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飞行员配穿囊式抗荷服在不同代谢水平、不同环境温度条件下的温度舒适性。 方法  6名受试者分别以不同的代谢水平暴露于 2 0℃、2 5℃和 35℃环境 ,配穿装备为KH 3抗荷服和KH 7抗荷服。每次试验 70min。采用微小气候评定装置测量衣下温度和衣下潮湿率 ,并以 3种主观感觉评定温度舒适性。 结果 试验期间 ,Ⅲ组 (或Ⅳ组 )的衣下温度增值和衣下潮湿率增值均无显著性意义。Ⅰ组 (或Ⅱ组 )、Ⅴ组 (或Ⅵ组 )、Ⅶ组 (或Ⅷ组 )分别与Ⅲ组 (或Ⅳ组 )比较 ,衣下温度增值、衣下潮湿率增值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Ⅰ组 (或Ⅱ组 )与Ⅴ组 (或Ⅵ组 )的衣下温度增值、衣下潮湿率增值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Ⅰ组~Ⅷ组的衣下温度、衣下潮湿率作比较 ,Ⅶ组 (或Ⅷ组 )与其它各组的增值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在一定的环境温度范围内 ,代谢水平可以比环境温度更能影响人体的温度舒适性。 2 0℃环境中 ,飞行员配穿KH 3抗荷服和KH 7抗荷服飞行时 ,衣下微小气候是不适宜的。在 2 5℃环境下从事低代谢率活动时 ,对温度舒适无显著性影响。 35℃环境中 ,即使从事低代谢水平活动 ,也将严重影响飞行员温度舒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时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改变对人体非蒸发散热的影响。方法 5名被试者 - 6°头低位卧床 7d ,采用HR -Ⅱ型医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人体体表温度的分布 ,根据体表温度计算身体各部位的非蒸发散热量及其在总散热量中所占百分比例。结果卧床中 ,人体纵向温度梯度增加 ,在卧床第 3天 ,胸 -足部位皮肤温差较对照增加 6.7℃ ;各部位散热所占全身散热比例躯干增加了近 6% ,头部增加约 2 % ,上肢散热减少 3% ,下肢减少约 5 %。结论模拟失重条件下人体不同部位散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这一结果可用于舱外航天服液冷层流量分配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干燥或潮湿的气候能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气候湿度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减轻甚至避免对人体的不利影响。干燥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干燥气候能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从而诱发多种疾病。医疗气象学家研究表明,在气温为18~25℃、相对湿度为45%~55%的适宜环境里,不穿棉衣的206人中,有64人次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刺痒,约占总人数的1/3;当气温不变、相对湿度为30%~45%时,约有50%的人出现皮肤刺痒;而相对湿度降到30%以下时,则有133人次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温环境下运动机体补充外源性谷氨酰胺(G ln)对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方法在仿真模拟热气候舱内[环境温度(39.5±0.5)℃,相对湿度(70±3)%]大鼠采用力竭性游泳运动方式,通过补充G ln对比实验,观察力竭运动后大鼠的存活时间以及血清中乳酸(LA)含量、肌酸磷酸激酶(CPK)、游泳时间和骨骼肌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在36℃水温中游泳50 m in后补充谷氨酰胺组大鼠血清LA、CPK活力低于对照组(P<0.01),力竭性游泳时间为(85.5±10.0)m in,较对照组的(55.0±7.1)m in明显延长。结论补充谷氨酰胺可明显提高机体在高温环境下的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湿度高温环境对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名男性大学生为对象,设定环境温度为33℃,相对湿度分别为20%、40%、60%、80%作为模型,实验时间4周,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周。测试时受试者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以8 km/h为起始速度,每分钟增加0.8 km/h到16 km/h为止,然后逐级加坡度,0.5%为起始坡度,每分钟递增0.5%直至受试者不能坚持,运动过程中监测心率、摄氧量、每分钟通气量(VE)以及主观用力感觉指数(RPE),测试前及结束后无名指采血测试血乳酸。结果:不同湿度高温环境下运动VE、最大心率(HRmax)、最大摄氧量(VO2max)无显著性差异,60%相对湿度下运动时VO2max(3831.7±313.16 ml/min)、VE(137.5±9.38 L/min)、HRmax(199.1±8.29 beat/min)均较其余相对湿度大。