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索现代岭南名医治疗喘证的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方法:收集岭南名医治疗喘证案例51例,提取方药信息,利用Excel 2010、SPSS 25.0等予药物频数、用药类别、聚类等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频数分析:甘草、半夏、苦杏仁、茯苓、五味子等33味药物为高频药物。前4味常用岭南特色草药为陈皮、桂枝、鱼腥草、枇杷叶。药类频数居前5位的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2)聚类分析:C1:干姜、细辛、白芍、桂枝、五味子;C2:白芥子、莱菔子、桃仁、厚朴;C3:白术、党参、茯苓、甘草;C4:紫菀、桔梗、百部、半夏、陈皮、苏子、款冬花;C5:麦冬、黄芪;C6:黄芩、葶苈子;C7:冬瓜子、芦根、鱼腥草、薏苡仁;C8:麻黄、石膏、苦杏仁;C9:栝楼、桑白皮;共9组药物组合。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得出岭南名医治疗喘证的常用药物、类别及不同组合,为现代中医治疗岭南地区喘证病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传统中医药防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19年12月1日—2022年12月10日收录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的中医方药。利用Excel 2019、IBMSPSS Modeler18.0等软件对中药进行纳入,并且将其使用频数、性味和归经进行汇总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608篇文献,共计151个内服中药复方,依据频次划分,频数为12次以上的有10个复方,按频次由高到低,前5个复方分别为麻杏石甘汤、清肺排毒汤、达原饮、香砂六君子、三仁汤。共涉及187味中药,使用总频次30以上的中药共计35味,以频次由高到低,前5位分别为甘草、茯苓、藿香、苦杏仁、麻黄。中药属性以性寒、温凉为主,味苦、甘、辛多见,归属肺、胃、脾经。将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前6组关联药物分别为“防风-甘草”“甘草-茯苓”“防风-茯苓”“防风-茯苓-甘草”“防风-半夏”“防风-黄芩”。45对复方药物的关联组合中,共涉及到20味中药,分别为杏仁、麻黄、石膏、防风、甘草、黄芩、连翘、陈皮、苍术、茯苓、半夏、生姜、霍香、白术、麦冬、厚朴、桂枝、桔梗、柴胡、人参,组合为麻杏石甘汤加减。结论: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许鑫梅教授论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方法:随机选取许鑫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门诊脾胃病处方,建立方药数据库,药物的使用次数、功效分类、性、味等采用频数分析,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收集128张许鑫梅教授治疗脾胃病处方,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居前2位,平性和甘味药物最多。太子参或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紫苏梗、浙贝母、瓦楞子、郁金是许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主要药物。结论:许教授认为,脾虚湿蕴气滞是岭南脾胃病的根本病机,以甘平健脾为岭南脾胃病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医古籍中霍乱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当代医家辨治本病提供思路。方法 统计“温病古籍知识库”文献中陈述霍乱的理论内容,整理规范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相关内容并建立霍乱疾病数据库。运用数理统计法对霍乱的病因、病位、症状、治法、方剂、中药、出处进行频次、频率、累积频率分析;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方法相结合分析找寻霍乱证候;运用关联规则挖掘探讨药物配伍及症状与中药间的关系。结果 共计196条文献论及霍乱病因,以时行疫疠秽浊、饮食不节以及素体脾虚等病因为主;59条文献论及病位,其病位以胃、脾、肠为多见;232条文献论及症状,对症状进行聚类概括为亡阳证、干霍乱证、寒证霍乱、热证霍乱、湿热霍乱五类证候;114条文献论及治法,以芳香化浊为主法,以及外治法相配合使用;219条文献论及方剂,涉及方剂82种,中药185种,经统计白术、厚朴、茯苓、半夏、广藿香、陈皮、白芷、桔梗、大腹皮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主要为利水渗湿、理气、清热类的药物。根据关联规则分析,药对支持度最高为白术-茯苓,其余依次为半夏-茯苓、广藿香-厚朴、半夏-厚朴、半夏-广藿香等,其配伍有化湿理气之功,具有霍乱病的治疗特色;从药团分析,半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用药规律。方法 将中医药治疗ROU的处方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纳入192首处方,共237味中药,高频药物前5位为甘草、生地黄、黄连、茯苓、白术,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为肺、脾、胃经,药物功效以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药对组合多为甘草与黄连、生地黄、白术、茯苓、黄芩。聚类分析得出5个聚类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黄芩、生地黄、麦冬、党参、半夏、干姜为治疗ROU的核心处方。结论 ROU的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解毒凉血为主,兼以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选取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的门诊医案1 191例,建立中药数据库,统计药物频次,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有168味,高频中药(≥160次)有29味,单味药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半夏(1 063次)。最常用的药物有半夏、蒲公英、黄连等。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半夏-海螵蛸、半夏-白术、半夏-黄连、半夏-蒲公英等关联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厚朴、莱菔子等常搭配使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包括半夏、北沙参、丹参等。