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职业流行病学方法,讨论汞接触与汞危害关系,对现行汞标准进行评价。调查接汞者1220(女工776)名,对照组944(女工592)名。汞接触水平均0.1mg/m~3内,所见症状与接汞水平、尿汞、工龄与年龄有关;女工的神经系统症状发生较男工为甚。空气汞、尿汞与中毒症状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空气汞与尿汞值之比约1:1.67,尿汞水平在0.05mg/L以下时,接汞水平相当于0.03mg/m~3,在此汞接触水平下,连续接触10年,汞中毒发生率为1.9%。提示以保护97%接汞人群不发生中毒为水准,建议汞的卫生标准由0.01mg/m~3修订为0.03mg/m~3。  相似文献   

2.
车间金属汞卫生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四个地区五个工厂(1979~1988年)汞作业点18539次汞蒸气浓度的测定,和227名连续接汞十年的工人进行动态健康监护的结果,证实汞接触水平与尿汞量之间,以及神衰症侯群、汞毒性细小震颤、口腔炎和精神症状与汞接触水平之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汞接触十年,当接触水平低于0.01mg/m~3时,无中毒病例发生;接触水平≤0.03mg/m~3,汞中毒为1.9%,神衰症侯群为22.2%,震颤为3.7%,口腔炎为9.3%;接触水平≤).06mg/m~3,汞中毒为17.4%,神衰症侯群,口腔炎和震颤各为39.1%、21.7%和15.2%。根据我国现有防汞技术设施水平,结合国情,以保护接触汞的95%人群不发生中毒,建议汞的卫生标准由原0.01mg/m~3修订为0.03mg/m~3。  相似文献   

3.
汞接触与汞毒性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某厂自1978~1987年在60余个汞作业点23494次汞蒸气浓度测定,结合316名接触汞的工人历年健康监护结果,证实汞接触水平与尿汞含量之间,以及神衰征候群、汞毒性细小震颤,口腔炎和精神症状与接触水平和持续接触时间之间均有接触反应关系。汞接触水平低于0.01mg/m~(?),接触10年无一例中毒病例发生,神衰征候群为20%;接触水平0.01~0.03mg/m~3,接触5年,汞中毒为2.0%(1/50),神衰征候群为49.2%(31/6(?));接触水平超过0.03mg/m~3,接触5年,汞中毒为18.2%(4/22),神衰症候群为81%(17/21).  相似文献   

4.
金属汞对作业女工月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76名接触汞和592名对照女工的月经变化进行了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长期低浓度接触汞的女工引起月经的主要变化是痛经,汞接触水平在0.03mg/m~3以上时,随汞接触浓度的增高,痛经发生率亦随之递增,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汞接触水平超过0.06mg/m~3时,月经经量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一般汞接触水平在0.06mg/m~3以下时,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的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职业汞接触者8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与健康效应关系的分析,探讨职业接触汞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显示,汞冶炼过程中短时间接触浓度达11.574 mg/m3,炉前工8 h TWA达0.430 mg/m3。平均尿汞含量(104.7±3.6)μg/g肌酐,尿汞增高检出率81.4%;职业性慢性轻度汞中毒及观察对象检出率分别为22.2%和59.3%。尿汞含量、中毒程度均与接触剂量存在等级相关和关联性(P0.05)。控制职业汞接触者的接触剂量是预防控制职业性汞危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汞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是汞及其化合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生产中如不注意卫生问题,就会直接损害生产工人的健康。笔者曾调查二家生产汞温度计的乡镇企业,汞中毒患病率高达26.1%。(30/115) 汞的毒性很大,文献报导接触浓度为1—3mg/m~3数小时即可发病,有人证明一次吸入2.5g汞蒸气可使中毒者死亡,每日吸入0.1~0.5g连续一个月即可发生汞中毒。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  相似文献   

