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旋髂深动脉及腹壁下动脉的起源、走向及血管管径和最大血流速度。方法:应用菲利普公司的IU-22及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12MHz;选择60例正常人双侧腹股沟区的旋髂深动脉及腹壁下动脉进行扫查并全程记录。结果:旋髂深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者占81.66%,起源于股动脉者占18.34%;而腹壁下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者占95.00%,起源于股动脉者占5.00%;腹壁下动脉的血管管径及血流速度均高于旋髂深动脉。结论:高频超声是研究腹股沟区动脉血管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100具成年尸体(男61、女39)的旋髂浅血管,主要结果如下:1.旋髂浅动脉以单干起始者占78.97%.与其它动脉共干起始者占17.95%.2.旋髂浅动脉起点平均在腹股沟韧带下缘13.53±9.23mm处,在韧带下缘30mm内起始者占95.52%.75.12%起于股动脉.3.旋髂浅动脉平均外径为1.45±0.41mm,主要分布于股上部、腹壁下部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和皮下结构.4.旋髂浅静脉平均外径为2.31±0.59mm,单支静脉主要回流入大隐静脉,双支静脉分别回流入浅静脉及深静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100例腹股沟皮瓣的主要血管——腹壁浅与旋髂浅血管的起源、支数、起始处与穿筋膜处的管径和位置、动脉分布范围,并将血管初步分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血管均包括在设计的皮瓣内,其管径亦适合于显微吻合。结合本组资料对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移植游离皮瓣时,似宜首先选用旋髂浅动脉,而缝匠肌是寻找此动脉的关键标志。  相似文献   

4.
在观察的50例标本中,阴部外浅动脉多分为上、下两主支(82%),两主支来自一个阴部外浅动脉干的占66%。阴部外浅动脉干和具有独立起源的上、下主支,大都起自股动脉。动脉干或上、下主支穿入浅层的位置在大隐静脉末段的内侧缘或外侧缘,并集中在股动脉起点向内10mm、向下50mm为中心的一个半径为15mm的园内。如果动脉干、上主支、下主支与大隐静脉相遇时,动脉干和下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后方,上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前方。上主支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区、耻骨前区和腹股沟内侧份。采用上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 脉起点下50mm处与耻骨结节间的连线作皮瓣轴。下主支主要分布于股内侧部上份和耻骨前区。采用下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mm处作与耻骨嵴平行的线为轴。上、下主支起始处管径与分布范围密切正相关。阴部外浅静脉大都是阴部外浅动脉的伴行静脉(82%)。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和不少文献提及的旋髂浅动脉只有一支,即浅主支,忽略了还具有一条恒定的深主支。本文共观察50例标本。由旋髂浅动脉干分为浅、深两主支的占56%。浅主支的出现率为86%,发出后迅速穿深筋膜进入浅层,穿出点多在以股动脉起点外侧15mm、下10mm处为中心的附近。浅主支的行程以股动脉起点下15mm处与髂前上棘的连线为轴线,末支多转入腹外侧部。浅主支主要分布于腹股沟的外侧半的两侧。深主支恒有,其行程以腹股沟韧带下15mm处一条与韧带平行的线为轴线,末支多转入臀部,主要分布股外侧部上份和臀部。深主支穿深筋膜处,多在髂前上棘之下20mm处的附近。旋髂浅动脉两主支起始处的管径各与其分布的范围大小密切相关。旋髂浅静脉的走向和旋髂浅动脉的一个主支相似,或在两主支之间(70%)。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轴、厚薄和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在212侧男、女性的大隐静脉解剖中发现: 1.根据大隐静脉上端属支共干或单干注入形式归纳为16种类型,其中以Ⅰ、Ⅵ型为多见。 2.大隐静脉均经卵园窝汇入股静脉,根据汇入部位分为四型,其中以Ⅰ型为多,而且发现男、女两性及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 3.卵园窝下缘中点及隐股结合最低点的位置进行了测量,成人男性隐股结合最低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4厘米左右。至耻骨结节最高点距离为4.00厘米左右。二、在120侧男女性的腹壁浅动脉及旋髂浅动脉解剖中发现: 1.腹壁浅动脉多见起股动脉内侧为82.52%,旋髂浅动脉多见起股动脉外侧为72.72%。 2.两动脉均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腹壁浅动脉在韧带下方:左侧为1.94±0.67厘米(平均值);右侧为1.85±0.09厘米(平均值):旋髂浅动脉在韧带下方:左侧为1.78±0.28厘米(平均值)。右侧为1.73±0.28厘米(平均值) 3.两动脉根部外径均在0.10厘米以上(除女性及儿童左侧的平均值为0.09厘米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观察成人髂内动脉分型及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和前列腺动脉的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因肾移植术前评估而行盆腔CTA检查的患者,以横轴位图像为基础结合多种重建图像评估髂内动脉分型,研究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及前列腺动脉的起源。结果:CTA显示髂内动脉分型:A型(髂内动脉分为臀上动脉及臀下阴部干)占70.2%,B型(髂内动脉分为臀干及阴部内动脉)占28.3%,C型(髂内动脉以三叉的形式同时发出臀上动脉、臀下动脉及阴部内动脉)占1.5%。闭孔动脉起源以臀下阴部干最为常见,占27.6%,前列腺动脉及子宫动脉起源均以阴部内动脉最为常见,分别占38.5%、44.8%。结论:盆腔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髂内动脉分型及闭孔动脉、子宫动脉和前列腺动脉的起源。  相似文献   

