹参、川芎等;湿热重者加薄荷、金银花、连翘等。提壶揭盖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远期效果理想,且副作用小,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提壶揭盖"原指盛满水的茶壶,要想使水顺利地倒出来,就必须在壶盖上凿个洞或把壶盖揭开,水才能顺利地流出来。通过取象比类的哲学思维方法,中医学将这一现象与临床医疗实践相联系,认为通过开宣肺气可以通利下焦之气机,治疗多种下焦闭塞不通之病。而便秘属于肠腑不通之病,临床上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便秘,常可收获良效。本文就"提壶揭盖法"的理论源流做初步探讨,并结合临床实践,探究"提壶揭盖法"在便秘  相似文献   

9.
提壶揭盖法最早出现于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医案中,是一种以宣肺利水达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肿作用的方法,属下病上治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何泽云教授溯古寻流,运用中医取类比象法,认为肺为华盖如同壶盖,当肾脏功能失司引起水肿时可使用杏仁、桔梗等宣肺之药宣发肺气,即打开壶盖,便能通调水道,调畅气机,使水从小便出而肿自消。何教授亦认为肺肾关系密切,一是肺肾两脏的经脉是相互连接的,经气相互联通,二是肺肾共同维持人体内的正常水液代谢。当肺肾功能失调时,水液输布、排泄障碍,水湿潴留于内,则发为水肿,从而提出治水首当治肺的理念。何教授衷中参西,注重养护,治疗疾病时先运用现代医学知识明确疾病,后予以中医辨证论治,兼顾标本。临床上何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肾性水肿,收效颇佳。文章介绍了何教授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肾性水肿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从"提壶揭盖法"这一治疗观点出发,简析"提壶揭盖法"的历史源流和理论认识,结合其现代临床运用,着重探讨了肝硬化腹水从"提壶揭盖法"论治的辨证思路。方法:"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从提壶揭盖调畅气机观点出发,从肺及三焦论治提壶揭盖法疏通水道、上开下利治疗效果。结论:提壶揭盖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效果值得肯定,且使中医药防治在肝硬化腹水的辨证论治思路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与开拓。  相似文献   

11.
从调畅气机和湿热病的关系、治上焦湿热,重在宣畅肺气、治中焦湿热,重在恢复脾胃升降之气机、治下焦湿热,重在宣化膀胱之气4个方面对调畅气机在湿热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多从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不足等方面论治闭经,常常忽略肺与闭经的关系。笔者基于四时五脏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探讨了从肺论治闭经的必要性,推导出以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可能性。结论:肺失宣降亦可导致闭经,此时可用提壶揭盖法为主而治之;若是其他情况导致的闭经,辅以提壶揭盖法亦可增加疗效。  相似文献   

13.
刘奇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4):330-330
提壶揭盖法就是通过开提肺气、升举中气,而使下焦之气通利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通。其理论依据是“上窍开则下窍自通”,是取类比象于提壶倒水时须揭其盖方能倒出的现象,因开提肺气有助于恢复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升举中气有助于膀胱的气化,从而达到通利小便的  相似文献   

14.
提壶揭盖法历来多指开肺通尿的一种方法.但笔者认为提壶揭盖的具体方法远不止此,爰就临床所及略陈管窥之见.1、升而后通 凡物之欲其降也,必先引而升之,尔后迫降始有冲力;凡病水郁下焦胃关难启者,每于辨证方中加桔梗.盖桔梗升浮,引肺气上升,气行则水行,水行则下焦受压得减,更兼上源肺金凭趁药力迫降,于是水邪得以外泄.考《重庆堂随笔》云,桔梗开肺,“肺气开则腑气通.故亦治腹痛下利,昔人谓其升中有降者是矣.” 可知升而后通,不唯通尿,且能通大便也.2、宣而后通 肺主宣发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设因风邪乘袭肺失宣通,则水道郁滞泛溢肌肤而尿少为肿,故常用麻黄或浮萍加于辨证方中以助肺之宣发,使水道通而浮肿消,故麻黄功能宣肺平喘而利水,非利水平喘而宣肺也.  相似文献   

