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先伟  张瓅方 《河南中医》2020,40(6):844-846
李东垣所论之阴火,为脾胃内伤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的一种内火。病机有脾胃内伤,君火不守;脾胃内伤,相火浮越;脾胃内伤,气郁化火;脾胃内伤,阳气内伏化火;脾胃内伤,湿火相合;脾胃内伤,内燥化火。各个病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甘温除热法为阴火之治疗大法,临证根据阴火的形成机制及病情发展不同,应用不同治法,或益气升阳,补泻共用;或益气升阳,滋水伏火;或益气升阳,疏理气机;或益气升阳,疏散邪火;或益气升阳,燥湿泻火;或益气升阳,养阴泻火。用药不仅仅拘泥于甘温之品,在采用甘温之品的基础上,明确阴火的病机,随证治之。凡是扶助正气,祛邪退热之法,均可视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属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范畴。"芪黄栓"为直肠内给药的纯中医剂型,该药集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利湿止泻多种疗效于一身,扶正与攻邪兼顾,组方新颖独特,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腹泻患者属于"脾胃亏虚、湿热内结证型"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本课题针对芪黄栓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芪黄栓的健脾益气、理气活血、利湿止泻之功,作用机理与调节免疫系统,调节胃肠道激素水平,改善肠道动力,调节胃肠功能有关。芪黄栓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与目前肠易激综合征"肠动力异常""内脏疼痛敏感"等发病机制吻合。芪黄栓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患者疗效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王亚杰  从禹  杨洋  魏玮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34-1636
以“调枢通胃”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及相关文献,探析脏腑之枢脾胃、开阖之枢少阳、神明之枢心脑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完善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提出健脾化湿、和解少阳、安神益脑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时,应重视“调枢通胃”理论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辛开苦降之法针对脾胃辛苦相反,升降相成,燥润相济的特点,在脾胃疾病中应用广泛,如反流性食管炎、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以辛开苦降为大法,针对病因病机,投以和胃降气、调畅气机,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脾胃、纳运同助,调摄气机、助纳健运,疏肝健脾,助司运化,攻补兼施等,灵活加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小萍教授在其父亲张海峰教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脾胃气化的学术观点。不仅全面阐述了脾胃气机的升降出入,而且对于脾胃气机出入的认识,多有创见,是对中医脾胃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对张小萍教授脾胃气化的学术思想从理论形成渊源、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中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优势在于能有效缓解其腹泻、腹痛等临床症状。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特别注意疏肝健脾。现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辨证施治两方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来探讨说明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合格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调和脾胃寒热方药;对照组口服思密达。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证候疗效、血浆胃肠激素水平。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3%%,与西药(思密达)对照组(90%)相比,总体疗效相仿(P0.05),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临床痊愈率为56.7%,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30%)(P0.05)。治疗组在改善腹泻与腹痛两个指标同西药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中药治疗组在改善腹泻、腹痛上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调和脾胃寒热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改善临床症状、综合疗效均优于西医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病,相当于中医上"慢性泄泻"、"便秘",常表现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脾胃升降为机体升降的枢纽。升降不及或者太过均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单兆伟教授重视脾胃升降,脾胃同调,升降相宜,治疗腹泻型肠易激,健脾化湿、疏肝行气,佐以升清;治疗便秘型肠易激,以润降为主,佐以升清;宣降肺气以助降浊;若兼有气虚,则健脾益气,脾升则胃降。  相似文献   

10.
回顾近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认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触发和加重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并经有关实验及临床验证说明。  相似文献   

11.
培土健脾法在治疗干燥综合征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干燥综合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燥证"范畴,从中医角度讲,和脾胃关系很大,尤其是和脾的关系,多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因此通过益气健脾、燥湿健脾、补脾益阴等培土健脾法达到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目的。认为培土健脾法不失为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浅谈脾胃十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证候繁多,临床可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脾气下陷、寒湿因脾、胃火炽盛、胃阴不足等十一证。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益气升阳、温中化湿、益气摄血、养阴润燥、温胃散寒等十一法。临床具体运用时需把握好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对矛盾,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3.
牛兴东教授善用调气化水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调气法包括:宣肺气、畅肝气、敛肝气、补脾气、升脾气、通大肠之气;化水法包括:健脾化水、温肾化水、淡渗利水、苦温燥湿、风能胜湿、芳香化湿。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其功能表现于促进水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等方面。多年来,这一认识早已为中医界所熟知而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于"肝主疏泄是如何调控水液、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其作用机制为何"却少有研究。研究表明,肠易激综合征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疏肝健脾法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治法,提出了通过对疏肝健脾法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肝主疏泄促进脾胃运化的作用机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周倩茹 《江西中医药》2006,37(11):53-53
脾胃学说是李东垣基于《内经》、《难经》,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系统理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为中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脾性湿而主升,以升为顺;胃性燥而主降,以降为顺。脾胃互为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能升清降浊,是气机运动之枢纽,各种内外病因损伤脾胃,均会发生种种病变。“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均旨在说明脾胃的重要性。由于升降之机上行极于肺,下行极于肾,故可从脾胃论治某些肺、心、肝、肾诸证,而达到“脾旺不受邪”,乃是治疗内伤病的要法。笔者从脾胃论治多种妇科疾病,辨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功能性肠病是一组临床上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便秘及功能性腹泻等,虽无器质性病理改变,但多缠绵难愈,频频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师冯五金教授擅长运用脾胃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此类病症,总结其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脾肾等五脏功能失常。中医学"大肠燥化"不仅是大肠功能的主要体现,也涉及到肺脾等功能体现。"大肠燥化"功能在人体内的正常发挥与否与便秘或泄泻也有关系。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调控肠道水分吸收与中医理论的"大肠燥化"在大肠传输正常的情况下对水分吸收过度或减弱等作用具有相关性;同时,在诊治"大肠燥化"异常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时也要涉及到肺脾。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科、肛肠科常见病种。该病与肝、脾胃、肠密切,属中医肠癖范畴。本人在日常门诊及师承期间秉李东垣"春气升则万化安"的理论,尝试以风药为特色的"升散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为久泄(肝郁脾虚)者。通过调节患者肝胆春生之气,恢复其脾胃,肠道功能,疗效满意。现将验案一例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脾胃论>曰:"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脉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临床上重视脾胃、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李东垣认为调理脾胃应从脾胃本身的升降、纳化、利湿等方面入手,凡是使脾胃升降协调、纳化健运、燥湿相济的方法属调理脾胃范畴,并非仅指"补益"而言."脾健不在补贵在运",调理之法不是直补,而是消除病因.保护脾胃助其运化,可以达到不治脾即可治脾,不补脾即可以补脾的目的,具体遣方用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0.
房颤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临床难治愈且易复发。房颤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中气乃脾胃升降纳化之机,《四圣心源》首重中气,认为中气似枢轴,使四象轮旋,中气不运,轮辐不转,脾胃升降失因,纳运失司,燥湿失济,殃及四象,百病由生,房颤之疾作矣。施治之时首当培补中气,再据证以和胃降逆、燥湿健脾、升提脾气、濡润胃阴之法治之,令中气健旺,轴轮转运,脾胃升降相因,清浊复位,阴阳平和,则房颤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