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谢长生教授辨治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临床经验。谢长生教授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从津血同源出发,认为“血不利”乃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中间环节,皆因脾虚气少,血停生瘀,瘀血化水,泛溢肌表而发为肿胀。故以益气活血、利水消肿为治疗大法,诸法有:益气补虚,以脾为要;活血化瘀,去菀陈莝;调畅三焦,利水消肿;清解余毒,邪去正安。总之,重视补益脾气,达到气行血行,血行水行,肿胀自消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血不利则为水”乃《金匮要略》提出的著名论断,由此形成的“血水同治法”极大丰富了水肿病治疗。本文结合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特点,通过探讨“血不利则为水”的内涵及其病变过程中因“血不利”而致上肢肿胀的机理,认为活血利水法是防治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关键大法,具体应用中当结合益气行气、滋阴清热、疏肝健脾、化痰通络等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刘胜教授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从气、血、水论治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经验。认为“无处不气化,无处不气血”,气化与水液代谢功能障碍乃本病发生的关键,而“血不利则为水”为核心病机;治疗上主张扶正祛邪兼顾,补肾健脾、益气养血以固本,破血逐瘀、利水消肿祛其邪。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5.
运用张仲景"血不利则为水"的著名论断,探讨血与水在生理和病理上同生互用、交相为病的关系。从目窍代谢旺盛与目脉易瘀易损的生理与病理特点,探究认为脉行不畅,气滞血瘀,水液外渗,集聚于黄斑区,则发为黄斑水肿,得出"血不利则为水"贯穿于黄斑水肿的发病始终,明确治疗黄斑水肿时活血与利水的辨证关系,为临床治疗黄斑水肿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理论认为,水肿的发生及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和三焦膀胱(胃肠)等脏腑有关,这主要受中医经典《内经》理论的影响.实际上与心也有关系.“血不利则为水”,指血液运行不利,则瘀而为水肿,当为心性水肿的主要病机,即由于心病日久,心的阳气不足、虚弱无力,血液运行不利、迟缓,则可瘀阻于皮下、脏腑组织间而成为水肿;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水肿的发生及水液代谢与心有关,与西医理论相合,应予以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周海哲 《新中医》2015,47(4):323-324
分析《金匮要略》中"血不利则为水"的病机和意义,探讨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针对中风、解颅等脑病提出的颅脑水瘀证。强调颅脑水瘀证中瘀血与水湿互结,相互影响,因而病情复杂难愈。并自拟脑窍通口服液,针对颅脑水瘀证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血不利则为水"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原意指妇人因经水不通而致水气病."血不利"是指瘀血,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体内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等;"水"是水气病,即水肿.本文试图通过对血与水关系的分析,弄清瘀血导致水肿的病理机制,揭示"血不利则为水"的临床指导意义,说明活血化瘀法是临床治疗水肿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眩晕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西医对其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辨证论治老年性眩晕,将老年性眩晕的病机归纳为"血不利""水不利",总结出活血化瘀以利血、健脾温阳以利水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11.
竹叶汤的主治病证为产后中风,产后中风有两个特点:①易病痉:产后亡血,复加外感伤津,易致筋失所养,发为痉病;②易阳虚:产后亡血复汗,阴液已伤,气随津脱,阳气亦伤.产后气血聚于阳明,注于乳房,化生乳汁,故产后阳明经气旺盛,一旦受邪,极易化热,且易郁结.故竹叶汤证病机为阳虚中风,且易致痉,阳明热盛,且易郁结.竹叶汤用人参、附...  相似文献   

12.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病机为脾肾两虚,《金匮要略》虚劳病机为气血阴阳俱虚,虚实寒热错杂,二者病机相似,故RSA可从虚劳论治。虚劳以虚为本,故补益脾肾为其基本治则,但虚劳又有夹瘀、夹痰、虚寒、虚热的不同,治疗时张仲景遵循"补不足,损有余"的原则,采用薯蓣丸补益气血,大黄■虫丸活血祛瘀,瘀祛生新,则胞宫得养;酸枣仁汤清热养血,热清血和胎自安;辅以祛风邪之品治疗虚劳风气百疾。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正复邪自祛;以邪实为主者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邪祛则正自复。  相似文献   