9.
解剖了29具成人尸体,共58侧的髂嵴前份及腹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其动脉曾事先用红色乳胶灌注,借助于3.5倍手术放大镜对旋髂浅血管的发起、管径、走行及与髂嵴前份的解剖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旋髂浅动脉98.28%起于交叉点下方0~42mm间,以直接起自股动脉(62.03%)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1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1995--2006年对13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01条腿施行保留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结扎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根据病情结扎和剥脱大隐静脉主干的改良高位结扎手术方式,术后随访2~10年均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在治疗严重手指碾挫伤中的应用。方法:依据旋髂浅动脉在髂腹股沟走行方向设计皮瓣,逆行切取皮瓣,勿损伤旋髂浅动脉,供区皮肤直接缝合。结果:41例手术治愈率100%。结论: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是修复严重手指碾挫伤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在基层医院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从1982年以来采用腹股沟浅组淋巴结—静脉吻合术治疗乳糜尿6例,追踪观察一年以上,疗效满意,结合复习文献资料,报告于下:手术方式硬膜外麻醉,(无需用偶氮兰染料进行淋巴管染色。)于腹股沟区,选取表浅静脉丰富且淋巴结易于触及的部位,该处静脉属于旋髂浅静脉和腹壁上静脉的分支,所选淋  相似文献   

14.
腹部轴型皮瓣重建外阴(附3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勇  张妤  钱尼文 《安徽医学》2006,27(2):129-130
目的探讨腹部轴型皮瓣在外阴缺损重建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应用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脐旁皮瓣和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为蒂的腹壁皮瓣重建外阴3例,其中2例应用双侧皮瓣,1例应用单侧皮瓣。结果皮瓣成活良好,随访1~3年,重建外阴外形满意。结论以腹壁下动脉为蒂和以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为蒂的腹部轴型皮瓣适合于外阴缺损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虎口挛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修复口挛缩症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方法;采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12例因手外伤致虎口重度挛缩的病人。皮瓣内含腹壁浅和/或旋髂浅动脉,将虎口完全松解并撑开,切除疤痕,皮瓣缝合修复缺损。结果:12例皮瓣为100%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经1-10年随访,虎口距达到4.0-6.5cm;拇外展功能优良率达75%。结论:利用带蒂髂腹股沟皮瓣修复虎口挛缩症,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带血管蒂的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于 10例 2 0侧尸体标本内 ,对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进行解剖及观察 ,修复手腕部及前臂部软组织缺损2 4例。 结果: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来自旋髂浅动脉 ,并在髂前上棘外 (2± 0 .4 ) cm处出浅筋膜进入真皮下 ,供应最大面积为 9cm× 2 0 cm ,全部存活且功能及色泽较好。结论 :带血管蒂的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研究女性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因各种盆腔病变在我院行盆腔CTA检查的108例患者,通过Start Vitrea2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参照Adachi等的分型标准对髂内动脉进行分型及对比分析,并对子宫动脉的起源及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髂内动脉分型情况:Ⅰ型占61.2%(132/216)、Ⅱ型占9.7%(21/216)、Ⅲ型24.1%(52/216)、Ⅳ型4.7%(10/216)、V型占0.5%(1/216)。此外,子宫动脉起源以臀下阴部干最常见(40.1%),其次是髂内动脉主干和阴部内动脉,所占比例分别为19.3%和18.4%;子宫动脉的夹角小于30°约占62.3%,其开口显像的最佳角度多常见于15°~30°。结论术前行CTA检查可以清楚地了解髂内动脉分型和子宫动脉起源及角度,对介入治疗及盆腔手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世前 《大家健康》2013,(11):104-105
目的应用带蒂旋骼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手前臂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以股动脉搏动点与髂前上棘顶点的连线为轴心线,以旋髂浅动、静脉为皮瓣血管蒂,依据旋髂浅动脉在髂腹股沟走行方向设计皮瓣,逆行切取皮瓣,勿损伤旋髂浅动脉,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结果 153例皮瓣全部成活,腕部、手部功能恢复好,外观较为满意,治愈率100%。结论该皮瓣血运丰富,皮瓣面积大,蒂长,供区隐蔽,抗感染力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不失为前臂中下段、腕、手部软组织缺损并深部组织外露修复创面的首选皮瓣。髂腹股沟皮瓣是修复前臂中下段、腕、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制作11个胎盘血管铸型标本,观察了662支叶动脉和662支叶静脉。叶动脉干形态分五型,即直型、斜型、弯曲型、螺旋型和L型。其中直型299支,占45.17±1.93%,为基本型。叶静脉干型态与叶动脉干大致相同,但是出现了串珠型。升动脉分枝分V型,以Ⅰ型最多,为基本型;叶静脉属支集合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都在应用带血管游离皮瓣移植,采用部位多是髂腹部、胸部及足背部等区域的皮肤,因此、对上述部位的皮下浅动脉、静脉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内结合临床应用对髂腹股部的皮下浅动、静脉的解剖观察也有一些报导,为了积累一些资料,我们对髂腹股部的皮下存在的两个闭合动、静脉系统即腹壁浅动脉、静脉和旋髂浅动脉、静脉进行了解剖观察:前者主要供应下腹部的皮肤、后者主要供应髂股部皮肤,而这两者之间有许多交通支相连。这一区域成为应用带血管的髂腹股部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皮肤损缺一个应用广泛的取皮区。我们亲自解剖了50例进行观察,现简报导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