结论:何晓晖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实以湿、瘀、食积为主;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治疗强调标本同治,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消食导滞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和分析古今医家诊治郁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建立古今医家治疗郁病的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使用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技术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1)频数分析:古籍用药频次前10依次是甘草、香附、陈皮、茯苓、川芎、栀子、苍术、半夏、生姜、当归;当代文献依次是柴胡、白芍、甘草、当归、香附、郁金、丹参、白术、茯苓、陈皮。2)聚类分析:古籍文献中黄芩与黄连,青皮与枳壳,白术与人参,白芍与柴胡,香附与川芎,苍术与神曲,茯苓与半夏等各聚为一类。当代文献中枳壳与川芎,白术与茯苓,白芍与当归,郁金与丹参等各聚为一类。3)关联分析:古籍文献主要相关联的药物是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当代文献中相关联的药物是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结论]古今医家都认为肝气郁结是郁病主要病机,疏肝理气健脾是主要治法。但古代医家更侧重理气,且用药成分更为丰富,当代医家更侧重疏肝。古代医家以香附、川芎、半夏、甘草、茯苓、苍术、陈皮、栀子为主药,体现了越鞠丸的组方精髓。当代医家则以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香附、白术为核心处方,与逍遥散一致。对于郁病的诊治,无论古籍文献还是当代名老中医经验都具有临证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琦  蔡铁如 《中医药导报》2023,(8):140-144+162
目的:分析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查阅《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1辑)脾胃肝胆病分册》《国医大师专科专病用方经验(第2辑)脾胃肝胆病分册》中收录的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对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0位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处方207份,包含中药339味,累计使用频数为2 286。其中出现频数≥20的药物共27味,排名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柴胡、茯苓、茵陈、郁金、甘草;药物功效分类排前3位的依次为清热解毒药、利胆退黄药、疏肝解郁药;药物以苦微寒药、甘温药为主,多归脾、肝、胃经。对27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21条关联规则,常用健脾祛湿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疏肝解郁药物组合为柴胡-白芍,清肝利胆药物组合为郁金-柴胡。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3类,将边权重设置为>25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的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茯苓、白芍、白术、甘草、枳壳、茵陈、泽泻、黄芩、香附、当归。结论:第一、二届国医大师治疗肝胆病证注重顾护脾胃,突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临证思想,多选用补虚药和理气药,并根据湿热、瘀血等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1日关于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筛选后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录入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分析,采用关联规则、k-means聚类算法进行演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1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112味。单味药用药频次以黄连最高,半夏次之;药性以寒性、温性为主,平性次之;药味以苦味、辛味最多,辅以甘味;归经中以脾经、胃经为主、肺经次之。功效主要为清热类药、补虚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常用药物组合频次排前6位的分别为“黄连、半夏”“黄连、陈皮”“半夏、厚朴”“半夏、黄芩”“黄连、黄芩”“半夏、陈皮”;通过k-means聚类得到3对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连、半夏、陈皮、黄芩、厚朴”“厚朴、半夏、黄连、黄芩、甘草”“黄连、半夏、生姜、厚朴、苍术”。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清热燥湿、理气调中为治疗原则,以辛开苦降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要目的,以半夏泻心汤及王氏连朴饮为治疗基础方。此方能通过降低机...  相似文献   

11.
陈婕  刘琳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2014-20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H感染的痘疹样胃炎的效果。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63例,予抗Hp治疗2周(耐信20mg,阿莫西林1g,克拉霉素0.5g,复方铝铋颗粒1袋,每日2次口服)。若胃胀明显者,加服吗丁啉10mg,3次/d。活动期多属脾胃湿热以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芩,黄连,陈皮,枳壳,厚朴,金银花;修复期多属脾胃虚弱以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丹参,砂仁,檀香。1个疗程为4周,1个疗程后两组进行比对。结果:Hp感染61例患者转阴,HP根除率为95.8%;痊愈48例占76.2%;显效10例,占15.9%;有效4例,占6.3%;无效1例,占1.6%;总有效率98.4%。结论: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的痘疹样胃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古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总结出天麻的量效特点为:首先,用量多为0.85~45 g。其次,根据病、证、症寻求其最佳用量及配伍,如天麻发挥平抑肝阳功效,常配伍半夏、白术、茯苓、钩藤、虫类药物、川芎、菊花等,治疗神经系统(癫痫、头痛、眩晕、失眠、中风等)、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肾病)疾病,用量为0.85~45 g;平肝熄风通络时,常配伍半夏、钩藤、虫类药物等,治疗循环系统(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运动系统(痹症、痿证)疾病,用量为3~30 g。  相似文献   

13.