2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3 min及5 min血乳酸较80%湿度组显著升高(P<0.05),6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3 min血乳酸亦显著高于80%湿度组(P<0.05)。80%相对湿度组运动后1 min RPE仍显著高于40%相对湿度组(P<0.05),20%相对湿度组RPE值增加较缓慢,运动至第7和10 min时RPE值显著低于60%相对湿度组(P<0.05)。结论:与其余湿度相比,33℃高温环境下,80%相对湿度中机体有氧运动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移居高原习服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移居高原习服者血清胆红素演变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40名官兵按移居时间分为组1(0.5~1年,n=50)、组2(2~4年,n=30)、组3(5~10年,n=30)和组4(>10年,n=30).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与组1和组2比较,组3和组4 T-Bil显著下降(P<0.01);与组1比较,组3和组4 TC增高(P<0.05);与组1比较,组4 AST增高(P<0.05);D-Bil、TG和HDL-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l减低及TC和AST增高,可能与移居高原习服者罹患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T-Bil改变与D-Bil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湿热环境下氰化物毒性作用变化规律及其对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以小动物湿热环境试验箱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测定不同温、湿度[温度(Ta)(20±0.5)℃、相对湿度(50±5)%,温度36℃及38℃、相对湿度(RH)(60±3)%]条件下氰化钠经腹腔注射KM小鼠的LD50。另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温对照、常温中毒、湿热对照、湿热中毒及药物预防组,各组受试动物分别按以下因素单一或联合处理:(1)湿热应激:模拟箱内[温度(38±0.5)℃,相对湿度(60±3)%]60 min;(2)氰中毒:动物腹腔注射氰化钠3.6 mg/kg;(3)药物预防:给予谷胱甘肽、维生素C灌胃5 d。各组受试动物于热应激后60 min和(或)中毒30 min后测定脑、肝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与20℃,RH50%时KM小鼠氰化钠中毒LD50(4.77 mg/kg)相比,(36±0.5)℃或(38±0.5)℃,RH 60%湿热环境中毒动物的LD50分别下降至4.66 mg/kg(P〉0.05)及4.17 mg/kg(P〈0.05)。20℃RH 50%条件下NaCN中毒后肝、脑组织SOD活力下降(P〈0.01),MDA含量增加(P〈0.01),而38℃RH 60%环境下NaCN中毒所致氧化应激改变更明显(P〈0.01)。药物预防可缓解相同条件下上述指标的改变(P〈0.01)。结论暴露于湿热环境下,小鼠氰化纳中毒的LD50可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湿热环境和(或)氰化钠中毒两因素均可导致氧化应激指标的明显改变,二者同时作用可能具有联合效应。服用抗氧化药物可提高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长时间高温环境运动对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运动能力及血浆泌乳素(PRL),皮质醇(C)等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1名男子自行车运动员在3个不同环境温度(PⅠ22.4℃、PⅡ32.4℃、PⅢ37.7℃)下分别完成时间各为5周的训练,记录安静和运动时心率以量化运动负荷。每个周期的前2周耐力训练后进行功率车测试(成绩记为P15s,P60s,P300s),后3周混合训练后进行场地计时运动能力测试(成绩记为TT250m,TT1000m,TT4000m)。同时检测晨血浆PRL、C、及睾酮(T)浓度。结果:PⅡ和PⅢ的P15s及TT250m较PⅠ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P60s和P300s均无显著变化。场地1000m运动能力在PⅡ较PⅠ有显著提高(P<0.01),而在PⅢ较PⅡ反而出现明显下降(P<0.05)。场地4000 m与1000 m计时运动结果相似。血浆PRL浓度与环境温度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热应激对15 s以内的冲刺运动无不利影响,对60 s及300 s左右的高强度运动有抑制现象。血浆PRL与环境温度高度正相关性,结合C浓度及T/C值变化,有利于评估机体中枢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非器质性因素对潜艇艇员慢性下腰痛(CLBP)的影响.方法 应用Waddell 非器质性体征法,对329例CLBP潜艇艇员(实验组)进行了检查和治疗,并与同年龄段、同文化基础的男性329例CLBP社会群体(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仅出现器质性体征者(214/329)较对照组(240/329)少(P<0.01),器质性体征与非器质性体征均出现者较对照组多(P<0.05);非器质性体征症状分布特征构成比较,实验组压痛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过分反应的阳性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在模拟试验、注意力分散试验、区域性不适3个子体征上,2组差别不明显(P>0.05);有非器质性体征的患者治疗效果较没有非器质性体征的患者差(P<0.01),并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差(P<0.05).结论 与社会群体相似,一些患CLBP的潜艇艇员同样具有非器质性体征,并且潜艇艇员比社会群体对非生物学因素形成的CLBP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