7.
在一九七九年全国五种职业中毒普查过程中,我们调查了锦州市新光灯泡厂汞蒸气对环境污染及人体的危害。发现多数生产岗位接汞作业条件差,无防毒措施或仅有简单的防护措施,注汞排气时车间空气中汞浓度高达0.06mg/m~3和0.066mg/m~3,在175名接汞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某农药中间体生产企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对易发生急慢性职业病中毒与突发事故的岗位提出合理建议,使劳动者职业健康得到保障。方法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并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职业病防护水平,对劳动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及职业健康影响进行调查,并对该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进行现场调查评价。结果对工作场所毒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一氧化氮的短时间接触浓度(C_(STEL))为0.01 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_(TWA))为0.01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15 mg/m~3,均不超标;6个检测点的二氯丙烷的C_(STEL)值均0.6 mg/m~3,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3个检测点一氧化碳的C_(STEL)分别为1.1~1.5、0.6、0.02~0.04 mg/m~3,CTWA分别为1.2~1.6、0.6、0.02~0.04 mg/m~3,均未超标。煤尘及煤渣尘的C_(STEL)在0.4~1.2 mg/m~3之间,C_(TWA)在0.1~0.2 mg/m~3之间,未超标;工作场所个体噪声测量结果显示,车间各岗位噪声强度范围在71.0~76.0 d B(A)之间,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85 d B(A)。另外,对于高温控制湿球黑球温度(WBGT)指数在24.5~30.5℃之间,未超过相应的接触限值。结论该公司在工人工作环境方面符合国家规定,给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在职业健康监护项目中未对新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在卫生管理方面对于有毒物质的警戒标志和警戒线设置不全,在应急救援设施上未设置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施,相应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完善。因此,应进一步改进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加大职业病防护知识宣传,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识别和分析无头带钢生产线(ESP)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控制效果,提出改进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根据该项目职业病危害的特点,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结合采取的工程技术措施,对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进行评价。结果 ESP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一氧化碳、噪声、高温,本次检测粉尘长时间接触浓度0.42~0.67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37~1.77 mg/m~3;一氧化碳长时间接触浓度1.110~1.285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0.94~1.40 mg/m~3;噪声强度72.5~84.3 dB、高温26.9~31.4℃,以上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全部符合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防护设施性能参数符合要求。结论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该ESP防护设施运行有效,应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职业卫生管理,确保岗位工人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广西某液化天然气(LNG)储罐建设项目施工期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工人接触情况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等,描述该项目在建设施工期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并提出合理和可行的防护对策。方法通过自制的职业卫生调查表收集该项目的主要施工内容、原辅材料、主要机械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和职业健康监护等资料;确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及工人接触情况,对其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该项目施工期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各工种接触粉尘的个体检测结果中,钢筋工(电焊)电焊烟尘检测结果(2.4mg/m~3)、钢筋工(切割)、打磨工砂轮磨尘检测结果(1.6、0.6mg/m~3)、钻机司机、打桩机司机土尘检测结果(0.7、0.9mg/m~3)、木工木粉尘检测结果(1.4mg/m~3)、混凝土工(凿毛、打磨)水泥粉尘(总尘)检测结果和水泥粉尘(呼尘)检测结果(0.8~2.5、0.4~1.0mg/m~3)、电焊工电焊烟尘检测结果(0.7~3.9mg/m~3)、珍珠岩工矽尘(总尘)和矽尘(呼尘)检测结果(0.3、0.1mg/m~3)及保温工玻璃棉粉尘检测结果(0.5~1.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油漆工所接触的有毒物质个体检测结果中,二甲苯(0.05~3.5mg/m~3)、乙苯(0.03mg/m~3)、丁醇(0.3mg/m~3)和乙酸乙酯(0.7mg/m~3)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打桩机司机、钢筋工(切割)和打磨工的个体噪声测量结果[88.4、85.6~86.4和87.7 dB(A)]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X射线测量结果(0.05~0.47μSv/h3)符合标准限值的要求。结论 LNG储罐项目施工期长,工程内容多,施工环境复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接触人数多,噪声超标情况突出。应完善职业卫生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大型燃煤电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研究燃煤发电厂的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情况,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出科学建议。方法 2014—2017年通过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检查表法等方法对燃煤发电厂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采取了一定的防尘、防毒、防噪声等职业病防护措施,但部分岗位浓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较大,其中化学水处理单元氨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为24.7~45.0 mg/m~3,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为45.0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1.5倍,其他化学因素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粉尘浓度超标岗位主要集中在输煤单元皮带、翻车机、斗轮机、破碎机等岗位、脱硫脱硝除尘单元放灰区、电除尘器等岗位,其中输煤单元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大达到32.3 mg/m~3,为短时间职业接触限值的4倍左右;部分工人及岗位噪声强度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燃煤发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粉尘、噪声、氨等有关因素,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个体防护及应急救援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61名接触氟仿工人和23名无明显毒物接触史的对照组工人进行了初步的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作业车间空气中氯仿浓度的几何均数分别为13.40和29.51mg/m~3。接触工人的健康检查结果表明,29.51 mg/m~3的浓度可引起接触者乏力、嗜睡等症状检出率增高及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降低,表现为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含量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8%vs13%,76.6%vs43.5%)。以血清BUN含量为指标,未发现肾脏功能受损。初步认为,若以30mg/m~3为长期慢性接触氟仿的阈浓度,取1.5~2.0的安全系数,氟仿的最高容许浓度应在15~20 mg/m~3。并建议对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含量测定作为慢性中毒性肝病的应用价值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明确某公司燃气锅炉间一氧化碳浓度,分析其超标原因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防护对策,以减少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方法 依据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采用现场调查及职业卫生检测的方法对该公司燃气锅炉间一氧化碳浓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 该公司整改前燃气锅炉间生产过程中1#天然气蒸汽锅炉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为56 mg/m~3,2#天然气蒸汽锅炉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为38 mg/m~3;整改后燃气锅炉间生产过程中1#5 t/h天然气蒸汽锅炉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1.7 mg/m~3,2#10 t/h天然气蒸汽锅炉一氧化碳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1.3 mg/m~3。结论 该公司应加强尾气排放管道连接处的密闭性检查及一氧化碳监测。  相似文献   

