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不明、慢性、进行性间质性肺炎。西医学方面,目前除肺移植外,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近年来,中医学从肺肾角度研究,通过补益肺肾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期限。论述了肾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肺肾病理方面的相互影响、肺肾相关性的西医学研究,以及从肺、肾角度出发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相关研究,为中医调理肺肾两脏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肺纤维化是临床的疑难重症之一,中医药在治疗肺纤维化中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从肺纤维化的病机出发,深入剖析气虚与肺纤维化的关系,证明气虚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结合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气虚血瘀引起的肺部血管新生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重要病机之一。血管过度新生责之于促/抑血管生成因子的失衡。促血管生成因子过度表达可产生大量无效血管腔,加速蛋白沉积与纤维增生,导致肺脏有效血容量减少,可归因于瘀血阻肺而造成的肺络痹阻不通;抑血管生成因子表达能够抵抗各类因子侵袭对病理性血管的催生作用,可类比于肺气保护卫外之功能。当气虚血瘀存在时,易导致促/抑血管生成系统失常,诱发及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基于此理论临床选用补气活血类中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以胸部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等为主症的心血管疾病。依据症状和体征,急性心肌梗死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等病证范畴。传统中医学中虽无“急性心肌梗死”病名,但在古代医籍中却有很多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记载。如《素问·藏气法时论》  相似文献   

5.
<正>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组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间质性肺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代表性疾病,以肺实质受到不同程度炎症和纤维化损害为特点。目前IPF治疗除肺移植外尚缺乏令人满意的方法 ,药物治疗虽以抗纤维化为目的,但无法改变或逆转IPF的纤维化病变。本病发病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年上升,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为"肺痿""肺痹"的范畴,近年来随着络病学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从络论治逐渐受到医家重视。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本文从肺损络伤探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治疗,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以肺络为中心,气、血、津液代谢异常所致肺损络伤合并脾肾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治疗上调气以治其本,活血通络、养阴润燥以治其标,重用虫类药搜剔络邪,重视脾肾脏腑功能,以期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中医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通肺络丸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分为治疗组(通肺络丸)和对照组(强的松组),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及血气分析、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肺络丸治疗IPF可使病情趋于稳定,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82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益气豁痰逐瘀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min步行距离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气虚血瘀型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络通纤溶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络通纤溶饮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影响。方法:120例IPF患者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2组均予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络通纤溶饮煎液,对照组给予安慰剂。1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呼吸困难积分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络通纤溶饮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络病理论浅谈特发性肺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类病程长且病情迁延反复的间质性肺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其发病率的趋势近年来不断上升,而关于其起病原因的说法却尚未得到统一。近年来,随着络病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学者们对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将该理论应用于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预防及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1.
浅谈肺痹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虽然《内经》已提出“肺痹”病名,但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有关“肺痹”的论述却较少,建国后编写出版的中医内科教材及相关中医书刊也很少涉及本病,有关“肺痹”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不多。笔者通过搜集古文献有关“肺痹”的论述,探讨其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对其研究打  相似文献   

12.
从络治痹     
痹证是络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临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病程长、疼痛难以忍受的特点。久病人络,久痛入络,形成络病,临床治疗需遵循“络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笔者以颈腰椎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浅述痹证与络病的关系与治疗。  相似文献   

13.
从“肺络微型癥瘕”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按病程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本病多为散发,估计发病率3~5人/10万,占所有肺间质性肺病的65%左右[1].本病预后不良,早期病例即使对激素治疗有反应,生存期一般也仅有5年左右.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近10余年来把肺纤维化的中医治疗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从人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指病因不明,局限于肺部的弥漫性肺问质纤维化,亦称Hamman—Rich综合征、隐源性致纤维化肺泡炎、特发性肺间质肺炎等。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肺心病常反复急性发作,随肺功能损害病情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死亡率较高.中医药防治慢性肺心病疗效确切,结合肺动脉高压导致心脏病变的特点,以气虚络瘀理论为基础,认为在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病机为肺肾不足、气虚络瘀,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病机为浊阴上犯、痰瘀交阻,并以此指导中医治疗,以期在精准分期治疗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1-363
对肺络的进化史进行考证,认为肺出现在高等脊椎动物时期,主要由内胚层和外胚层分化而来,经络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通过对肺络的文献学考证,认为肺络具有贯通营卫、溢奇邪、渗灌气血等功能。根据肺络的功能特点和肺心相关理论,提出肺纤维化病机为心火灼肺、阴虚络瘀,为提高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金先红  金先菊 《光明中医》2002,17(1):62-62,F003
近年来 ,笔者根据中医络病理论 ,结合辨证分型 ,采用自拟络痹汤治疗心衰 76例 ,获满意疗效 ,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按随机方法把 144例门诊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 76例 ,男 40例 ,女 36例 ;年龄在 35~ 6 0岁 2 9例 ,6 1岁以上 47例 ;病程最短 1月 ,最长 8年 ;平均 3 6年。其中风心病 8例 ,肺心病 2 1例 ,高心病 13例 ,冠心病2 0例 ,心肌炎 8例 ,心肌病 6例 ,并发心律失常 (早搏、房颤、传导阻滞等 )者 2 8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Ⅱ级 18例 ,Ⅲ级 42例 ,Ⅳ级 16例。对照组6 8例 ,男 38例 ,女 30例 ;年龄 35— 6 0岁 2 8例 …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慢性、进展性、纤维化性的间质性肺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状态医学”是姜良铎教授依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学术思想。姜教授提出从状态论治应从整体出发,不局限于中医的望闻问切,应全面认识、收集疾病相关信息,对其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从状态论治IPF应把握其病机状态:IPF核心病机为肺脾肾亏虚,痰瘀深伏凝结肺络,因此补益肺脾肾、活血化痰、散结通络贯穿始终;依据患者就诊时的状态辨别其当前病机,采用清热、养阴等治法对证治疗,往往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体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叶枫 《四川中医》2002,20(9):28-29
通过17例IPF患者的治疗,认为IPF归属于中医的肺痿,辨证总属正虚邪实,体会:晚期患者可出现类似急腹症样表现;早、中期患者表现以肺气虚为主,晚期以肺阴虚为主,肺肾同治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结合辨证分型,采用自拟络痹汤治疗心衰76例,获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