1994年7~8月对本课题组研制的防护服进行现场试用的结果表明,在飞行作业环境温度为26.0℃~41.3℃,相对湿度为51%~99%条件下,着防护服的13名空勤人员(身着纯棉高支纱衬衣、涤棉长裤),6名地勤人员(着涤棉府绸夹克衫和长裤)的出汗量及皮肤温度变化与着普通便服相比较未见明显差别(P&;gt;0.05),从而揭示本防护服未增加作业人员的热负荷。受试者普遍反映较舒适。结论认为:该防护服可用于农化飞行作业.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安徽某医院十年间钓鱼致电烧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 2012年 10 月至 2022 年 10 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102 例钓鱼致电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年份及月份、所处地域、致伤电压、昏迷情况、受伤至就诊时间、烧伤面积、烧伤程度、烧伤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方式、截肢/ 截趾情况、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 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 结果 102 例电烧伤患者中男性占比最高, 达 97.06% (99 / 102); 年龄 12 ~75 岁 (平均42.22 岁), 其中 30~40 岁年龄组占比最高, 达 30.39% (31 / 102); 尤以 2020 年烧伤者占比最高, 达 17.65%(18 / 102), 且 4~9 月为烧伤高发期, 占比为 68.63% (70 / 102); 所在地区中合肥占比最高, 达 40.20% ( 41 /102); 33.33% (34 / 102) 的患者清楚致伤电压, 其中致伤电压在 1 万 V 以上的患者比例为 67.65% ( 23 / 34);54.90% (56 / 102) 的患者受伤后出现昏迷, 其中昏迷 1 ~< 10 min 者占比最高, 达 42.86% ( 24 / 56); 伤后1~<6 h就诊者占比最高, 达 51.96% (53 / 102); 烧伤总面积<10% TBSA 者占比最高, 达 67.65% (69 / 102); 中度烧伤占比最高, 达 73.53% (75 / 102); 手烧伤占比最高, 达 90.20% (92 / 102), 足烧伤占比次之, 达 84.31%(86 / 102); 发生并发症者占比达 33.33% (34 / 102), 其中并发感染 25.49% (26 / 102)、低血容量性休克 18.63%(19 / 102), 且感染患者中尤以革兰氏阳性菌检出率最高, 达 55.56% (25 / 45); 采用手术治疗者占比最高, 达86.27% (88 / 102), 手术治疗者中尤以植皮占比最高, 达 88.64% ( 78 / 88); 截肢/ 截趾占比较高, 达 46.08%(47 / 102); 住院时间为 1~188 d (平均 33.65 d), 治疗费用为 1 084.00~1 299 625.18 元 (平均 155 860.50 元);最终治愈 70.59% (72 / 102)、好转 24.51% (25 / 102)、未愈 3.92% (4 / 102)、自动放弃治疗 0.98% (1 / 102)。结论 钓鱼致电烧伤患者以 30~40 岁男性为主, 且具有明显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而损伤情况以手部及足部 10% TBSA中度烧伤为主, 感染率以及应用植皮等手术治疗的截肢/ 截趾率较高, 但生存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在高原气候条件下 ,气象综合因素对消化性溃疡 (PU)的影响。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取自西藏昌都某医院 1988年~1999年间经胃镜检查的病例计 3895例。昌都海拔 330 6m ,年平均气温 7 8℃ ,极端最高气温 33 4℃ ,极端最低气温 -2 0 7℃ ,0℃以下月份为 12月~ 1月 ;相对湿度 5 1% ,年平均气压 6 81 2mb ,氧分压 14 16kPa ,总辐射量 147933 4/cm2 ·月。结果 本组 3895例中 ,共检出PU 782例 ,占 2 0 0 8% ,其中胃溃疡 (GU)占 39 2 5 % (30 7/ 782 ) ,十二指肠溃疡(DU)占 49 10 % (384/ 782 ) ,复合性溃疡 (CU)…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温条件下急性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16只雄性SD大鼠经适应性跑台训练后随机分为常温运动组(E)和高温运动组(HE),每组8只。