13.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14.
下法作为中医八大治疗方法之一,具有应用广泛、见效相对迅速的特点及优势。在中医古籍中有丰富的记载与论述。《金匮要略》中涉及下法的条文约五十余条,相关方剂包括大小承气汤、大黄硝石汤、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泻心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大黄甘草汤、麻子仁丸、猪膏发煎、走马汤、大黄附子汤、大黄?虫丸、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抵当汤、桔梗白散、十枣汤、己椒苈黄丸、大黄甘遂汤、甘遂半夏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厚朴大黄汤、大柴胡汤,共计25方,运用下法所治疗的疾病有:胸满、腹满、痰血、黄疸、肠痈、产妇腹痛、产妇少腹坚痛、妇人水与血俱结血室等十七个病证,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本文基于《金匮要略》,对涉及下法的条文、病证、治法、方药进行归纳总结,从下法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患病部位、阴阳表里、用药特点等6个方面,探讨仲景下法治疗的应用特点,以期对现代中医学临床疾病诊治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所言五行即五常,包涵了五脏、五液、五辛、五劳、五邪、五方、五味等.其以五为数,以五脏为核心,将人体津液、饮食气味、致病因素等归至五行理论中,建立了东方—肝脏—木行—厥阴—酸味、南方—心脏—火行—少阴—苦味、阳明—中央—土行—甘味、西方—肺脏—金行—太阴—辛味、北方—肾脏—水行—咸味的关系.张仲景持中土五行观,基本...  相似文献   

16.
"满""燥""青""涩"四字,即"瘀血"的四大主症。然而若是遵循教条主义,受原有理论框架的束缚,就会固步自封,有失偏颇。瘀血的临床表现除了胸腹胀满疼痛、口干舌燥、舌色青紫、脉涩不利外,还可有痞块、感觉麻木、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痈疡、胎动下血、神志异常等诸多症状和体征,前者是辨证的基准,后者为鉴别的补充;前者是共性,后者是个性;前者是对普遍性的归纳,后者是对特殊性的演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也是学习传统中医药的必读之书,但是惟有理论联系实践,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实践回味经典理论,反复实践,反复研读,不断加深理解,才能逐渐领略其博大精深之处,才能寓发扬于继承之中,才能让经典成为提升自身的中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能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付宇  王丹 《天津中医药》2004,21(5):394-395
通便法即指运用通大便的方法使燥屎、瘀血、宿食、痰饮及虫积等有形之邪从大便而出的一种方法。本文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对仲景对该法的运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中有五条一证两方的条文,后世注家对此观点不一。古代医家多从“治法”“证候”“体质”“病位”“病机”等角度论述,以尤在泾为代表的医家认为,一证而用两方是由于二者具有相同的治法。吴谦、喻嘉言、吉益等医家强调,一证两方为证候差异所致。有医家认为,体质因素或为影响因素。当代学者分别运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及中药复方研究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条文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古代医家以理论研究为核心,为后世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现代研究在优化古代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从实验、药理学等方面进行解释,丰富研究方法的同时,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鳖甲煎丸相关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了解鳖甲煎丸的学术研究动态。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文献计量学角度对1957年以来鳖甲煎丸文献进行分析,包括文献年代分布、文献来源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文献类型、关键词等,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至2018年8月,共检索相关文献531篇,时间跨越61年,自2000年之后,文献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在2012年达最高峰;文献来源以期刊论文为主,占总文献的78.34%;载文最多的期刊为《中医杂志》,共载文15篇;在作者分布及研究机构中,已有以南方医科大学贺松其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形成;文献类型以基础研究为主,占总文献数的29.94%;关键词共提取1445条,其中热点关键词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肝癌"等。结论:鳖甲煎丸逐渐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并已有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形成,但在科研中仍存在不系统、不规范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从治法角度深入探讨《金匮要略》中的瘀血证 ,将其归纳为解毒散瘀、利水祛瘀、温经祛瘀、化瘀消等16法。认为其治瘀法的特点是 :详审瘀证之成因 ,立治法主次分明 ;据瘀血证候轻重 ,定祛瘀药力大小 ;气血水相互兼顾 ,促化瘀技高一筹 ;顺应血气之特性 ,注重温通与酒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