14.
<正>在冶金、电镀、制革、水泥等行业以及煤和石油燃烧的废气中,含有颗粒状铬烟雾,将其吸入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咽炎、支气管炎,长期接触甚至发生慢性铬中毒。我国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规定工作场所铬及铬化合物职业接触限值(以铬计):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0.05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为0.15 mg/m3。职业卫生检测目的是能反映劳动者在工作场所接触空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北京市某生物医药企业研发部门实验室开展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分析实验室化学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有效性。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收集数据和资料,2018年2—9月对该实验室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该实验室各岗位人员接触的主要化学有害因素为木粉尘、皮毛粉尘、硫化氢、氨、二甲苯、甲醛、氢氧化钠、盐酸、甲醇、乙腈等,其浓度均符合我国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其中氨、甲醛、二甲苯浓度偏高,氨8 h时间加权浓度为0.20~17.41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9.93~27.82 mg/m~3,甲醛最高浓度为0.053~0.274 mg/m~3,二甲苯8 h时间加权浓度为13.02~48.39 mg/m~3,短时间接触浓度为26.6~70.9 mg/m~3。在现有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条件下,实验人员氨、甲醛、二甲苯接触水平为小于职业接触限值,其他因素接触水平为小于1/10职业接触限值。结论生物医药实验室化学有害因素危害大,涉及人群广,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及检测,有助于为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按照《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GBZ/T 2101—2008)的有关要求,收集、整理和分析与甲基异戊基甲酮(MIAK)相关的职业接触限值资料。选定2家生产和使用MIAK企业并将企业内接触MIAK和非接触MIAK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职业卫生与流行病学调查。收集MIAK使用信息、工人基本情况、职业史和职业健康体检情况,采用定点和个体采样的方法对工作环境进行检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现场职业卫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建议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MIAK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8 h)职业接触限值制定为93 mg/m~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min)职业接触限值定为234 mg/m~3。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石油管道双层熔结环氧粉末涂层(DPS)制备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接触水平,确定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 2019年9月17日—11月4日,依据国家职业卫生采样分析标准规范,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系统工程分析法和职业卫生检测法等综合分析方法,对甘肃省长庆油田分公司采油技术服务处某石油管道DPS制备厂进行了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其他粉尘(金属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二异氰酸酯甲苯酯、乙醚、苯、甲苯、二甲苯及噪声。现场检测及测量结果表明,正常生产过程中各工种接触其他粉尘(熔结环氧树脂粉尘)浓度为0.50~3.70 mg/m~3,其他粉尘(金属粉尘)浓度为0.4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二异氰酸甲苯酯浓度为0.01~0.02 mg/m~3,接触乙醚浓度为0.30~1.10 mg/m~3,接触苯浓度0.02 mg/m~3,接触甲苯浓度0.01 mg/m~3,接触二甲苯浓度0.10 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强度为73.8~87.6 dB(A),合格率为55%。结论该石油管道DPS制备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为工作场所高噪声控制、防腐涂层及漆料稀释剂配制、喷砂加料及清理过程。生产企业应优化高噪声、高毒及粉尘作业场所的防护措施,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管理,定期开展员工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8.
煤烟型氟中毒地区室内空气氟卫生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煤烟型氟中毒地区环境流行病学调查和氟化物的毒理学研究结果,提出我国煤烟型氟中毒地区的室内空气氟卫生标准值为:室内空气氟日平均和一次最大容许浓度分别0.01mg/m~3与0.03mg/m~3。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职业汞危害防治方法 ,对职业汞接触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场所8hTWA浓度介于0.1~0.4 mg/m~3,54例工人平均工龄为(165.0±113.3)d,平均尿汞含量为158.5μg/g肌酐,职业性慢性轻度汞中毒及观察对象检出率分别为22.2%和59.3%;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头晕、头痛、失眠、牙龈肿痛、牙龈出血、尿β_2-微球蛋白含量增高及心电图改变,且与尿汞含量成秩相关(r=0.39,P0.01)。提示,职业汞接触可能对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心脏正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降低职业汞接触量,积极驱汞治疗,减少体内汞蓄积量对改善临床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工业制冷剂1,1,1,2-四氟乙烷(HFC-134a)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及接触水平,确定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 2019年6月,依据国家职业卫生采样分析标准规范,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和系统工程分析法对西安市某工业制冷剂HFC-134a生产企业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HFC-134a制冷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氟化氢、氯化氢、三氯乙烯、氢氧化钠、噪声和高温。现场检测及测量结果表明,正常生产过程中各工种接触氟化氢浓度为0.04~0.09 mg/m~3,接触三氯乙烯浓度均0.30 mg/m~3,接触氯化氢浓度为0.11~0.17 mg/m~3,接触氢氧化钠浓度为0.02~0.05mg/m~3,合格率均为100%;接触噪声的8 h等效声级为53.5~83.9 dB(A),合格率为75.0%;接触高温的时间加权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为27.9℃,合格率为100.0%。结论 HFC-134a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为物料泄漏、物料装卸及产品灌装。生产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应急救援设施的日常维护,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及监督,定期开展员工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配备必要的防酸碱灼伤、烫伤和冻伤的应急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