童少伯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早期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日久脾肾失司,水湿不化,导致水湿、瘀血、湿热等病理因素产生,伴随全程。童老对慢性肾脏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在治疗慢性肾病时注重扶正与祛邪,补益法和祛湿降浊化瘀通络法并重,擅于将中药药对灵活运用在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中,如黄芪与当归、菟丝子与枸杞子、生地黄与牡丹皮、黄连与肉桂、薤白与丹参、知母与黄柏、益智仁与粉萆薢、清水豆卷与茯苓皮、陈皮与半夏、鬼箭羽与汉防己,并取得显著效果。今择其常用药对介绍如下,探寻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迟发性呕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5月对9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研究。治疗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46例, 对照组(甲氧氯普安治疗)45例, 连续用药3 d,比较两组疗效。严密观察和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止呕有效率较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 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 安全性较好。[结论]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化疗迟发性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处方的用药特点及组方规律,以期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防治优势。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运用关联规则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统计中医治疗新冠肺炎处方中的药物基本信息,并对其核心药物组合及组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159首,涉及中药168味;高频药物有杏仁、半夏、甘草、茯苓、藿香等;核心药对有石膏-杏仁、半夏-茯苓、麻黄-杏仁等;潜在常用药对有附子-石膏、藿香-麻黄、连翘-蝉蜕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方4首。结论 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核心药物组合为麻杏石甘汤和藿朴夏苓汤,治则上以宣肺调气、分消祛湿、健脾益气、化痰开郁、清热解毒等法同用,扶正祛邪,肺脾胃同调;但临床还需兼顾其可能伤阴、结瘀、旁及肝肾的病机特点,中后期适当佐以养阴润燥、活血通络及调肝补肾之品,以防伤阴损阳、疫毒入血的重症转变。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叶桂所著《临证指南医案》,治疗情志失调导致的脾胃病时,叶氏汲取李东垣、刘河间、张仲景等著名医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经验,创立归纳治疗情志所致脾胃病的3条基本法则:肝胃阴未虚,肝阳犯胃,立法用刚远柔;肝胃阴俱虚,风阳扰胃,立法忌刚用柔;平治肝胃,立法刚柔寒热并用。叶氏重视脾胃,善用人参补中养虚,半夏、枳实、厚朴、姜汁通降胃气,茯苓、陈皮健脾和胃,白芍、乌梅倡养胃阴,壮脾土以制肝木,形成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童晓岚  兰济乐  张芯  阮叶萍 《陕西中医》2021,(11):1619-162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痛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和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软件统计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并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 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5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32首方剂,涉及303味中药,单个中药使用频率≥20的有40味。核心药物包括薏苡仁、黄柏、土茯苓、苍术、萆薢、甘草、威灵仙、泽泻、牛膝等,常用类型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补虚药为主。中药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于脾、肝、心、肺、胃等。聚类分析得到11个核心组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功效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个药对、22个三味药药组、12个四味药药组以及1个五味药药组,其中苍术-黄柏支持度最高,是治疗痛风的基本药对。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把握“风、湿、寒、瘀、热”病机基础上,用药以清热化湿、通络散瘀为主,辅以健脾利湿、补肝益气之药,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君子合剂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志刚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14-615
目的:鉴别四君子合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简便、灵敏、可靠的薄层色谱(TLC)法。结论;可用于本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曹立虎 《河南中医》2020,40(2):196-198
糖尿病患者饥饿感病机有胃火炽盛、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瘀热消谷、痰热消谷等。糖尿病初期,痰热、火热之证常见,患者出现多食易饥表现,应考虑痰热消谷、火热消谷,选用白虎汤、玉女煎、消渴方等加减治疗;病程日久,火热伤阴,壮火食气,出现气阴两虚等表现,此时出现多食易饥症状,则需考虑胃强脾弱、脾胃虚弱等病机,采用半夏泻心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治疗;瘀血贯穿糖尿病始终,故在使用以上方法治疗糖尿病患者消谷易饥效果欠佳时,可考虑瘀热消谷的因素,采用桃核承气汤、白虎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糖尿病与痰湿关系密切,针对该病机引起的饥饿感,在清热的同时,还应化痰除湿。糖尿病病程日久患者,饥饿感病机复杂,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