E组和HE组大鼠分别在常温环境(23℃,约50%相对湿度)和高温环境(33℃,约50%相对湿度)中进行一次性力竭跑台运动。两组大鼠均在急性力竭运动后即刻宰杀。记录大鼠实验前后肛温(Tr)变化及力竭运动时间,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试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结果:HE组大鼠急性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小于E组(P<0.01),而Tr显著高于E组(P<0.01);HE组大鼠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显著高于E组(P<0.01);两组大鼠5羟色胺(5-HT)、多巴胺(DA)、5羟色胺与多巴胺比值(5HT/DA)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E组大鼠5-HT和DA代谢产物5羟色氨酸(5-HIAA)与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均显著低于E组(P<0.05)。结论:(1)高温环境明显降低大鼠运动能力,大鼠核心温度升高是影响高温环境中运动能力的关键性因素,而非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2)高温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力竭运动对大鼠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环境下变异链球菌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高截面纵横比容器(high aspect ratio vessel,HARV)建立模拟失重细菌培养模型,将变异链球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拟失重组,在2、4、6、8、10、12、16、20和24 h,比较其菌液的OD600nm吸光度值并绘制生长曲线;培养24 h后,测定p H值并分析p H变化;通过蒽酮法分析模拟失重对细菌合成水不溶性及水溶性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变异链球菌提前进入对数生长期,2、4、6、8、10、12 h的OD600nm值升高(P0.05);16、20、24 h的OD600nm值无明显变化(P0.05)。模拟失重条件下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水不溶性及水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抑制(P0.05)。结论短期失重环境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自主神经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发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急性高原反应(AMS)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3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完成进舱前的5min短程心率变异性(HRV)、冷加压试验(CPT)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A)浓度检测后,进入低压氧舱模拟急进海拔4 500m 1天.所有受试者在模拟高原第2、10、20h接受HRV动态检测,并再次接受CPT及NA检测,出舱前进行AMS症状评分.根据AMS评分,25名评分≤10分者定为轻度AMS组,即A组;18名评分>10分者定为中重度AMS组,即B组.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进舱前CPT中收缩压升高幅度较高(P<0.05);B组在模拟4 500m第10h HRV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爱丁堡指数(PNN50)、高频(HF)及总功率(TP)较低(均P<0.05),第20h PNN50及HF也较低(P<0.01,P<0.05),而LF/HF及血浆NA较高(P<0.05).AMS评分与进舱前SDNN、rMSSD、LF、TP及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与模拟高原SDNN、rMSSD、PNN50及HF呈显著负相关(SDNN、rMSSD、PNN50 P<0.01,HF P<0.05),而与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ANS在AMS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联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ANS功能检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MS易感人群,并有助于诊断AM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关穴位刺激对抗模拟失重大鼠心功能变化的作用,探索对抗失重环境下生理学变化的新措施。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生理效应。