15.
马晓燕教授认为“气机郁滞”是慢性肾病水肿的主要病理因素,气机调畅则各脏腑发挥正常功能;气机升降失调,出入失序,则百病丛生。提出遵循《内经》气机升降出入理论,论治过程注重气机变化,开宣肺气、提壶揭盖,温通心阳、化气利水,健脾化湿、行气利水,温肾助阳、利水消肿,疏肝理气、以助气化,刚柔相济,重在调畅气机,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16.
提壶揭盖治法为朱丹溪所创,目前该治法多运用于治疗下焦疾病。笔者探讨朱丹溪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例分析认为,若在辨证施治以实邪为主要病机的下焦疾病中疗效不佳或者疾病易于反复发作,多有包含气分郁滞之病机,以提壶揭盖治法宣肺升提上焦乃至全身气机,可有意想不到之疗效。  相似文献   

17.
提壶揭盖法为一种开宣肺气以达到通利水道,属下病上治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这种方法属于异病同治,主要以上焦气机不畅、枢机不利而致下焦气机不通为证候表现。本文通过对应用此法治疗相关病症的整理、总结,以指导临床用药、针灸等治疗。  相似文献   

18.
乔普荣  汤琪  李芳  呙清临  徐俊 《河南中医》2023,(7):1006-1009
“调愆”为王孟英治疗内伤杂病的法则,也是其治疗老年便秘的指导思想,具体为宣肺降气、疏肝平肝、燮理中焦三法。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发肃降则腑气通顺;肺为水上之源,肺叶布津则肠腑濡润,故王孟英常从肺论治便秘,对于他脏气机愆滞所致之便秘,王孟英仍以宣降肺气法治疗。肝气在左,其性升发;肺气在右,其性敛降,两脏气机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称为“龙虎回环”,肺肝升降之环共司大肠的传导糟粕功能,故王孟英治疗老年便秘亦多从疏肝平肝论治。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运行之中轴,脾气不足,推动无力,胃不降浊,腑气不通,皆可导致便秘,故调理脾胃也是治疗老年便秘的重要途径。王孟英遣方用药注重气机的调畅,强调药贵流通、浊药轻投,与“调愆”思想相呼应。由于老年人年高体弱,王孟英虽用峻下药,只以丸药缓投,且临证寻察病因,兼顾体质。  相似文献   

19.
1 提壶揭盖的来历 提壶揭盖为中医的治法之一,意即通过宣肺利水以达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目的。因肺为水上之源,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但如果肺气闭塞,不能宣达,它也就不能肃降。失去肃降作用,它也就不能通调水道了。《中医大辞典》对提壶揭盖的解释是:“治法,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选宣肺降气,这一经验,喻为提壶揭盖之理,故名。”然而条目中未提及这一治法始于何人,始于哪本书。经查文献,发现有两处提及相类此法。一是《古今医案-卷第六》记载:“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医用利药益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焦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二是在陈修园《时方妙用·卷四》中谈到“癃闭症,小便点滴不能……有用补中益气汤后似乎探吐者,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窍,则下窍通矣。”此两处内容都提到小便不通,都是用了吐法,都提到宣肺以利水的形象比喻。然而此两处都未提到“提壶揭盖”这一术语,也未提到此法亦可用来治疗水肿。至于具体提及提壶揭盖法利水消肿,治疗水肿病,尚不知为何人,望知之者有以教我。  相似文献   

20.
郁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疾病,中医认为其主要以"郁结不通,气机不畅"为基本病机,进而导致一系列气血津液结塞之症;提壶揭盖,是以调畅肺脏气机为本,进而调节全身脏腑气机,恢复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之法。故在进行郁证的临床治疗时可考虑从宣畅气机的"提壶揭盖"之法着手,使气机畅达,则诸郁自散,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