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Con),尾吊30天组(TS),尾吊30天加内关穴位隔日刺激组(TS+neiguan),每组10只大鼠。结果与Con组比,TS组和TS+neiguan大鼠空腹体重明显下降(P0.05)。超声心动图指标TS组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下降(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下降(P0.01);心率(HR)显著升高。穴位刺激组尽管所有指标有类似于TS组的变化趋势,但与Con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且TS+neiguan组LVDd明显高于TS组(P0.01)。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PI)含量TS大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TS+neiguan组(P0.05);TS+neiguan与Con组比无明显差别。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皮质酮(CORT)含量各组间无差别。醛固酮(ALD)含量TS组和TS+neiguan组明显高于Con组(P0.05,P0.01)。结论模拟失重主要引起左心室功能降低和结构变化,心血管调节功能变化,内关穴位刺激能较好对抗这些不利影响,在对抗失重生理变化方面可能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金蒸气激光是一种新颖的、能用于光动力疗法的激光器,它的主要特点是:脉冲式输出,频率6000~7000Hz,波长627.8nm,功率3~4W。我们通过改变激光能量密度,观察了对实验小鼠移植瘤(S180)的坏死深度及表面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500、1000、1500和2000 J/cm~2组的杀伤深度分别为0.62±0.21、0.72±0.05、0.97±0.19和1.56±0.13cm(x±s,P<0.05)。提示我们在光敏治疗中,应用脉冲式的激光器作为光源,其能量密度应比目前使用的连续波的剂量加大。伴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加大,肿瘤表面温度也有明显提高,四组测得的温度分别为39.13℃,43.78℃,44.16℃和43.5℃。文章还讨论了光敏作用与热效应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个体调温装备的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主要介绍了人体与环境间进行热交换有关的生理学研究结果。它们包括:(1)皮肤温度分布特点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2)关于体表热流问题以及(3)身体总出汗量与区域性出汗量问题。最后,引用研究工作中的实例,阐明采用了具有生理学依据的合理流向,对提高水冷帽有效散热率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官兵尿液常规检测指标的变化,了解高原环境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方法对驻守在海拔4280 m高原5个月以上的某部140名青年男性官兵(年龄18~33岁),留取晨起中段尿液5~10 ml,利用BArER尿十项分析仪和试纸进行检测。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每天检测前进行仪器校正。结果在140名受检者中,尿糖(GLU)轻微增高(5.5 mmol/L)者占57.80%,胆红素(BIL)轻度异常者占33.6%,酮体(KET)轻微增多者占13.6%,尿比密(SG)>1.03者占13.6%,尿潜血(BLO)阳性者占17.1%,尿蛋白(PRO)阳性者占72.1%,尿胆原(URO)>32μmol/L者占4.3%,pH值<5.5者占13.6%,亚硝酸盐(NIT)异常者占37.1%,尿白细胞(WBC)异常者占0.7%。结论驻守高原官兵尿理化指标有显著改变,提示高原低氧环境对泌尿系统功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青海省果洛州(海拔3730米)8名健康成年人和抵平原(苏州,海拔10米)的青海省天峻县(海拔3500~3700米)的12名健康成年人,分别连续7小时用多导仪临测夜间睡眠变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总睡眠时间A组较B组有减少趋势;总醒觉时间占实际记录百分比A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5);有效睡眠指数百分比,REM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组较B组显著减少(P<0.01);N—REM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A组较B组明显增多(P<0.05)。慢性高原低氧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主要为机能紊乱和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这些改变抵平原后随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具有可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